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鹏
(苏州富嘉中医骨伤医院骨科,江苏 苏州 2152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患,其是指腰椎间盘退变破裂突出进入椎管内,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发的临床症状,包括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多通过卧床休养并牵引治疗以缓解症状,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仍需行手术治疗[1]。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PSF)在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较为常见,但目前单侧与双侧PSF存在较大争议,双侧PSF在临床中较为常用,但存在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应力遮挡等不足;对于单侧PSF,相关学者担忧术后椎体的融合强度降低,内固定发生松动,甚至增加断裂的风险[2]。基于此,现探讨采用单、双侧腰椎PS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疼痛情况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苏州富嘉中医骨伤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22、8例;年龄20~53岁,平均(35.07±3.29)岁;病程2~12年,平均(6.53±0.92)年。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3、7例;年龄21~52岁,平均(35.03±3.31)岁;病程1~11年,平均(6.51±0.90)年。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可进行对比分析。纳入标准: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初次行PSF治疗者;经CT、MRI和椎间盘造影等检查确诊者;经保守治疗无效,行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者等。排除标准:伴有其他脊柱疾病如腰椎滑脱、畸形者;既往有腰椎手术史者等。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苏州富嘉中医骨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该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单侧PSF治疗:经肌间隙入路,使病变节段的椎板、横突根部及小关节充分暴露;切除症状侧的椎板、小关节突,使用C型臂X线机在透视定位下插入2颗单侧椎弓根螺钉,了解单侧螺钉杆;取出黄韧带之后,切除上椎板下缘、下椎板上缘及部分关节突以减压,充分暴露硬膜囊、突出的椎间盘、神经根,对神经管腔狭窄者充分减压;将神经根及硬膜囊向内侧牵开,然后使用小尖刀切开纤维环,使用髓核钳、刮匙及椎间盘绞刀清除椎间盘并处理软骨终板;撑开椎间隙恢复高度后,逐级放入椎间融合器试模,满意后,将去除的椎板和小关节突骨头修整后填入椎间融合器内,其余部分填充于椎间隙前方,将填充有骨颗粒的椎间融合器斜敲入椎间隙,最后用钉棒系统压缩固定植骨;常规留置引流管,并逐层将切口缝合。对照组患者采用双侧PSF治疗:选择后正中切口,从棘突椎板骨膜下剥离双侧竖脊肌,暴露椎板和小关节突,按标准方法每侧置入2颗椎弓根螺钉;选择有症状一侧开窗减压,其余部分与观察组一致。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临床疗效。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3]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经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直腿抬高实验、腰椎活动度及神经功能均恢复,能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为治愈;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症状部分缓解,直腿抬高实验、腰椎活动度及神经功能部分改善,但无法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为好转;手术治疗无明显效果,症状及相关体征无缓解甚至加重为无效[3]。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②分别于术前、术后10 d、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4]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参照标尺刻度0~10分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评分越高提示痛感越强烈。③比较两组患者脊柱稳定性。分别于术后10 d、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腰椎间盘CT及MRI检查,采用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状面平衡评估两组患者脊柱稳定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临床疗效)、计量资料(疼痛情况、脊柱稳定性)分别以 [ 例 (%)]、(±s)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t检验,多时间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相较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升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疼痛情况 与术前比,术后10 d、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逐渐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术前比,*P < 0.05;与术后10 d比,#P < 0.05。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0 d 术后3个月对照组 30 6.71±1.39 5.62±1.14* 2.12±0.46*#观察组 30 6.74±1.37 5.04±1.08* 1.54±0.41*#t值 0.084 2.023 5.155 P值 >0.05 <0.05 <0.05
2.3 脊柱稳定性 术后10 d、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状面平衡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脊柱稳定性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脊柱稳定性比较( ±s)
组别 例数 腰椎前凸角(°) 胸椎后凸角(°) 矢状面平衡(cm)术后10 d 术后3个月 术后10 d 术后3个月 术后10 d 术后3个月对照组 30 26.41±5.17 26.58±5.36 1.79±0.44 1.88±0.49 12.95±2.25 13.11±2.70观察组 30 26.75±5.63 27.31±5.42 1.81±0.42 1.91±0.53 12.43±2.14 12.95±2.68 t值 0.244 0.525 1.180 0.228 0.917 0.230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临床高发疾病,以退行性病变为基础,在长期损伤积累之下形成,而积累伤又会加重椎间盘的退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仅疼痛剧烈,正常工作和活动也会受到限制。因此,寻求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病情,缓解临床症状具有重大意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难以显露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分离时容易损伤马尾、神经根及硬脊膜,而腰椎PSF治疗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手术视野,辅助临床医师完成手术操作,减轻对周围组织及神经根的损伤 ;同时PSF可改善节段活动情况,保证植骨块不受牵张力干扰,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和融合率,进而减少退变椎间隙的应力,降低残余髓核脱出风险[5-6]。脊柱的稳定性需要椎间盘、关节突出等椎体共同维持,单、双侧PSF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能起到较好的脊柱稳定效果,但如果内固定节段刚度过高,则会在植骨区造成应力屏蔽,影响植骨的吸收,造成骨质疏松,降低融合率;而通过单侧行减压融合固定,减少手术操作步骤,能够减轻手术过程中神经根牵拉刺激及剥离等操作引起的医源性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促进术后腰腿痛缓解情况[7]。此外,单侧手术对临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较小,能够减少局部关节面的力学承重,减轻活动限制,可能对降低内固定节段刚度及邻近节段退变风险有积极意义[8]。本研究中,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及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状面平衡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0 d、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单侧与双侧PSF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能够保持良好的脊柱稳定性,而选择单侧手术创伤性较小,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综上,腰椎PSF治疗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确切,单、双侧手术均能保持良好的脊柱稳定性,而单侧手术创伤小,能够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