基于主成分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

2021-08-20 07:57许云华
关键词:承载力安徽省指标

张 成,许云华,魏 智

(安徽财经大学)

0 引言

近年来,安徽省不断追求经济突破、产业发展的同时却带来生态环境滞后、资源利用不当等系列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压力[1-2].因此通过分析2016~2018年安徽省16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分析各地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现况,横纵向对比分析,进一步推进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促进省内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相协调统一[3].

从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中,发现针对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做综合评估分析研究的文献较少,且多数文献的研究角度及方法较为单一,或者是较为久远的研究年份使其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所有欠缺.因此该文以安徽省16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研究对象,选取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12],通过实证得出各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和排名,并从时空维度对比分析,针对性提出促进安徽省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水平提高相协同的建议措施.

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处理

1.1 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安徽省各市资源环境现状调研并搜集相关指标数据,从经济发展、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社会人口4个维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指标构建评价体系[13-15],详见表1,对安徽省不同区域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相关有效结论.

表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为遵循指标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原则,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17~2019年).且为保证各数据间的可操作性,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下对安徽省各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

以下主成分分析详细过程主要基于2018年安徽省各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其他年份的实证分析仅对最终结果进行呈现.其对逆指标数据进行倒数形式处理使其正向化[16],并进行无纲量化处理.

2.1 特征值和方差

将指标数据输入至SPSS24.00中进行数据分析,输出特征值和方差贡献度[17],详见表2.提取前3个主成分后,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4.011%,可见其能够较好地反应原始各项指标数据,故较为适宜.

表2 特征值和方差贡献度

2.2 主成分得分及排名

输出主成分载荷矩阵,计算主成分系数,从而得到3个主成分的表达式:

表3 主成分得分及排名

续表3

2.3 2016~2018年安徽省各市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根据2016~2018年相关指标数据,通过以上相同步骤的运算处理,最终得到2016~2018年安徽省16市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及排名,详见表4.

表4 2016~2018年16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各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

该文依据安徽省16个城市2016~2018年的相关数据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权重及综合评分来探究省内16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性及差异性.且仅对2018年实证过程进行具体呈现,其他年份只对最终计算结果进行呈现.

3.1 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3.2 变异系数法求权重

该文选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表5 2018年安徽省16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权重

由表5可以看出2018年的安徽省各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的权重矩阵为ω2018年=(0.0783,0.0902,0.0991,0.0592,0.1251,0.0632,0.0851,0.0444,0.0324,0.395,0.0653,0.0870,0.0671,0.0639).

(3)计算权重和无纲量化的数据,并得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分,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Si即为第i个城市的得分,最终分别算出2016~2018年安徽省各市资源环境承载分综合评价总得分并计算排名,详见表6.

表6 2016~2018年安徽省16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4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研究基于2016~2018年安徽省16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社会人口等相关指标数据,综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多维度系统性地对安徽省各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及对比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

(1)对2016~2018年的安徽省各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总得分排名综合两种分析方法比较发现,黄山市、合肥市、芜湖市、黄山市、铜陵市、池州市6市得分排名比较稳定,且都位于前列,说明其环境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生态环境维护与经济发展状况较为协调;而宿州市、阜阳市、滁州市3市得分排名3年来均靠后,说明这些地区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调整;六安市、蚌埠市在这3年的资源承载力排名大致处于上升状态,而淮北市、滁州市的排名却大致处于下滑状态,其余城市排名较为平稳.

(2)在研究中所选的4个二级指标层中,对安徽省各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得分较大的主要是经济发展因素和资源条件因素,社会人口因素次之,而生态环境因素影响最小.故而则需要重点从经济发展和资源条件2个角度针对性地对各市制定方针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水平的协同发展.

(3)安徽省16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来说差距不大,3年内发展较为稳定,但通过对比各市的得分排名可发现各地区的承载力仍然具有一定的非均衡性.

4.2 建议

(1)促进居民就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安徽省各市政府应当积极鼓励和扶持创业项目,努力构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中小型企业建设运营的初期提供一定的资金、人才、技术的支持,从而进一步促进居民就业,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各企业也应当加强第二三产业的建设,融合时代创新型元素,适时调整经营战略,促进产业结构逐渐向生态化、智慧化方向转型升级.

(2)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各市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合理配置当地自然及人文资源,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在企业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提升生产工艺技术从而尽可能节约能源,各市之间的资源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互补互惠,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

(3)推进环境建设,构建生态文明保护圈

安徽省各市政府鼓励各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要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限制各企业污水排放量及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此外,对于省内各区域的森林环境保护区加强生态指标监控,合理控制人口流量,努力形成全区域绿色生态网,构建生态文明保护圈.

猜你喜欢
承载力安徽省指标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高邮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内置加劲环T型管节点抗冲击承载力计算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形变研究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