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ED理念和目标在小学低段学生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1-08-19 18:51王印昊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8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幸福感

王印昊

【摘   要】PSED全称为 Personal,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即儿童个人、社会性和情感发展。教师应围绕这一学习领域,结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探索影响PSED中蕴含的积极教育方法,关注成人在PSED中的角色,以此帮助儿童提升幸福感和自我意识,主动发现和掌握经验,使儿童拥有抗挫力和复原力。

【关键词】PSED;积极关系;自我意识;幸福感

PSED全称为 Personal,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即儿童个人、社会性和情感发展。随着儿童的成长,健康的情绪、积极的社会关系交往方式,将对其今后的个人学习和身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笔者通过梳理英国教育部及相关教育学者对PSED理论的阐述,以及其在小学低段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对PSED的教育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旨在从积极关系入手,探讨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一、PSED蕴含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一)健康的社会关系和情绪是儿童幸福感和自我意识培养的核心要素

在儿童成长阶段,影响和促进儿童建立积极的态度和个性是十分重要的,它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幸福感和自我意识。许多研究也表明了PSED学习的意义和影响。Brooker和Broadbent(2003)指出:“PSED学习是课程最基本的方面……这方面是其他学习发生的必要内容。”儿童的幸福感应优先考虑,因为PSED学习与其他学习和发展密切相关。Pugh(2002)也指出,儿童个体的情商在决定人生机会和成人人生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健康的社会关系和情绪是儿童主动发现和经验掌握的关键因素

Bonnie Benard(1995)声称:健康的社会关系和情绪,能够发展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意识、自主性和目标感。而格兰特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也表明,使人茁壮成长的关键因素是人际关系的温暖、健康和幸福。关于人的动机和情感,Trevarthen(2004)证实了社会关系对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换言之,儿童并不是仅仅靠自己来建构个体人格的,相反,他们会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通过一个互动的、动态的过程触摸、观看、倾听、交谈,从而进一步探索世界。

(三)健康的个人社会关系和情绪是培养儿童抗挫力和复原力的助推器

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儿童具有适应挑战的能力。Michael Ungar(2011)提出要更多地为儿童提供心理、社会、文化和物质资源的支持性环境,这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抗挫折力和复原力的形成都有益处。Gardner(2000)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支持儿童的自尊和情感健康可以增加包括儿童在早期生活中所具有的和成年后所维持的复原力。Carr和Claxton(2002)还认为,在应对压力和逆境方面,信任和参与是儿童个体成功的关键环节,而成人和儿童相处时的积极关系将提高儿童的应变能力。

二、PSED积极的教育方法及实践

(一)建立积极互动关系,形成安全的情感基础

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其中,儿童的幸福感是支持学习的要素之一。要形成安全的情感因素,让儿童感到幸福,就必须要考虑成人和儿童的积极关系。学校可以通过创设潜在的互动环境,让积极关系得以发生和维系,从而让儿童获得自我认识和积极的情绪体验。

【案例1】教室里的“心情屋信箱”

教师鼓励学生把一些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感受投进信箱并在每天的暮省时间打开信箱,引导学生整理一日的经历和想法。学生在特定时间,定期地关注自我的思想和情感,尝试用温和的方式有效应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由此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促进健康心理的发展。

(二)建立系统的支持干预体系,形成社会行为的认知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儿童个体的发展和情商的发展是通过由熟练人员的示范或协助活动而形成的,英国教育学者Carr和Claxton基于这一观点,建议教师用 “Positive Leaning Community (积极的学习社区)”的实践方法,建立系统化的干预体系,以此帮助儿童形成社会行为学习和认知。

同时,EPPE研究项目(The Effective Provis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roject)也对成人主导和儿童自主的平等关系进行了证实,如成人平等沟通的示范会对儿童与他人产生友好关系形成积极影响,由此促进儿童产生群体归属感。

【案例2】GHSIS(Good Habit Support Intervention Systems,即好习惯支持干预系统)

学校专门开设了12个SIS(支持干预)基础公共课程,分别融入到德育班会课程中,以此引導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认知和习惯。之后,家庭、学校、社会分别利用行为评价单,即时反馈学生的日常行为,给予学生正向的社会行为习惯评价,以此发展个体的积极行为。

例如SIS班会课有“学会打招呼”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打招呼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体会“你的眼里有我”“我被关注到了”的感受。教师及时做出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知道礼貌地打招呼是良好品德的一部分。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通过觉察情绪体验,总结礼貌打招呼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换位思考,与他人共情。之后,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如食堂员工等,再对学生的礼貌行为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三)建立朋辈互动关系,使儿童获得社交自信

Blatchford(2003)认为:儿童或“同伴”关系可以成为行动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他们之间的有效互动,将有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横向组织关系的权力平均分享,儿童可从中获得自信。当然,成人的参与也十分重要。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强有力、说教式的成人指导对儿童朋辈活动的效果是较负面的。实践证明,当儿童对于自主活动具有支配权时,其社会情感更容易获得积极发展。

【案例3】学校的“ITI庆祝活动”

活动前,学生自主申报节目,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之后,学生自由组合团队,进行排练准备。在此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合作和讨论,其创造力、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十分活跃,积极展示自我,提升自信心。

(四)建立协商式沟通,提高儿童的自我认识

Siraj-Blatchford等人的研究表明,成人与儿童互动的质量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早年家庭学习环境水平越高,亲子对话的参与度越高,“持续共享思维”也更容易形成。

Wells和Claxton(2002)曾建议用“对话日记”帮助儿童获得幸福感,并跟踪其心理状况。沟通的环境背景、以前的经历,特别是情感及归属感都将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在积极的沟通环境中,儿童能够较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能力,而这将会影响其对目标的设定。此外,协商式的沟通与有针对性的评价还能提升儿童的自尊水平,利于儿童了解自己的感受和判断自己的行为。

【案例4】课堂的细节性评价

某次借班上课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反馈评价。教师首先肯定了全班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和投入。接着展开细节性的评价,具体如下。

我注意到小王(化名)今天坐得笔直笔直的,眼睛也很专注地看着老师。后面当老师在表扬其他同学的作业时,他有点坐不住了,因为他也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可是老师还没有表扬到他。这个时候,小王看向了在听课的我,我给了他一个微笑。其实我想告诉他:我相信你!之后他又自觉地坐好,认真地听课了。我要为他这个坚持的表现,竖一个赞扬的大拇指!

这样的评价细致而有内容,具体而全面,且有理有据,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关注,也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由此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环节,将有效沟通建立在儿童对具体事情的认知和反思上,以此来鼓励儿童进行自主判断,让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案例5】“饭卡去哪里了?”

背景:学生B的饭卡不见了,他和学生A发生了冲突。

(1)收集信息。

经过了解,学生A藏了学生B的饭卡。

(2)引导学生感知并表达感受。

学生A表达“不喜欢学生B”,藏其饭卡。

(3)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

师:你不喜欢他,是什么原因?

生A:他总是哭,很吵,我很烦。

师:可能你觉得他吵到你了,所以你忍受不了,是吗?(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肯定其感受)

(4)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师:不过这样做合适吗?你觉得对方在发生这件事后,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B:一开始我觉得很生气,后来我觉得好难过,好着急。

(5)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师:你想给他提建议,可以用什么方式告诉他呢?

生A:以后要是你难过,先深呼吸冷静一下。

生B:好的,我会努力试试。

师:很好,你们看,我们遇到问题可以用友善的方式来表达和解决,你们能够理解对方,也愿意改变自己,这是很好的品质。

(6)引导学生处理问题。

师:你藏了他的饭卡,现在他重新补了一张是需要补卡费用的,你觉得该怎么办?

生A:对不起,我不应该这样做。

生B:没关系,我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师:那么我们也要想办法补偿B。A,有什么好的建议?

最后,学生通过沟通协商,同意以下解决方式:学生A在午餐时为学生B刷卡,弥补补卡费用。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说出感受,让学生获得情绪上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的情绪。然后引导学生倾听对方,学习换位思考,由此提高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有效减少不当的冲突行为。

小学低段是儿童社会行为的萌芽阶段,同时也是其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的学习是有动机的,它从根本上是共同构建的,源于个人、社会和情感发生的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对PSED背景下的理论、教育方法和实践进行研究,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更多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帮助儿童主动发现和掌握经验,同时培养儿童的抗挫力和复原力。

参考文献:

[1]BLATCHFORD P, KUTNICK P, BAINES E, et al. Toward a social pedagogy of classroom group 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3(39).

[2]BAUMEISTER R F, HUTTON, D G,et al. Negative effects of praise on skilled performance[J].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0(11).

[3]CARR M, CLAXTON G.Tracking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dispositions[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2002(9).

[4]CLAXTON, G. Education for the learning age: 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to Learning to Lear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2.

[5]DOWLING M. Young childrens personal,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9.

[6]LAWRENCE D. Enhancing self-esteem in the classroom [M]. Cornwall: Pine Forge Press,2006.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区银湖实验学校   311400)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幸福感
PRIZONE 随行冰箱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再谈影响国民幸福感的因素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