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强
(无锡市新吴区新瑞医院麻醉科,江苏 无锡 214028)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成为目前具代表性的神经阻滞方式,其可通过超声成像原理帮助医护人员明确患者臂丛神经与周边血运分布,同时对动态入针过程和麻醉药液实际扩散情况进行监视,提高了臂丛神经麻醉的精确性与安全性[1]。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均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酰胺类麻醉药,为快速达到局部麻醉效果,常将两种麻醉药物联合使用,但术后患者常会出现急性剧烈疼痛,从而刺激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影响预后[2]。研究指出,酮咯酸氨丁三醇作为一种非甾体类镇痛药,将其复合应用于临床手术中,可有效延长镇痛时间,且安全性较高[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局麻药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术后的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无锡市新吴区新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接受上肢骨折手术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2例;年龄17~69岁,平均(46.7±16.7)岁;体质量44.8~67.2 kg,平均(54.2±3.4) kg。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22~69岁,平均(45.2±11.8)岁;体质量45.2~68.1 kg,平均(55.1±2.9) 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近期未服用过止痛药物者;无心、肺、肝、肾疾病者等。排除标准:有胃肠道出血或消化性溃疡史者;有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史者;穿刺部位有皮肤感染者等。本研究已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术前,医护人员叮嘱和监护患者禁食8 h以上、禁水2 h以上,且不给予术前用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非手术侧上肢外周静脉通道,给予复方氯化钾补液,面罩吸氧(2~3 L/min),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与患者再次沟通,告知患者麻醉与手术的相关步骤,提高患者在手术中的依从性。在麻醉前配好40 mL原液,即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78,规格:10 mL∶100 mg)5 mL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323,规格:5 mL∶0.1 g)10 mL +氯化钠溶液5 mL,嘱患者仰卧位,双臂放松,头转至手术对侧45°并在手术侧垫高肩部,选取锁骨中点上1.5 cm处作为超声扫描点,在超声引导下找到“蜂窝状”臂丛神经束并将其放在超声视野正中,从身体外侧向内,旁开探头1~2 cm处进针,使穿刺针长轴与探头平行,将外周神经阻滞穿刺针与药物注射器连接好。给予对照组患者原液20 mL与氯化钠溶液1 mL混合。给予观察组患者原液20 mL与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四川美大康佳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334,规格:1 mL∶30 mg)1 mL混合。两组患者分别在第1肋与锁骨下动脉相交的夹角处和各神经干、股神经各注射1/2药物。手术过程中若患者出现疼痛难忍情况,则追加镇痛药物,或改为全身麻醉。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持续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阻滞开始前5 min(T1)、阻滞完成后5 min(T2)、手术开始(T3)时的生命体征指标,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aO2),采用心电监护仪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检测。③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4、8、12 h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5]评分评定,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评分越高疼痛感越剧烈。④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腹胀。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时间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神经阻滞持续时间 观察组患者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为(7.6±2.6) h,较对照组的(6.0±2.8) h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 = 2.051,P< 0.05)。
2.2 生命体征 T1~T3时观察组患者HR、MAP水平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T1~T3时及组间Sa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s)
注:与T1时比,*P < 0.05;与T2时比,#P < 0.05。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SaO2:血氧饱和度。1 mm Hg = 0.133 kPa。
组别 例数 HR(次/min) MAP(mm Hg) SaO2(%)T1 T2 T3 T1 T2 T3 T1 T2 T3对照组 24 80.1±15.3 77.3±4.8 78.2±3.3 83.5±6.2 79.5±7.9 80.4±4.9 98.7±0.4 98.8±0.3 98.9±0.4观察组 24 81.2±14.8 74.9±3.9* 78.1±4.2# 82.3±5.9 75.9±4.5* 79.2±5.3# 98.6±0.5 98.7±0.4 98.8±0.3 t值 0.253 1.901 0.917 0.687 1.940 0.814 0.765 0.980 0.980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VAS评分 两组患者麻醉后4、8、12 h VAS评分均逐渐升高,但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麻醉后4 h比,△P < 0.05;与麻醉后8 h比,▲P < 0.05。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组别 例数 麻醉后4 h 麻醉后8 h 麻醉后12 h对照组 24 1.8±0.2 3.6±1.7△ 6.0±2.4△▲观察组 24 1.1±0.4 2.2±1.0△ 3.3±1.1△▲t值 7.668 3.477 5.010 P值 < 0.05 < 0.05 < 0.05
2.4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随着超声引导定位在临床中的运用,臂丛神经麻醉的安全性逐渐提高;此外,超声引导的运用还可使医护人员对术中麻醉药的使用量进行预估,从而减少因麻醉药物使用过量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均为常用局麻药物,临床常采用两者联合来进行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术中镇痛效果好的特点,但单纯使用局麻药物阻滞时间较短,且术后镇痛效果较差[6]。因此,如何改善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是临床的重点研究内容。
酮咯酸氨丁三醇具有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镇痛作用持久等特点,其可通过阻断环氧化酶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促进血管收缩,从而减少局麻药物的吸收,延长阻滞时间,同时不会对胃黏膜造成缺血性损伤,减少了术后呕吐、腹痛、腹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7]。陈玲等[8]研究显示,酮咯酸氨丁三醇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过度表达,从而阻断伤害感觉传输到中枢,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且术中不会造成呼吸抑制,对机体生命体征影响较小。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且麻醉后4、8、12 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T1~T3时HR、MAP、SaO2水平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超声引导下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局麻药行臂丛神经阻滞可在不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的前提下,有效延长阻滞时间,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痛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综上,超声引导进行下臂丛麻药注射可有效减少对周围组织与神经的损伤,且通过超声对下臂神经的成像可预判麻醉的使用剂量,同时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局麻药,可在不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的前提下,有效延长臂丛神经阻滞时间,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痛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