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阅读教学 让语言与思维齐飞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1-08-20 05:29李秀丽
名师在线 2021年22期
关键词:导图记忆阅读教学

李秀丽

(福建省福州金山小学,福建福州 350000)

引言

从素质教育到新课程改革,再到新教材的推行,阅读教学也有了全新的理念。目前,阅读教学存在学生为阅读而阅读、教师就阅读谈阅读、教学缺乏方法等问题。要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系统地开展阅读训练。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它结合左右脑及大脑皮层的呈现技巧,运用图像、色彩、放射性线条、关键词等要素,结合联想发散等思维逻辑,展现思维过程。因此,思维导图也被称为“大脑的地图”。思维导图具有色彩鲜艳、图文形象、逻辑明晰、联想发散等特点,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一种具体可操作的学习工具,能够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开阔视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让教学更有趣味,提高学生阅读效率,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由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及发散性特征,学生能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触发灵感,在发散思维并聚合整理中不断受到启发,从而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切实提升语言思维素养。下面本文结合思维导图的特点,谈谈其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色彩鲜明巧激趣

小学生更倾向于具象的、直观的思维方式。对7~12 岁的儿童而言,色彩和图像比文字生动得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将文字变为有具象的、有色彩的、便于记忆的画面,将复杂的、抽象的文本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童年的水墨画》是统编版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诗歌,其语言含蓄、浪漫,学生理解起来略有难度。比如,“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嬉戏”这一句中把一群小孩比作鸭群;还有“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句中,“斗笠”“孩子”“蘑菇”多个意象重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预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果然,通过思维导图,学生理解的差异展现了出来,有的学生把入水的孩子理解为水中嬉戏的鸭子,分不清是斗笠、孩子还是蘑菇。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来开展教学,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进行着重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图文结合强记忆

理解与记忆紧密相关,记忆是理解的基础(记忆能力强源自大脑善于建立有效信息链接,建立的链接越多,理解力越强,训练记忆力是训练阅读理解力的基础),它影响着阅读的速度和效率。《童年的水墨画》课后要求背诵《溪边》,课上,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将学生学习的发现呈现在板书上,将山溪、垂柳、垂钓的人和上钩的鱼儿等事物板书于思维导图的一条分支线上,并在山溪旁绘制出一条玉带和一面镜子,在钓竿上画一只红蜻蜓,在溪水上画波纹和跳起的鱼儿,并绘制出几个音符代表孩子的笑声。思维导图将课文进行梳理和提炼并形象化地呈现,将图像信息与文本融合,有利于学生将记忆内容点形成有联系的记忆网络。学生只要能想起其中一个关键信息点就能记忆起其他信息,若能持续训练,记忆能力将得到提高。

三、逻辑明晰促理解

思维导图图文结合的形象性,有利于学生记忆,而其内在逻辑具有上下一致、严谨周密等特点,还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提升理解能力。例如,《花钟》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不同时间开放的不同花朵,第二自然段分析了花钟形成的原因。教师设计的思维导图中心图为一个钟表,时间刻度以太阳的东升西落示意,每个分支代表一个时刻,顺时针将文中花朵开放的描述展现了出来(见图1)。整个表盘,右边为需要光照开放的花,左边为适应低温、湿度而开放的花,通过图示,展示了影响花朵开放的原因,同时结合文本,以昙花为例,形象展示了光照、温度、潮湿及昆虫活动对开放时间的影响。借助教师精心设计的思维导图,学生深刻理解了花钟的含义。

图1

四、整合发散勇创新

输出是高效阅读的终极目标,思维导图是阅读输出的一种方式,能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与创新。《儿童思维发展》中指出,阅读理解可分词汇提取、命题合成、命题整合、正文构形四个部分。词汇提取是指在阅读中,从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理解词语意思的过程;命题合成与命题整合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信息归类整合;正文构形是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与阅读经验相链接,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1]。因此,理解就是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并与已知知识和已获经验进行联结。思维导图能将阅读理解的这一过程视觉化呈现。

预测是一种阅读策略,是根据故事发展变化的规律,对未知的章节和内容进行推知和判断。因此,预测的关键,一是发现规律,二是调动体验推断。例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思维导图为辅助阅读教学的工具,呈现如何进行预测的思考过程,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预测。在绘制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导图提炼关键词,能更迅速地找出故事关键信息:小男孩,放风筝,风筝线短,剪了长胡子放风筝;鸟太太,晾尿布,没有绳子,剪了长胡子晾尿布。各分支结构上下对应,清晰地呈现出故事的发展规律,即“谁—做什么—缺了什么—用长胡子做了什么”。在此规律基础上,学生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在思维导图线性结构及图像的刺激下,调动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展开联想。有的学生说,小兔的衣服破了,妈妈剪了一段胡子来缝补,衣服还带着淡淡的胡萝卜清香呢;还有的学生说,胡萝卜先生在河边遇到小猫,鱼竿线不够长,剪了一段胡子当鱼线,鱼儿闻到胡子的果酱香都纷纷上钩啦……

教学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和聚合整理的特点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预测分析、比较推理,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还悄然改变了学生的阅读状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联想及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了让学生敢说、会说、能说。

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又有趣的教学工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记忆力、理解力、思维逻辑力、创新力及迁移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正确、科学地使用思维导图,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阅读效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素养。

猜你喜欢
导图记忆阅读教学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第6章 一次函数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