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鞘瘤影像表现与术前误诊分析

2021-08-18 08:35袁克美姚倩倩翟晓茜李长勤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15期
关键词:鞘瘤低密度实性

袁克美,姚倩倩,翟晓茜,王 利,李长勤*

(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Schwann 细胞,故又称雪旺细胞瘤,生长缓慢,多为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常见于较大周围神经干、脊柱旁、中枢神经系统内[1],当神经鞘瘤出现于常见部位及典型影像表现时诊断相对容易,对于少见部位神经鞘瘤以及不典型影像表现易误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常见及少见部位神经鞘瘤影像表现,旨在探讨神经鞘瘤的多种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 年3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31例神经鞘瘤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临床资料完整。男15 例、女16 例,年龄16~66 岁,平均(50.51±11.94)岁。其中仅使用CT 检查4 例,仅使用MRI 检查15 例,同时使用CT 及MRI 检查12 例。增强检查27 例,其中CT 增强4例、MRI 增强23 例,4 例未行增强检查。有相关临床症状22 例,发现体表肿物7 例,行CT 或MRI 查体发现病灶2 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检查方法

CT 检查: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层厚5 mm,层间距5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300 mA,FOV 512×512。增强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碘佛醇对比剂(浓度为320 mgI/ml)75 ml,注射流率3.5 ml/s。并可进行多层面重建,重建层厚0.625 mm。

MRI 检查:应用GE Discovery MR 750 3.0 T 超导型MR 机,采用相关线圈,行常规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依据不同扫描部位选择不同扫描序列及参数。序列如:T1WI、 T1WI FLAIR、T2WI、T2WI FLAIR、fsT2WI、T2WI IDEAL 、fs PD、DWI、STIR等。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钆喷酸葡胺/钆贝葡胺,按0.1 mmol/kg 经肘静脉注射。

1.3 评价方法

CT、MR 图像质量好,无金属伪影、运动伪影等因素影响观察;病灶形态规则,边缘清晰,长轴与神经走行一致,密度或信号不均匀;不同部位病灶引起不同神经支配症状。所有图像由两名影像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独立阅片,分析影像学特征得出诊断,意见不同时协商解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与一般情况

本组31 例病灶均为单发,病程最长15 年。最小病灶10 mm×9 mm×8 mm,位于L4椎体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下;最大75 mm×68 mm×45 mm,位于胃体小弯侧胃壁。31 例病灶均经手术切除,术中多见完整包膜,多数色灰白,实性为主质韧,囊实性质稍韧,囊性质软,83.87%(26/31)病灶一侧见神经或神经束走行,椎管内病灶多与神经粘连,病理均为良性神经鞘瘤。

表1 31 例患者神经鞘瘤的一般情况

2.2 CT 与MRI 影像表现

病灶以实性为主(17/31)最多,囊实性(10/31)其次,囊性为主(4/31)最少,所有病灶密度或信号不均匀。CT 平扫呈稍低或低密度,6.45%(2/31)病灶伴多发点片状高密度钙化;MRI 平扫呈稍长、长T1 稍长、长T2 混杂信号,DWI 像病灶均未见信号受限;仅3.23%(1/31)病灶内伴出血,CT平扫呈等密度,MRI 平扫呈较短T1、较长T2 信号,呈亚急性期出血表现。4 例CT 增强呈延迟轻至中度强化,23 例MRI 增强呈较明显或明显持续强化,实性为主病灶内均见点片状或条形强化较低信号或密度影,囊实性病灶囊性部分不强化,囊性为主病灶囊壁强化。CT 检查12 例病灶(12/16)平扫边界显示欠清,MRI 检查全部病灶(27/27)显示边界清晰,以fs T2WI 序列明显。

实性病灶内夹杂点片、条形粘液及囊变信号,考虑为“中央裂隙征”[2]。T2WI 病灶中心部分呈等、稍低信号,外周水分含量较多呈环形高信号,称为“靶征”或“同心圆征”,主要见于囊实性病灶,共6例(6/10)。“神经出入征”指病灶沿周围神经走行分布,病灶的两端见束状或条带状等、低信号,累及大神经时更易于显示,本组病例主要见于桥小脑角区、椎管及下肢肌间隙,占83.87%(26/31),MRI 显示最佳(图1)。下肢肌间隙病灶出现“脂肪分离征”,MRI T1WI 显示清晰(图1)。“脑脊液尾征”指椎管内髓外硬膜下病灶压迫脊髓移位,致使病灶侧上下方蛛网膜下腔增宽,矢状位fs T2WI 显示清晰,共11例(11/12)。腮腺内、胸腔壁及胃壁病灶均未行MRI检查,CT 平扫分别呈多房低密度、稍低密度、稍低密度伴钙化,增强扫描均呈延迟不均匀强化,未见典型“神经出入征”,不是神经鞘瘤常发部位,术前误诊。

图1 患者,女,46 岁,左小腿外侧包块4 年余 1a, 1b: fs T2WI 示病灶中心呈等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外周环绕高信号,呈“靶征”,病灶上端条带状低信号即“神经出入征”(箭头) 1c: T1WI 示病灶周围脂肪高信号包绕,即“脂肪分离征”(箭头) 1d: 组织病理示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细胞核呈卵圆形

3 讨 论

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Schwann 细胞,男女发病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单发多见,大多有完整包膜而边缘清楚[4],质软或质韧;可见囊变,少有出血、钙化[5],本组仅3.23%(1/31)出血、6.45%(2/31)钙化,与之说法相符,该特征多见于病程较长的良性肿瘤以及少数恶性肿瘤内[6]。

病理上神经鞘瘤主要包括Antoni A 区和B 区两部分细胞架构,还与肿瘤内纤维成分相关。AntoniA区为密集梭形细胞区,细胞以栅栏或漩涡状紧密排列,对应病灶的实性成分,一般为富血供区;Antoni B 区为细胞疏松区,基质含水量高,对应病灶的囊变为主成分,一般呈轻或无强化[7]。在病灶中Antoni A区和B 区比例、分布及排列方式决定了病灶的密度或信号强度、强化特点,所以每个肿瘤的密度或信号强度可表现不同,且肿瘤不会出现完全均一密度或信号。本组病例中无一例病灶密度或信号均匀。Antoni A 区位于中央、Antoni B 区位于四周时表现为“靶征”或“同心圆征”。神经鞘瘤形成往往与神经走行方向一致,神经位于肿瘤一侧,本组病例中83.87%(26/31)见神经出入征。这些征象易于术前正确诊断。

本组病例术前误诊3 例,均行CT 平扫及增强扫描,未行MRI 检查。1 例腮腺内病灶术前误诊为多形性腺瘤,CT 平扫呈低密度,边界欠清,位于腮腺深浅叶,可见等密度分隔,增强囊壁及分隔呈轻-中度延迟强化;腮腺多形性腺瘤病灶较大时伴囊变或钙化,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包膜完整,延迟强化,与神经鞘瘤影像表现相似,是腮腺最常见良性肿瘤,术前鉴别困难。1 例胸腔壁病灶术前误诊为孤立性胸膜纤维瘤,呈椭圆形,突入胸膜腔内,边界清晰,与胸膜夹角呈钝角,可见“胸膜尾”征,提示肿瘤源于胸膜[7,8],平扫呈较低密度,增强呈不均匀轻-中度延迟强化,与无蒂附着于胸膜表面的孤立性胸膜纤维瘤不易鉴别。1 例胃壁病灶术前误诊为胃间质瘤,胃神经鞘瘤较为罕见,占全部胃部肿瘤的0.14%[9,10],而胃间质瘤占所有胃部间质源性肿瘤的60%~70%[11,12],良性胃间质瘤直径多<5 cm,>5 cm 具有恶性潜能,中心易囊变、坏死,易伴钙化;本例胃神经鞘瘤为分叶状肿块,位于胃小弯侧,呈外生性生长,伴内部、边缘多发钙化,增强呈延迟中度强化,内部夹杂分布条片状较低密度区,与胃间质瘤影像表现相似;但肿块直径超过5 cm 中心却未见囊变坏死,这点不支持胃间质瘤。3 例病灶之所以术前误诊,首先不同病变有部分相同影像表现,且3 例均未行MRI 检查,MRI 软组织分辨率更高,其次诊断时先考虑发病部位最常见病变,最后神经鞘瘤少见甚至罕见发病部位多不表现典型“神经出入征”,有时需病理证实。

综上所述,神经鞘瘤表现多样,又具有典型影像表现,对于少见甚至罕见部位神经鞘瘤增加MRI 检查提高软组织分辨率,在诊断时找到病变细微差别,以减少误诊率。

猜你喜欢
鞘瘤低密度实性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心脏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伴咯血1例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
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的先进控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