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观察

2021-08-17 11:10陈晓朋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13期
关键词:跛行肢体针灸

陈晓朋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周围血管病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常见的下肢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其多由动脉硬化引发患肢动脉管腔闭塞或狭窄,导致供血不足,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肢体皮肤发凉、肤色异常、患肢肿胀及疼痛等。当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式较多,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但以药物治疗最为常见,西洛他唑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常用药物,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对部分病情严重者疗效欠佳,且长期服药后不良反应较多[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中医学中属“痿症”“痹症”“脱疽”等范畴,中老年人脏腑虚衰,素体肾阳不足,阴寒内生,或外感寒邪,可致脾失健运、瘀阻脉络,使得痰湿瘀相合而发病,故治疗应调理脾胃、化痰祛瘀、活血通络为主。温针灸取环跳、委中、足三里等穴位,具有活络痛经、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外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2]。现对温针灸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症状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并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收治的9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7、21例,年龄41~69岁,平均(52.47±3.12)岁;Fontaine分期[3]:Ⅱa期13例,Ⅱb期24例,Ⅲ期11例。研究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5、23例;年龄40~68岁,平均(52.52±3.01)岁;Fontaine分期:Ⅱa期12例,Ⅱb期24例,Ⅲ期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Fontaine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符合《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及疗效标准(2016年修订稿)》[4]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Fontaine分期Ⅱ~Ⅲ期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显示下肢动脉存在多处硬化斑块者等。排除标准:合并肢体缺血性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下肢或足部严重坏死者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医学伦理会批准。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西洛他唑片(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018,规格:50 mg/片)口服治疗,100 mg/次,2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进行治疗,选穴环跳、委中、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太溪、解溪、八风穴,取患者仰卧位,并充分暴漏下肢内外侧穴位和腘窝,采用75%酒精对局部位置进行常规消毒后,取0.25 mm×2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行针刺,均为直刺,其中环跳、委中施提插泄法针刺,快针不留针;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太溪、解溪、八风直刺15 mm,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均留针20 min;其中解溪、八风穴于针刺后在针尾处插艾条(直径10 mm,长度15 mm),底部点燃施灸,艾条燃尽,针炳温热感消失起针,1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患肢疼痛感消失,肢体酸胀、肢体麻木及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 ≥ 90%为痊愈;患肢疼痛感消失明显减轻,肢体酸胀、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70% ≤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 < 90%为显效;患肢疼痛感消失有所减轻,肢体酸胀、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30% ≤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 < 70%为有效;上述临床症状均无改善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 < 30%为无效[5]。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肢体酸胀、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等表现,按照无、轻、中、重4个级别分别计0、2、4、6分,得分越高,则代表病情越严重[4]。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进行8 min离心后,将上层血清分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 -1(ET-1)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s)、[ 例(%)]表示,分别行t、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酸胀、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

组别 例数 肢体酸胀 肢体麻木 间歇性跛行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8 3.80±1.10 2.15±0.48* 3.07±1.30 2.04±0.42* 3.01±0.97 2.26±0.44*研究组 48 3.83±1.12 1.15±0.24* 3.09±1.35 1.15±0.21* 2.98±1.03 1.57±0.28*t值 0.132 12.910 0.074 12.986 0.147 9.16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血管内皮功能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O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ET-1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NO:一氧化氮;ET-1:内皮素-1。

组别 例数 NO(μmol/L) ET-1(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8 48.04±4.46 35.29±2.15* 24.66±3.66 32.34±4.37*研究组 48 48.02±4.53 27.70±2.02* 24.49±3.74 39.29±4.49*t值 0.022 17.825 0.225 7.685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多与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已成为中老年人群高发疾病之一。西洛他唑片作为磷酸二酯酶3抑制剂,不仅可扩张血管平滑肌,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有效缓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肢体酸胀、肢体麻木及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但单独使用效果欠佳[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由脏腑虚衰、血气不足所致。温针灸治疗是据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治疗方法,其中针灸环跳穴可祛风湿、利腰腿;针灸委中穴具有散瘀活血化瘀、清热去火的功效;针灸足三里、三阴交穴可健脾益气、通经活络;针灸血海穴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的功效;针灸太溪穴可清热祛风;针灸解溪穴具有舒筋、活脉、止痛的功效;针灸八风穴可祛风通络、清热解毒,诸穴升降有序,可使脏腑百骸得以濡养进而发挥调理脾胃、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疏经通络之效[7]。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高,肢体酸胀、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等评分均较低,提示温针灸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利于病情恢复。

NO、ET-1为机体内重要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因子,两者可共同维持血液正常流动,下肢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可致机体内血清ET-1水平生成减少,NO水平分泌增加,进而诱发血管强烈收缩,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速减慢,进而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产生[8]。温针灸能够提升股动脉、腘动脉内径和血流参数,提高ET-1水平,降低NO水平,有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改善下肢动脉血液供应[9]。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NO水平均降低,ET-1水平均升高,提示温针灸能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综上,温针灸可有效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轻临床症状,提高其血管内皮功能,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跛行肢体针灸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间歇性跛行是怎么回事?
肢体语言
针灸
肢体写作漫谈
面试六禁忌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Liu limps off to a trail of tears刘翔腿伤退出比赛 众人惋惜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