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方式分析

2021-08-16 01:22朱家硕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观察力长方体创设

朱家硕

小学数学作为主要的学科之一,历来被家长与教师所重视,但是数学知识抽象性明显,学生学习难度大。而信息技术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教学工具,其与数学课程整合,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学观察力以及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阐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结合。

近年来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学校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授课甚至有强制性的要求。但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教师只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查阅教辅资料、优秀教案,然后直接下载应用于课堂教学,并未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更多价值。信息技术的应用可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更深入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结合,是教师應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已基本在小学中普及,其图文并茂、声像合一,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数学本身有着抽象性的特点,加之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尤其是面对那些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知识点时,他们往往难以掌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适当地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教师可实施情境教学。

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个人造卫星发射的场景。教师在最关键的倒计时环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倒数,在观看完视频后,引导学生思考刚刚倒数的“10,9,8……”的意思。这一教学场景就良好地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开始思考“秒”的作用与意义,将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也表示在学习与生活中常常见到用“秒”来计时,例如体育课上教师用秒表记录学生的跑步成绩,参加魔方比赛时也是用“秒”来计时,在网络购物中比较流行“秒杀”,在医学上心跳的频率与“秒”的间隔基本一致。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出丰富且有趣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掌握了“秒”这一数学知识点,明确了“秒”的应用以及与分钟的进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力

观察力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之一,数学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信息技术将数学中一些抽象的、难以通过教师语言讲解出来的内容,以动态的、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理解。

以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电脑演示一个长方体被切割成八个小正方体的过程。学生头脑中对长方体的体积结构已有一定印象与了解,之后再将这些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观察:第一,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其体积之间有何关系;第二,八个小正方体进行任意组合,其最终物体的体积是否一致。在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了前两个问题之后,教师还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延伸,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这样,通过信息技术不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展示出来,并且还引导学生积极观察与思考,自己去探究数学中的规律。

三、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喜欢色彩艳丽的、生动形象的事物,并且其对问题的思考也更加倾向于具象思维。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一些静态的知识点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具有趣味性,动画形式就是教师的良好选择。

以“相遇问题”的教学为例。在这一类习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即相遇、相向、同时出发。然后通过阅读与梳理题干,明确速度、路程以及时间之间的关系,明确所求问题以及解决关键点,这样才能正确解题。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教师就可以以动画的形式给学生演示:熊大、熊二驾车一个从森林的南侧驶入,一个从森林的北侧驶入。两者同时出发但是行驶速度不同,熊大的速度为20km/h,熊二的速度为30km/h,2小时后他们在熊洞相遇,求森林两个入口之间的距离。这样化静为动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形式直观地展示,让学生快速厘清了数量之间关系,提升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列举了在数学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力、突破教学重难点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了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还要结合具体内容挖掘出更多的整合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观察力长方体创设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