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工具;语言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当我们在说流行语的时候,流行语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活动。
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虽然有新鲜、活泼、接地气的优点,但也存在三个明显的缺点:浮夸化、标签化和浅薄化。浮夸化就是追求夸张的语义表达,动不动就封“王”称“霸”,说“神”道“仙”,语不惊人死不休。标签化就是把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复杂的人物和事件,都粗线条地划分為有限的类别。浅薄化就是不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而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能夺人眼球就够了。谐音梗就是浅薄化的一个典型例子,每年通过谐音的方式会产生大量的流行语,比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集美”(姐妹)、“雨女无瓜”(与你无关)等。
如果长期使用浮夸的流行语,难免会养成一种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对习惯使用网络语言的一代人来说,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被放大的,好像都能以“哇哦”“哇塞”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
热衷于到处套用网络流行语,很容易简化思维活动。比如“社畜”“打工人”。在人际交往中,按照这样简单分类的方式去评判他人,我们就不愿意去深入体会一个人身上的复杂性和全面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网络语言暴力频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语言使用方式对我们认识世界、看待社会、处理人际关机都是很大危害的。
慎重地对待语言,就是慎重地对待我们的思想。 (摘自《咬文嚼字》 徐默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