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背景下移动新闻直播生态位危机及优化

2021-08-16 09:44余芳
新闻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态位媒介融合

余芳

【关键词】媒介融合;移动新闻直播;生态位

从电视直播、网络直播到如今的云端录制、移动直播,技术和互联网生态激发的这种嬗变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直播的传播价值和文化意义。移动新闻直播开始介入越来越多的重大新闻事件,并引发了现象级的关注。比如在疫情期间,央视新闻推出不间断直播特别节目《共同战“疫”》,促成了民众现实行动的交互和社会力量的凝聚,重塑了央视新闻作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随着技术与媒介的发展,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和空间,把受众从被动的旁观者推向了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中国移动视频在全网数据流量占比已经接近70%,[1]各大媒体平台为了寻求生存与发展,纷纷进入直播领域,这也成为未来新闻传播的一大趋势。发挥移动新闻直播的正向传播效果成为当下研究的重要议题,而以生态位理论为视角对其实践进行考察,对于描述未来主流媒体移动新闻直播的趋势,使其传播效果最大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生态位:分析移动新闻直播的新视角

媒介生态位的研究起源于美国传播学界,约翰·迪米克(John Dimmick )在著作中将其定义为“媒介同所处环境的关系”,并提出了“满足-效用生态位理论”。[2]国内关于媒介生态位的研究得益于邵培仁教授的思考和经验总结,他认为,“土壤、气候是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时间、空间便是媒介得以生存的关键资源所在。并且每种媒体有其独特的生态位,才能保持良好的竞争环境”。[3]他将媒介生态位划分为时间、空间、功能和营养生态位,这也是本文分析移动新闻直播所用的生态位维度。

移动新闻直播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电视新闻直播的新传播模式,是指媒体将新闻生产的全过程通过新闻客户端以视频的方式实时展现在观众面前,并且允许观众实时对直播内容进行评论和交流。[4]卢迪(2020)等提出在5G时代,推进新闻与直播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5]黄菁竹(2020)认为,移动新闻直播在技术的加持下拓展了新闻媒体转型发展的空间,并释放了巨大的传播效能。[6]但鲜有学者从生态位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探究移动新闻直播具有何种生态位特征,有哪些可能的实践启示,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未来移动新闻直播趋势及使其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方法。

二、生态位预警:移动新闻直播生态位面临的挑战

移动新闻直播作为新的新闻生产和报道方式,传播主体、方式、流程、内容和场景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向全媒化、场景化、互动化、沉浸化的转变,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报道、慢直播及资讯类移动直播等领域发挥了吸引流量和社会动员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它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本文从时空、功能、营养等生态位资源角度对其弊端加以探讨。

(一)时空生态位:线性传播,无法“倒带”

媒介的时空生态位是指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生长和发展的条件,这些条件决定了该媒介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独特位置和状况。与传统报纸、电视等相比,移动新闻直播从时间生态位来看,它具有即时性和同步性;从空间生态位来看,它打破了空间的限制,用户只需在移动终端上就可以在直播的虚拟空间进行参与。甚至,新技术发展下的无界面交互也将成为可能,用户可以摆脱界面的束缚,身临其境般进入虚拟空间,进行信息的交互和传播。从移动新闻直播的时空生态位来看,伊尼斯(Harold Innis)的传播偏向论受到了挑战。伊尼斯把媒介分为偏倚时间和偏倚空间两种形式,[7]但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介已经超越了时空局限,比如移动新闻直播使人们实现了即时体验直播带来的快乐和便捷。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移动新闻直播具有单一的线性播放属性,不可回放与跳跃式观看,这就要求观众必须准时、耐心观看。这种线性直播形式使得受众在时空的选择上受限,在观看直播时,观众需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在图书馆、医院等公共场所就不适合参与直播。此外,不同于传统文字、图片或是视频,人耳每秒能听清的音节量是有限的,观看直播难免会减少受众获取的信息量。移动直播是一种生产与传播同步的实时报道方式,其线性播放属性也要求主播必须第一时间将信息传达给用户,主播缺乏足够的时间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更是如此。因此,大多数移动直播报道是一种浅层叙事,多是对直播现场的相关情况或进行讲解,比如疫情期间,移动直播的内容仅是一些现场的救援或安全状况,以及目击者的感受等。并且这种集采、编、制、传于一体的新闻报道形式,会增加报道失误甚至是报道事故的风险。

(二)功能生态位:内容同质,功能重叠

信息内容及其属性决定了媒介的功能生态位。如表1所示,依据曾祥敏在其研究中的划分方式,移动新闻直播的内容主要包括重大主题策划、突发动态信息、现场调查报道、慢直播及泛资訊四大类。[8]虽然内容渐趋丰富,但与其他媒介的内容相似度高,造成了生态位重叠现象。

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相邻生态位共有的区域,反映两个种群资源利用方式的相似与不同。与娱乐化、带货等类直播不同,移动新闻直播肩负着及时公开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公共职能,它的直播内容主要集中在公共事件、新闻资讯领域。而这种同质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移动新闻直播对受众的吸引力,不利于移动新闻直播种群的整体进化。另外主流媒体在直播能力上的积累比一些直播平台上少,因此, 生态位重叠、内容同质化是当前移动新闻直播的一个媒介生态隐患。

(三)营养生态位:受众黏性不足,盈利模式不清晰

营养生态位是指有利于媒介生存发展的所有资源,包括受众资源和广告资源等,这里选取受众、广告和人才等维度来进行营养生态位分析。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2亿,占网民整体的32.9%。可见,网络直播发展势头迅猛,直播受众占比高,但受众前期增长快后续稍显不足,缺乏受众黏性,移动新闻直播也与此类似。至于广告资源,从移动新闻直播的“粉丝量”、“点击量”、“获赞”以及“转发率”等维度进行简单量化来看,移动新闻直播的广告来源较为单一,没有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

此外,因移动新闻直播具有移动化、互动化等特征,对于直播主体的能力要求高,如控场能力、报道技巧等。但当前的移动新闻直播人才相对缺乏,时常会出现主播在直播现场“背稿“、镜头晃动等问题。

三、生态位优化:移动新闻直播生态位的新图景

移动新闻直播的生态位重叠、线性播放与受众黏性不足等问题使移动新闻直播的生态位处于不利地位,需要不断优化调整来增强其竞争力。对目前存在的弊端进行优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生态位整合:多平台联动效应,相加迈向相融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在其著作中提到媒介是否能生存下来,取决于它们对现实世界的重现能力,还取决于各自存在不足的媒介之间是否会共同合作,以求契合某种前技术时代的模式。[9]但媒体融合并不是媒介简单的相加,或是把传统媒体内容照搬到其他平台上,  而是以立体、相融的思维, 将各种表现形式融于一体, 促使传播方式立体化、多元化。[10]针对上文提到的时空生态位劣势,线性直播形式使得受众在时空上更加不自由。因此,移动新闻直播应采取可存储视频新闻和直播新闻并存的策略,将直播内容短视频化。并整合不同媒介资源,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强势联合,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交互属性延续新闻直播的影响力,扩大移动新闻直播影响力范围。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从中可以看出碎片化直播可能更适合人们短、平、快的媒介使用习惯,这就要求移动新闻直播主体在直播内容的生产上要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碎片化、伴随性的场景适应。将移动直播和短视频生产等传播手段深度融合,并通过VR/AR体验、小程序、游戏等多种形态产品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真正实现直播产品的多平台联动,从简单相加迈向真正的相融。

(二)生态位创造:优质内容激发最优体验,内容迈向“内容+”

彭兰曾说,“智能化技术推动了一场新内容革命,并促使内容生产、分发、消费等全面升级。”[11]“内容+”即通过优质的内容,可以聚集起更多拥有不同趣味与价值观取向的用户。如疫情期间《共同战“疫”》的不间断直播,不仅激发了公众“云参与”的仪式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整合社会力量的作用,让每个用户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共鸣点,形成共同的情感体验。

另外,要注重直播内容的生动、详实、有趣,调动用户所有的感官和注意力,使用户投入到直播活动中,还可通过细节放大、设置悬念等叙事方式实现直播的场景化,使用户在观看移动新闻直播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从而进入“心流”状态,[12]即当直播用户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到其中时,会带来一种新发现、新乐趣和创造感,进而引发一种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并转化为认同感。

最后,与创造优质内容相对应的还需要有优质人才作支撑。移动新闻直播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需要新闻从业者掌握更多技能,要体现报道者的个性特点,在移动新闻直播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三)生态位细分:新技术赋能智慧化直播,受众迈向用户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至2020年底,我国在线直播用户将达5.26亿人,增长率为4.4%,发展趋势放缓。直播发展将从上半场转为下半场,着力于细分领域的精细化发展。[13]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关系的重构,用户对媒体的报道表现、对称性交流要求更高,因此移动新闻直播主体要有用户思维,重视用户的地位。要重塑媒体的传播力,推动移动直播的精细化发展,就应抓住技术迭代的风口。例如移動直播时代产生了海量信息,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基于大数据处理对危机加以诊断并实现智能化预警,并让优质内容实现精准投放。其次要注重内容与场景的适配,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将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移动新闻直播中,使得用户的代入感更强。这种动态交互可以让用户产生对虚拟环境的认同,形成身体的在场感,以此增强受众黏性,促进移动新闻直播的进一步发展。

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当下,移动互联网及直播技术为用户沉浸式观看新闻直播提供了可能,但在同社交和娱乐为主的碎片化直播的激烈竞争中,如何促进用户情感的凝聚以及用户黏性的提升,成为移动新闻直播当下面临的挑战。从媒介生态位角度来看,移动新闻直播要突破目前发展的困境和束缚,就要进行生态位的整合和创造,展现全新的传播价值和文化意义,以实现移动新闻直播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中国移动视频在全网数据流量占比已经接近70%,http://www.broadcast.hc360.com.

[2]约翰·W.迪米克.媒介竞争与共存——生态位理论[M].王春枝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邵培仁.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J].新闻界,2001(05):26-27+29.

[4]韩海燕.从用户心理需求视角看主流媒体移动新闻直播发展前景[J].出版广角,2020(07):77-79.

[5]卢迪,邱子欣.新闻“移动化”与直播“常态化”:5G技术推动新闻与直播深度融合[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4):6-10.

[6]黄菁竹.移动视频新闻生产的特征与提升策略[J].传媒,2020(04):59-61.

[7]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曾祥敏,刘日亮.移动新闻直播:临场交互下的信息传播[J].电视研究,2018(09):18-22.

[9]保罗·莱文森.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论[M].邬建中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0]李丽.创新提升,推进媒体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J].新闻爱好者,2017(08):90-93.

[11]彭兰.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J].国际新闻界,2018(06):88-109.

[12]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心理学体验[M].张定绮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58-161.

[13]艾媒咨询,https://www.iimedia.cn/c400/75194.html.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生态位媒介融合
生态位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
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
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生态位视野下纯网综艺优势初探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