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莲华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在政治、金融、文化、科技等10个维度的比较中,上海除了在金融、贸易方面在全国排名第一外,在文化、科技等方面尚不具备压倒性优势。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提升城市软实力事关全局、事关未来。
黨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更历史性地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要充分培育和释放科技创新力量,绝非一日之功,离不开科研科普的深入转化,更离不开科学文化的长久耕耘。
厚植创新文化,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对上海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寄予厚望。新时期,我们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厚植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
科普工作是一个城市培育创新策源能力时必须下好的“先手棋”,科普工作首先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紧紧对接科技前沿,用系统化的思维构建创新策源能力体系,围绕创新链部署传播链,着力激发创意、宣传创新、服务创新。其次,科普工作要通过构建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向社会张扬科学理性,培育科学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为上海建设全球顶级城市提供文化环境支撑。第三,科普工作要以从事科学研究的鲜活个体为精神的火炬,把科技创新融入社会文化的底层结构,点燃更多青少年的科学梦,让科学精神代代相传,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从长远上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科技强国。
聚焦公众需求,构建多维立体的传播体系
上海的科普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我们主动打破路径依赖、突破思维定势,跳出上海看上海,充分对接创新发展战略需求、提升城市品质、聚焦人民需求,构建高质量的科学传播体系。
首先,要扎实培育特色科学教育资源,始终以公众体验为核心,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打造高质量的“第二课堂”。其次,要打通从科学家到科技传播者的通道,引导和鼓励科技工作者承担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双重社会责任,让社会公众有机会了解最前沿的科学知识。第三,以数字化教育资源为突破口,探索科普产品的新未来和市场化的可能,持续提升科普策源能力,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创新、人人参与创新、人人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
整合社会资源,打造美美与共的科普生态
近日由十一届市委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人人都是软实力”,就是希望人与人美美与共,人与城相互成就。提升科学文化软实力,不光是政府的事,也是社会公众的事。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充分激发方方面面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人能科普的良好生态,才能更好地提升科普效能。
首先,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对科普的支撑作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院士中心等机构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建立学科背景多元的一流科学家团队。其次,挖掘培养一批兼具科学传播力与社会公信力的科普“网红”,培育创立个人品牌,在公众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第三,探索科普公共服务机制,挖掘热心公益事业、具有工作热情和专业特长的科普爱好者,构建科普爱好者社群,鼓励深度参与科普工作,逐步形成为广大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合力。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则让城市伟大。科普工作要通过对科学知识的传播、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养成和科学精神的塑造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以文化人,以文化城。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