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方法研究

2021-08-20 05:29林巧燕
名师在线 2021年22期
关键词:课余心理品质法治

林巧燕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实验小学,福建霞浦 355100)

引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制订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一、以道德与法治为载体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学生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能够反映出其良好的心理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其心理品质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1]。导致此现状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小学生容易受到负面心理的影响,个人想法容易摇摆,存在心志不坚定的心理品质问题;二是小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真正形成,对某些会产生负面影响的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他们容易在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情况下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三是小学生的情感控制能力还不够稳定,对情感失控情况下出现的负面心理缺乏良好的把控能力,从而容易影响其心理品质的有效提升。

目前,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方面的发展需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适当地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正确理解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首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阵地中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影响其个性的塑造、品质的提升,所以,教师应将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2]。其次,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着重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可让学生的内心变得强大,帮助学生实现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使其在获得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茁壮成长。最后,心理品质是一种能够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目标的重要教学要素,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方向,大幅度提高教师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效。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有效策略

(一)让情感教育浸润心田,提升学生独立自强的心理品质

情感教育是当前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教育手段,它重在激发学生的情感,驱动学生自主展开道德与法治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使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这一情感体验中,学生内心的情感会越来越强烈,促使学生坚定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教师可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让小学生在情感熏陶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目前,教师可选择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挖掘课堂知识中蕴含浓郁情感的要素,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中,教师可先鼓励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并激励他们大胆地在课堂上讲出来。之后,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自觉感知课堂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内涵。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教师可设计讨论话题“如何才能做到让父母少操心”。以这一话题为主的课堂讨论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情感的认知,并让学生清晰地认知到如何才能在生活中做到独立自强,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坚强品格的人。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这节课的学习成果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不断提升学生独立自强的心理品质。

(二)让自主教育绽放光彩,提升学生沉着自信的心理品质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加强自主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主意识的重要性,并使其逐渐形成沉着、自信的优良心理品质。为了实现自主教育在学生心理品质塑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依托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及《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要求,来推进道德与法治课中自主教育的开展。以三年级上册“做学习的主人”一课为例,教师可发挥自主教育的优势,为学生设计一个学习专题,推动学生展开自主深入学习。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专题“做学习主人翁的必要性与成功之路”,让学生深入探究“做学习的主人”的必要性,探讨“翻身做主人”在促进自身学习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深入探究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实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心理品质这一教育目标,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指引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方向。比如,在学生进行专题学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如何从心理上让自己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成功者具备什么品质”等话题展开深入思考。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成功者需要拥有坚定的自信心;还有的学生认为,成功者需要具备从容沉着的心理素质。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感悟,并将这样的感悟融入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带着信心展开自主学习。

(三)让积极心理学发挥作用,提升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若要指导学生站在积极乐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则应注重引入积极心理学这一重要的教育理论。具体而言,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提升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使其以阳光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学习及生活中的挑战。目前,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了一定的渗透与运用,教师可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处理问题。

以五年级上册“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为例,教师可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指导学生体会这节课学习主题的内涵,让学生懂得自主选择丰富的课余生活,以疏解自身的负面情绪。教师可鼓励学生调查本班或本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课余生活的态度,尤其是了解他们对自主选择课余生活的态度,掌握他们的课余生活现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分析数据,从真实的数据中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观念,提升其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进而使学生懂得以健康活泼的正确态度面对生活,成长为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人。

结语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发展需求,还需关注学生心理品质方面的发展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成为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载体,即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既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又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对此,教师可通过多元、高效的教学方法,如情感教育、自主教育和积极心理教育等,有效培养学生健康、优良的心理品质。

猜你喜欢
课余心理品质法治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