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丹,何思长,周明华,杨长皓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2.泸州市人民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2019年11月四川省政府颁布《关于推进健康四川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省健康促进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健康服务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离不开卫生人力资源的保驾护航,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中最活跃的要素,也是提高卫生系统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发展卫生事业的决定性资源[1]。因此,本研究拟在“回头看”新医改10年来四川省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现况的同时,对2030年全省城乡卫生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分析,以期促进优质卫生人力资源的城乡均衡分布,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为完成“健康四川2030”规划目标提供数据支撑。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09-2018年的《四川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研究对象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
新医改以来,四川省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的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无论是合计,还是城市和农村均呈逐年增长趋势,2018年合计分别为6.17人、2.25人和2.71人,分别较2009年增加2.80人、0.71人和1.70人;其中注册护士数增速最明显,2018年城市和农村分别增长2.01倍和2.99倍;卫技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增长相对缓慢。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的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的农村增长幅度高于城市,但城市数量均远高于农村,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的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的城乡差距有不断增加的趋势,2009年3类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的城乡差距分别为2.61人、0.83人、1.39人,而2018年城乡差距分别为3.61人、1.17人、2.14人,表明3类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的城乡差距在扩大,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分配均衡性需要改善。2015年开始,全省千人口注册护士数首次高于执业医师数,见表1。
表1 2009-2018年四川省每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发展情况 单位:人
由图1可知,2009-2018年,四川省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的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基尼系数值均在0.3以下,处于公平状态;2018年千人口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043、0.013和0.009,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值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千人口注册护士的基尼系数值下降幅度最大,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的基尼系数值下降幅度最小,表明3类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的公平性越来越好。
图1 2009-2018年四川省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趋势图
以2009-2018年四川省3类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数据为原始序列,根据GM(1,1)模型的相关步骤计算得到各指标的灰色预测模型,各预测模型详见表2。使用后验差检验方法对各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得到各模型的检验统计量C值均小于0.35,精确等级均为Ι级,表明各模型的预测拟合效果较好。经模型预测得到2030年四川省3类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合计分别为13.42人、3.57人、9.11人;2030年3类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的城市和农村差距分别为4.83人、1.65人、1.20人,根据2030年预测结果同2018年比较,仅千人口注册护士的城乡差距有所缩小,千人口卫技人员和执业医师的城乡差距会进一步增大。
表2 四川省每千人卫生人力资源GM(1,1)预测模型及检验结果
政策是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的杠杆,主导其变化的方向[4]。2009年以来,四川省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的持续增加,政策支持是主因,同时通过预测结果发现,至2030年城乡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供给仍将进一步增加。2009年四川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四川省级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全省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人才政策研究,相继推出了“1+1+5”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还专门针对民族地区、乡村地区的卫生人力资源发展制定专项计划,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特别是2014年8月出台的《关于加强卫生计生队伍建设的意见》,是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文件,是四川省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四川省卫生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同时深入推进岗位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充分调动起各类卫生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其次为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创新,四川省于2012年实施了单独的基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工作,单独的基卫高职称评审自实施以来得到基层医疗机构的一致好评,对该政策的实施满意度较高[5],这对优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起到良好作用;另外全科医生特岗计划、民族地区人才引进项目、农村卫生“百千万”工程和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等政策的协同作用都促进了四川省农村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数量大幅度增加,新医改以来全省城乡综合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关键在于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城乡卫生人力资源的充足与否、配置公平恰当与否是影响“健康四川2030”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当前农村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增长幅度虽然大于城市,但城市卫生人力资源数量分布依然优于农村,预测至2030年时,千人口卫技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的城乡差距将继续扩大,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公平将不利于“健康四川2030”的实现。有研究表明,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平等将对居民健康产生不利影响[6]。据统计,2018年四川省乡村人口占比为64.39%,在不考虑卫生人力资源学历和职称等素质前提下,城乡间数量配置的不均衡将影响乡村居民公平地享受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也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体现社会公平正义[7]。通过基尼系数分析发现,千人口注册护士的基层系数下降幅度最快,同时灰色预测也表明千人口注册护士的城乡差距将缩小,2018年四川省注册护士大专学历占52.39%,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12.48%,这可能与当前护士学历整体较低,去城市就业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乡村就成为护士的择业地,故城乡注册护士的数量差距不断缩小。相反执业医师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4.91%,医师较高的求学成本致使其更愿意留在城市发展,因此预测分析执业医师的城乡数量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当前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依然突出,从源头上继续保持甚至扩大对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力度仍是重中之重,以持续增加四川省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卫生人力资源的城乡均衡分布。2017年四川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0,727元,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5.19%;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2,227元,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则占8.95%,城乡之间经济收入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居民利用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也会导致卫生人力资源流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影响到乡村卫生人力资源的稳定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缩小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差距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卫生财力资源,各级政府应明确自身的投入职责,建立完备的长效投入机制,以改善乡村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的经济待遇。其次重视科学技术在卫生领域的应用,2018年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切实将5G、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融入远程医疗、在线诊疗等,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而打破卫生人力资源的空间和地域分布限制,以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增强居民享受卫生服务的技术可及性,改善卫生服务利用的城乡公平性。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的基础是人人都能公平及时享有健康医疗服务。实现卫生健康公平不仅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追求的目标,也是“健康四川2030”的初衷。政府卫生投入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健康劳动力供给的重要支撑[8],因此继续加大政府对卫生健康领域的政策和财政投资非常必要,加强卫生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居民健康的卫生人才队伍,为四川省卫生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充分鼓励卫生人力资源发挥其专业特长,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加强对居民健康知识的宣传,从源头上提升全民健康知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