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2021-08-16 03:03王李娟李俊棋崔少香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库巴缬沙坦心衰

王李娟 李俊棋 崔少香

(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茂名 5254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多发于老年人群中。对于慢性心衰患者,临床传统治疗方案主要以β受体阻滞剂、扩血管转向抗心肌纤维化等,在药物上虽有改进和完善,但仍存在较高的病死率和复发风险,远期效果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等问题[1]。在2018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推荐以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作为治疗首选药,而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是其中代表性药物,其具有的脑啡肽酶可抑制剂沙库巴曲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的作用[2]。故本研究旨在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CH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2)NYHA心功能Ⅰ~Ⅲ级;(3)病情持续稳定1周;(4)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2)严重失代偿心衰;(3)肝肾功能不全者;(4)伴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者;(5)妊娠哺乳期妇女。最终共纳入65例患者,所有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且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基本资料

纳入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3~81岁,平均年龄(68.75±9.68)岁;体重(63.75±9.62)kg;病程2~8年,平均病程(4.56±1.02)年;心功能Ⅰ级17例、Ⅱ级10例、Ⅲ级3例;合并高血压16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6例。试验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9.78±9.96)岁;体重(64.82±9.08)kg;病程3~10年,平均病程(5.08±1.17)年;心功能Ⅰ级19例、Ⅱ级10例、Ⅲ级6例;合并高血压14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7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强心剂、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对照组基于常规药物上给予盐酸贝那普利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648)10mg,1次/d。试验组则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90002),起始剂量为25mg/次,2次/d,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耐受情况逐渐加量,最大剂量可调整至200 mg/次,2次/d。每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

1.4 观察指标

1.4.1血清学指标

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取一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 ml,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其水平越高,患者心衰程度越高[3]。

1.4.2超声心动图指标

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治疗前后心脏超声指标,包含舒张早期最大充盈速度(maximum early filling speed,E)、舒张晚期最大充盈速度(maximum filling speed in late diastole,A)、E/A值、左心室射血分数(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EF)。

1.4.3运动耐力指标

测量患者治疗前后平地直线6 min步行距离,并记录每次最大运动时间,以综合评估患者运动耐力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CRP及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 E、A、E/A、EF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改善;试验组E、EF、E/A值均高于对照组,A值低于对照组,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耐力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最大运动时间及6min步行距离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P<0.05),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耐力指标比较

3 讨论

3.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显著上升,且具有并发症多,预后效果差等特点。根据我国心力衰竭患者注册登记中显示,心衰患者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平均住院时间为10d,住院期间病死率达4.1%[4],可见临床中应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是国内外指南作为治疗CHF的Ⅰ类推荐药,有关研究表明,与贝那普利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降低心血管病死率达20%,为心衰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效益[5],故本研究对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CHF展开探讨。

3.2 对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CHF的发生机制主要与血流动力学异常、心肌细负荷、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代偿性心肌肥厚等因素有关,而炎症反应参与着CHF的整个病理过程[6~7]。CRP是炎症反应标志物,NT-proBNP也是目前临床公认评价心功能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8]。通过本研究,发现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CHF患者后,其血清CRP、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改善效果比采用贝那普利治疗的患者好。另外,通过超声心动图指标检测,发现治疗后E、E/A及EF值高于对照组,A低于对照组,说明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均表明了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减轻了心肌细胞的损伤,同时可抗心肌重构、缩小左心室容积,进而改善心功能。

3.3 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意义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治疗CHF中治疗效果显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由于其在抑制脑啡肽酶降解的同时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缬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而沙库巴曲进入体内后在肝脏羧酸酯酶作用下分解为有活性的脑啡肽酶抑制剂,具有抑制脑啡肽酶的作用,从而发挥舒张血管、预防和逆转心血管重构和促尿钠排泄等作用[9~11]。CHF患者常伴有运动耐量下降,反复住院的可能,这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而负面心理又会对患者生存质量和运动耐力造成一定影响[12]。本研究通过运动耐力指标来评估患者预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最大运动时间及6min步行距离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了通过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的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是CHF的有效治疗方案,它不仅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对改善患者预后也具有较高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减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同时可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和运动耐力,对控制病情发展、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库巴缬沙坦心衰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对后期住院频率的观察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芥末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