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的解词策略

2021-08-17 13:22周晶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古文文言词义

周晶

统编版语文教材相较其他版本教材来说,最大的变化便是3~6年级小古文篇目的增加。小学阶段让学生接触篇幅短小、内容有趣的小古文,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是通往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一道平缓的坡。

中年段所选小古文篇幅甚为短小,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只有49字。即使高年段小古文难度稍有增加,仍坚持篇幅短、意蕴深的原则,这是为了让孩子们对文言文提起兴趣,减少抵触。如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学弈》,都是百字左右的小古文,却包含丰富的寓意,可谓宁宁珠玑。

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孩子们学习小古文不必要求他们理解内容的深度,最重要的是培养文言语感和素养。学生只要明白大致的含义即可,不需宁宁领会。学生只需多读多诵,培养文言文语感即可。这是积淀的过程。

但是,“多读少解”并不是“只读不解”,小古文中一些高频词以及关键字词,对于大概理解文章内容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时仍需引导学生进行技巧性的理解。小古文与现代汉语比较,句法构成大不相同,句式表达言简意赅,单字成意、字义艰涩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给学生理解小古文内容带来困难。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义,降低学生学习小古文的难度。初步掌握小古文解词的基本方法,才能为诵读积累小古文、培养文言语感奠定基础。

下面谈一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理解词义的策略尝试。

一、结合前后文语境,揣测字义

学生阅读小古文时,常有字词不认识、不理解,理解词义有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理解句意,这时候就可以结合前后文,将宁词放人语境进行猜测。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虽篇幅不长,但由于学生初步接触小古文,个别宁词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如“水迸,儿得活”的“迸”,不管是读音还是宁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

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联系故事的前因、后果,猜一猜宁义。现摘录一个执教案例:

师(出示“迸”):同学们看看书上的注音,這个字该怎样读?

生(齐):beng。

师: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试着猜一猜。

生1:我认为是“流出来”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上文说“光持石击瓮破之”,因为司马光用石头砸碎了水缸,里面的水才会流出来。

师:真会动脑筋!(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还可以从哪里看出“迸”是“流出来”的意思?

生2:“儿得活”告诉我们掉在缸里的孩子得救了,是因为司马光把缸砸破,缸里的水流出来,所以孩子才没有被淹死。

师:同学们猜对了,“迸”就是“涌出”的意思。刚才的两位同学说得有理有据,是用“联系上下文猜一猜”的方法理解这个字的。(板书:“联系上下文猜一猜”)这可是学习小古文、理解字词的一个法宝!

“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方法是初步接触小古文时理解字词的有效策略。猜测的过程使学习小古文充满趣味,教师只需在关键处点拨,给学生足够的自学自悟空间。猜对词义的成就感则会使学生更具学习小古文的热情,对培养学生学习小古文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新知旧知联系,迁移理解

在小古文中,我们常遇到一些高频词,从文言文句法角度看,它们在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影响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此类高频、关键词是必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的。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句法不同,造成学生在理解文章时困难重重。

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此处的“走”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古代汉语中“走”是“跑”的意思,由于受现代汉语的干扰,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易错点,需教师仔细引导。

很多学生接触的小古文虽不多,却有大量的古诗词积累,其中就有很多含有“走”宁的古诗词。此处“走”字的教学,可挑选四年级学生耳熟能详的含有“走”宁的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请看案例:

师(板书“走”):同学们,回想一下,你在哪些古诗中见过这个字呢?

生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生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师:大家积累的古诗可真多!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概意思。

生3:孩子们飞奔着去追逐黄色的蝴蝶,可是根本追不到,黄色的蝴蝶很快就飞进菜花丛里寻不到了;《马诗》的后两句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金络头,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师:说得真好!大家有没有发现古诗文中的“走”与现在的“走”有什么区别?

生4:现在的“走”是指“走路”,而古时候的“走”是指“跑”。

师:是啊!古诗文中很多字的含义都跟现在的不同,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篇小古文中“诸儿竞走取之”的理解呢?

生5: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他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

当新知跟旧知有所关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在旧知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迁移理解。

再如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铁杵成针》这篇小古文,有“逢老媪方磨铁杵”一句,其中的“媪”宁正好在本册第一单元《清平乐·村居》里面也有所提及,在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时候,学生们已经能够认识“媪”了,此处也可建立新旧知的联系。

建立新旧知联系,迁移理解,使解词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旧知获得经验是产生迁移的基础,教师如果有引导学生关注新旧知联系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则会主动寻求当前情境与已有经验的联系,这是学习小古文时理解高频词的有效策略。

三、建立现代汉语与文言词汇的关联,便于解词

调查显示,现代汉语里有2616个常用字是与文言文公用的。因此,现代汉语的产生根植于文言文,现代汉语中保留了很多文言文元素。比如,很多成语就是来自文言文,它们言简意赅,一直沿用至今。如“温故知新”,就是来自《论语》中“温故而知新”这句话。

因此,虽然现代日常口语、书面语已不再使用文言文,但现代汉语中大量的成语却保留了古汉语语言特点,曾有专家将它们称之为“活化石”。在小古文教学中,我们不应忽略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种继承关系,可利用成语建立起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之间的桥梁。

如统编版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文:“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短短三十余宁,细细品读,却跟好几个成语有联系:如“不倦”二宁可联系成语“诲人不倦”“孜孜不倦”来理解;“以夜继日焉”则可联系成语“夜以继日”理解。

教学时,可这样启发:“仔细读读文章,你能根据哪个词或哪句话想到哪些成语?”这样借助成语来建立现代汉语与小古文之间的桥梁,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化解文言词汇的陌生感,比死记硬背效果更好。

四、文言单字组词扩词,明晰词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明显不同,能够看出现代汉语词汇通常都是双音节词或者多音节词。但是文言词汇很多都是每个词都有自己的意思。在理解小古文中的重要实词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单宁进行组词,转换成现代汉语词汇。学生更熟悉这些所组的现代汉语词汇,往往其中某个词语就可以用来解释相应的文言单音节词。

仍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文为例。文中“恭勤不倦”的“勤”字就可用“组词法”理解。可让学生给“勤”字组词,如:勤劳、勤勉、勤奋、勤俭、勤快……此处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恭勤不倦”的“勤”跟其中哪个词语意思相同?通过联系下文“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等细节,学生不难发现此处的“勤”是“勤勉”“勤奋”的意思。由此可见,组词理解的方法也是文言文解词时比较常用的策略。

以上是笔者对小古文解词策略的几点思考,当然,每篇小古文遣词构句方式不同,难易程度也不同,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选择合适的释义方法。

文言文的句法与现代汉语已相去甚远,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则会事半功倍。小古文教学,解词是前提,只有大概理解了小古文中的关键词,学生才会轻松进行下一环节,才会有继续读下去的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联系上下文猜词、新旧知迁移解词、现代汉语与文言词汇关联解词、组词法解词等解词技巧。学习小古文最重要的一步——多读多诵,就是建立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的,这正是笔者与大家探讨小古文教学中“解词策略”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曹宝龙.学习与迁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于漪.文言文阅读能力迁移练习Ⅲ.语文学习,1989(5).

[3]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良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4]缪巧云.成语,文言的活化石[J]现代语文,2005(7).

[5]贾会彬.文言文字词教学——难以言说的痛[J].语文教学通訊,2009( 34).

猜你喜欢
古文文言词义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称象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