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法娟 何海
【摘 要】高中是学生接受知识、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由于高中数学学科难度较大,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同时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心理压力大,也比较敏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倦、排斥、焦虑等负面情绪。随着我国对高质量人才要求的逐渐提升以及数学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理念的出台,教师应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运用心理活动在数学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对数学课堂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0.016
在传统数学学科教授过程中,许多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与答疑,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内心的接受程度和心理健康问题。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随着题型的不断创新,其对学生的考查不再局限于刷题、做题的能力上面,而是侧重于对创新思维、考场心态、融会贯通等能力的检验与考查。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发表的《关于2010~2020中国内地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论文中提到,近十年来,我国高中生存在抑郁、焦虑、失眠甚至自殺等心理问题,占比率高达20%,且有逐年增加的发展态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亟待解决。而数学作为高中时期重要的学科之一,理应将具体的学科知识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导向,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健全健康的人格。
一、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乐观心理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从心理学上来说,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自我学习能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塑造,设计出适合高中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大脑在课堂上处于活跃状态,利用潜移默化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一)进行角色转变,激发学生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自我接受、自我改正的积极心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学课堂上的活动无非教师讲解知识点、考试后点评试卷等,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易困倦,无法有效接收到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巧。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原动力,才能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教师可以在教授新课之前,提前布置好预习作业,鼓励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对新课内容初步进行简单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理解后,教师可以对该学生提出表扬与鼓励,并针对知识误区拓展到共识性难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与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四第一章“关于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初步预习的情况下,鼓励学生上台提出自己对三角函数及对诱导公式的理解,以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学生做出学习引领。此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误区和该课重难点做出指导,如角变换后各角终边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否可以引出其他共性规律等。
(二)教师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学习心态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教师就应该是严肃、不苟言笑的形象,似乎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师的威严。但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其学科内容本就复杂难懂,需要教师使用恰当的教学表达方式,以形成活泼愉快的教学氛围,缓解学生上课焦虑、紧张的心理压力。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感兴趣,便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活力,培养良好积极的学习心态。教师还应注意把微笑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如沐春风的教学氛围中放松下来,以和蔼的语气激励学生,用可亲的笑容感染学生,营造出“众心合一”的和谐课堂环境,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受重视的、是有能力学好这门学科的,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心理也变得旷达、乐观起来。
二、创新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学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一)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建立良好的学生关系,培养合作精神
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十分必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部分学生存在傲慢、自大的性格,部分学生又有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领导型人格的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任务,不敢与人过多交流的学生也不能脱离团队,在此过程中,不同性格、能力多样的学生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磨合。在对难题的攻克过程中,避免了独自作战的能力有限问题,而在多元的信息交汇中快速汲取有效的内容,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作用与能力,在他人的肯定中树立自信心。在共同努力下做出的研究成果,也增进了小组成员的默契,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在合作与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地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谦逊礼让,也要学会主动争取。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不能直接否定别人的意见,要学会礼貌,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如果对别人的看法和建议有其他观点,可以等待他人发言完毕后,再结合教材知识或自身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既不要怯场,也不要做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互相理解、公平竞争、宽和包容,都是学生可以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到的。
例如,在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折纸、绘图等方式制作出多种简单的几何体,在不同角度绘制平面投影、三视图和直观图。在个人绘制完成后,交换绘图,变换位置,从他人角度再次解读几何体。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看他人的绘图,可以发现绘图之间的差异,错误容易暴露,优点也易于学习。学生也能在绘图的交换与意见的交流中学习合理调控个人情绪与恰当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采取恰当的纠错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上课困倦、上交作业不及时、逃避难题等。教師面对学生的这些问题,必须要做出合理的引导和纠错,但简单粗暴的纠错既不符合师德的要求,也无法起到有效纠错的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因此,合理恰当的纠错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学生向你请教问题,你回答的方式却是“这个内容我上课强调过了,你是不是没有认真听讲?”这种回答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错误地将学生的思维导向到“提出问题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学生经受多次打击后,再有错题与难点就不敢向教师提问,还易产生自卑心理,如此便会形成“有难题—不敢问—难点积累—愈发不敢问”的恶性循环,不仅打击了学生的积极学习心态,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会影响师生关系,甚至导致言语冲突。
教师应注意青春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遇到问题时,要先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而不是单凭结果做出惩罚。教师应避免当众对学生大声斥责,而是要找到一个独处的环境进行单独交流。给予学生基本的尊重和鼓励,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发展,才能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互相尊重中建立良好的心理关系。
例如,学生带违禁电子产品进学校,如手机、平板等情况比较常见。有些教师会采取较为激烈的应对方法,直接将学生的手机没收,并且要求学生写上千字的检讨书,甚至有些教师直接给予学生处分。但依笔者的观点,教师在发现学生带违禁电子产品的第一时间应保持冷静,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询问学生是否家中有特殊情况必须带手机与家人联系。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教师可以再次申明学校的校纪校规,并指出沉迷电子产品对学生成绩的危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用心良苦。此后,教师在学生认错的情况下将手机没收,并可以与学生达成一个月或者几个月以后再来拿回,并承诺不再带违禁电子产品。在手机没收期间,教师应多注意该学生上课听讲和作业完成情况,如果该生表现积极、优秀,可以适当减少没收期限。这样既维护了学校的校纪校规,让学生知道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又避免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尊重学生成绩,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成绩作为教学成果的重要反馈信息之一,不仅是教师的关注点,也是学生和家长的重要关注点。大部分青春期的高中生对成绩有比较敏感的反应,很大一部分压力都来自于成绩。当我们仔细思考学生的压力来源,发现一部分来自于自己和家长的期待,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和别人的比较。虽然适当的压力有利于自我进步和自我激励,但高中生并没有成年人强大的抗压能力,过大的压力很容易击溃学生的心理防线,造成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在新课标对学生心理健康提出要求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在学生面前公布成绩和排名的做法,而是有针对性地单独谈话。
面对一如既往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私下表扬,也要进行恰当的关心,让学生不必因害怕成绩下降而背负太多压力,高中时期的成绩起伏是正常的。针对成绩有所进步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进一步鼓励和表扬。对于十分努力、成绩却不见起色的学生,教师可以从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并鼓励学生多向成绩优异的学生请教学习方法。而对于平时不太努力、上课散漫、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教师也不要太过指责,而应找到正确的谈话方式,打开他们的心理防线,询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做出正确的方向指引。在家长会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家长,不要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指标,要多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教师要和家长一起努力,密切配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利用名人故事进行激励,减少学生的挫折感
高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却又因极高的分数占比使学生不得不在这门学科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清楚,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从某种角度来看,挫折是我们人生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个人的发展与进步。但若以乐观的角度积极看待,挫折就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垫脚石,若没有困难,进步的动力和方向又该从何而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较难的概念理解和逻辑推理时产生一时的焦虑感和挫折感都是常见的,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积极的心理引导。
比如,教师可以在测验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告诉学生成绩的上下起伏是很正常的事情,一次退步是为了下次更好的进步,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失败。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激励人心的小故事,例如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过程中尝试了1600余种耐热材料,经历了上万次的实验失败,但他从未退缩和放弃,而是不停地尝试,最终获得了成功。又如美国的莱特兄弟,从他们对幼时产生制造飞机的念头开始,便尝试各种方式不断探索,海边留下了兄弟俩持之以恒的身影,最终在不断尝试后终于达成了自己的梦想。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这种激励人心的小故事,可以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达到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
五、引入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人们看来,同语文、历史等学科相比,数学是一门强调理性和逻辑性的学科,相对缺乏人文性。但事实上,数学拥有其独特的数学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具有人文背景的知识点,并将其渗透进教学内容当中。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祖冲之利用割圆法,成为世界上首位将圆周率算到七位小数的数学家,使学生学习其首创精神和钻研精神;又如利用“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学习杨辉三角和最美分割比例,让学生在看似充满理性化的数学种感受到美感与人文情怀,在数学魅力中不断探索数学的奥秘,感悟科学之美。因此,虽然数学是一门人文感稍弱的学科,却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丢失人文情怀之美,根据数学的学科特征,结合学生的心理情况和特征分析,教师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数学文化引入方法,利用好人文元素和文化情怀,把创新意识、文化素养、学科美育和实践能力引入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科素养的培育都有积极意义。
六、结束语
在当今高考压力大、数学学科难的背景下,高中生面临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心理闭锁、心理焦虑、心理沮丧等,但又由于处在青春期这个敏感的年龄阶段,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关键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果想要调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可以从数学学科下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当中。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创新。通过数学精神的内化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人文素养的熏陶美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在课上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在课下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恰当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养,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有为青年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建政.高中数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举隅[J].教书育人,2021(26):73-74.
[2]廖坚.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界,2021(37):68-69.
[3]贾慧萍.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观[J].当代家庭教育,2021(22):63-64.
[4]高希燕.高中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研究[J].家长,2020(35):84-85.
[5]张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的思考[J].才智,2020(0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