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
(江苏省宜兴市太华镇卫生院,江苏 宜兴)
高血压(Hypertension)属于临床中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主要指的是机体体循环舒张压和收缩压呈现增高为显著特征,患病者多伴有心脏、肝肾、脑部等器官功能损害或者器质性损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患病者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心悸、头晕、颈项板紧以及头痛等症状,其多发人群以肥胖、长期酗酒以及中老年人群为主,严重危及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2]。现阶段对于治疗此类疾病患者主要以药物控制为主,使得其血压水平控制在较为稳定的状态,因此患者大多居家接受治疗,但由于老年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使得其遵医行为和治疗依从性显著下降,影响其治疗效果,对此应当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和质量[3-4]。本文针对心理护理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究,现报道如下。
在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中选择100例患者展开综合评价,严格遵循其护理模式的差异性分为观察组(心理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11例,年龄65~85岁,平均(75.81±5.21)岁,病程3~19年,平均(11.14±2.51)年;观察组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65~88岁,平均(75.96±5.68)岁,病程3~18年,平均(11.21±2.02)年,将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对(P>0.05),有可比性。
1.1.1 纳入标准
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者;患者及其家属在知晓同意书具体内容和条件下均签字同意并自愿参与研究。
1.1.2 排除标准
合并语言和听力功能严重障碍者;中途退出观察研究者;合并严重精神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心脏的、肝肾等功能严重障碍者。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方案需要针对患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心理状态、家庭情况等为其制定心理护理方案,首先定期为患者开展高血压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其中主要的宣教内容以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以及居家自我护理技巧等,通过此种方式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而后可根据患者掌握情况展开一对一宣教,对患者的担忧和顾虑进行解答[5]。老年患者大多孤独感较强,子女的工作繁忙无法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加之老年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其居家过程中依从性差影响血压控制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当保持良好、诚恳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谈,了解其当前的心理状态,为其答疑解惑,关注其心理、生理以及社会需求,给予患者更多的尊重,同时联合家庭关怀和社会关怀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注、支持和鼓励,从而达到缓解其不良情绪的目的和作用;对于个别不良情绪过于严重的患者可实施一对一心理疏导,根据其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心理学对其展开心理纾解,使得患者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对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患者家属在日常生活中也可重点关注患者用药情况,并做好其血压的检测工作,每日血压监测结果准确进行记录[6]。同时采用简明、清晰的语言叙述方式、播放健康宣教手册等多元化方式为患者讲解关于疾病的相关基础知识等,进一步提高其疾病认知程度。护理人员也可在醒目区域张贴疾病知识宣传海报,做好患者的随访工作,了解其用药情况,生活饮食习惯等,继而针对性的进行干预,首先告知患者不同治疗药物的治疗作用、服用注意事项以及毒副作用等,使得患者了解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对于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性。继而指导患者每日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如八段锦养生功,使得其全身关节肌肉得到舒展,可缓解其不良情绪改善血液循环,也可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法等进行肌肉放松。
观察两组护理前后血压水平(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情绪和护理满意度的变化情况,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综合评分[7]。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不良情绪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不良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变化情况(±s, 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变化情况(±s, 分)
组别 例数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0 42.14±3.5420.15±1.2140.26±4.25 19.36±0.96对照组 50 42.55±3.1532.15±2.5440.31±4.05 29.63±1.25 t 0.867 33.013 0.082 56.436 P 0.386 0.000 0.934 0.000
护理前两组血压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血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血压水平(±s, mmHg)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血压水平(±s, mmHg)
组别 例数舒张压 收缩压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0 99.38±17.25 85.30±5.84 163.26±24.09120.64±6.81对照组 50 99.61±17.0194.63±10.51163.24±23.89151.23±14.52 t 0.091 6.179 0.004 13.487 P 0.927 0.000 0.996 0.000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护理满意度[n(%)]
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年龄因素、生活习惯因素、药物影响、精神以及环境因素、肥胖等息息相关,伴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不规律的生活饮食习惯使得亚健康人群逐渐增多,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甚至逐渐趋向年轻化。大部分高血压患者为中老年人群,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导致部分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不高,加之大多数患者为空巢老人,儿女因工作因素长期无法回家看望缺乏家庭关怀,长期如此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同时也对其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和影响。伴随着我国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愈发严格,常规的护理方式已然无法满足当前患者的身心需求,且常规护理模式更为被动化,而心理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站在患者心理需求的角度联合心理学、临床护理学以及社会学为患者展开护理干预的一种护理模式,通过心理护理,为患者答疑解惑,帮助其寻找合理的纾解情绪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缓解其负性情绪[8]。在本次研究中,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其研究结果显示如下:观察组SAS、SDS以及血压水平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结果分析可见,有效的护理方式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纾解其不良情绪。
综上所述,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分别实施心理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模式,两相比较之下,前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更为理想,对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和自我护理能力,良好控制血压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