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华
摘 要 语言解码能力是知识获取能力群中的重点,要实现文本的深度阅读就一定要关注汉语言文字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的影响,从语用视角,以“语言”为核心解码对象,解码的过程,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的规律,通过语言解码能力的培养,能进一步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品味中国革命文学的真正魅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关键词 语用视角;语言解码;深度阅读;文化自觉
解码指的是将信息从已经编码的形式恢复到编码前原状的过程。就散文文本阅读而言,“语言文字”就是已经编码的形式,呈现的方式大致可分字、词语、句子(句群)、篇章,语法、修辞、逻辑、文学,以及带有作家风格的语言符号。对文本深度阅读就是要在语用视角下,将编码前的原状即作者“独特”的情感或感悟从这些语言符号中还原出来,进而领会作者的意图或目的,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解码的过程就是呈现作家怎样写的过程,解码需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的规律。[1]
一、解码“文章样式”,是深度阅读的基础
作家为表达某一特定的感情或感悟,总会选择合适的文章样式,从文章样式解码,就容易明白作家所要呈现的内容或思想。如《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借某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思考,这类散文往往要选准具体的事物,并对这一事物的某方面的特征(与情感和思考高度相似)进行着力描写,且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这一特定凝聚点和象征物的选择,使它成为最准确的情感聚焦点和情感爆发点。
从文章样式的特点解码,可以整体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在于“礼赞”,文章在展现白杨树独特的生存环境、描写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及内在气质上,进行艺术处理,描写的聚焦点直指“笔直”的外形特征,从而赋予白杨树坚强意志和精神的象征意义,这不是简单粘贴,而是将情感、感悟“溶化”在具体鲜明的白杨树这一形象中,这一提炼、概括的过程,为深度阅读奠定基础。而散文这一概括力和典型性极高的文学样式也成就了这一主题。“礼赞”是作家由物及人的关键,忽略这个词语的内在意蕴,只是片面理解与崇敬与赞美,将重心放在“白杨树是不平凡”这一点,是无法深入作家的内心。
二、解码“段落层次”,是深度阅读的路径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指的材料的选用、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等外在的形式上的自由,而为了做到形散神聚,收放自如,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通常我们将线索称之为“气”或“气脉”,好的文章的结构脉络,段落、层次、起伏、呼应、衔接等,都是巧妙的。
因此,解码段落与段落之间层次、呼应、衔接等关系,找出贯穿其间的线索(明线或暗线),解码指向文本的组织问题,这是深度阅读的路径。如《白杨礼赞》第1段、第4段、第6段、最后一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礼赞”相呼应,开篇赞美之情破空而来,然而又轻宕一笔,从对西北高原的描写,也就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的呈现,看似游离,实际是巧妙的收,为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接着作者具体分析白杨树的不平凡,最后卒章显志,照应开头,随着对文章脉络的解码,文章的主题也因结构上的逻辑关系显得更为突出。
三、解码“句群组合”,是深度阅读的切口
解码“文章样式”“段落层次”,是浅阅读向深度阅读的过渡。而要真正形成深度阅读,就应关注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增加知识点的语义关联。句群是由几个在意义和结构上有密切联系的各自独立的句子组成的言语交际单位,句子不是任意摆放的,而是靠句式、语序、关联词语等语法手段组合起来。
如文章第5段: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④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⑤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此选段详细描写白杨树外形上的特征,作者观察视角由下而上,突出白杨的高大;在描写上,从枝干叶等方面四个方向描述其笔直、力争上游的特点。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解码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该段共分为两层:①②③写白杨树的外形,④⑤两句抒情式议论,突然其特有的气质和品格。逻辑清晰,但仔细考究,会发现第③句关于皮的描写,与该句内容上凸显白杨树“笔直”的特点的指向上是不一致的,只是写了树皮的“光滑”“淡青色”,在一个完整句子中,这显然是不符合表达规律的。逻辑上的“矛盾”“差异”,是文章深入阅读的切口。
那么树皮的“光滑”“淡青色”与白杨树力争上游有何有关系呢?《文心雕龙·情采》中说过“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该文把“五色”作为立文的第一要理,点染性的色彩可以即物明理或即事寓情,借以渲染、升华主题。再看“淡青色”恰是白杨树春天返青的写实,而这一色彩正是中国特有的着色,清脆而不张扬,清爽而不单调,青色象征坚强、希望、古朴、庄重,色彩自身构成了象征的暗示性,通过解码,找到其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前显后隱,虚实结合,自然能领略作品题旨的象征的美和诗意,同时与下一句“压迫”“倔强挺立”等词相呼应,句子间的衔接与过渡由物及人,显得自然。这一方式涉及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语言解码,不仅深入理解了文本,同时,透过文字背后,理解作者的独特情感和感悟,也促进了文化传承和理解核心素养的形成。
除了关注句间的逻辑关系,还有关注文中常使用特殊句式、关联词等推进文章的思路的进程。
如第7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层层递进,形式上的认知对于学生来说并非难事,然而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加强这种形式与意义的关联,认清意义附着于具体的语言形式,而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又进一步推进文章思维的进程,北方的农民与“普通”与“普遍”的匹配,哨兵与“英勇”“傲然耸立”的匹配,精神意志的广阔与壮烈与“纵横决荡”“用血写出”的匹配,情理交融,才能解码出文章的激情与豪气。
四、解码“字词语境”,是深度阅读的关键
作者往往将“独特”的情感或感悟藏在一些看似普通的词语中,在实际阅读中,学生往往容易感受到情感,却很难将其“独特”之处品读出来。孙绍振先生认为“没有矛盾,没有差异,就无法进入分析的的层次”[2],提出了“还原法”,先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或者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然后,把它和上下文中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的层面。
如文中“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单调”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简单、重复,缺少变化;②指单一而不丰富。从字面意思来看,显然“单调”与前面所描绘的黄绿错综的黄土高原形成的“雄壮”“伟大”的场景是矛盾的,且“伟大的自然力”“人类劳力战胜自然 ”“主宰”等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黄绿错综的黄土高原的情感是充分的赞美。那么这“单调”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注意到文中两次提到“单调”,第一次使用双引号,显然是有他指,第二次单调没有加双引号,从语境来看,作者的语气显然是弱的,从朗读层面上解码就能感觉到作者所说的“单调”应该是指略有不足而矣。那么如何解码呢?
可以利用八年级上册的诗歌《使至塞上》作为解码的钥匙,“大漠孤烟直”一句,描绘边塞荒凉,无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孤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直”便成了本句的点睛之笔,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同样的,此处“单调”一词与“孤”“俨然耸立”与“直”有异曲同工之妙,白杨树成为黄与绿主宰的黄土高原的中心,亦是点睛之笔,从而使白杨树的形象明晰地立在读者的眼前,也才真正体悟标题“礼赞”一词的真正含义,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的高度。再细观“礼赞”一词,是作者着力刻画和表现的中心点,起着收举纲目的效果。
对字词语境的解码,凸显了汉语言文字对于阅读的影响,是将阅读带入深度的关键所在,同时也体现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核心素养。
五、解码“作家风格”,是深度阅读的延深
每位作家的作品,都带有其独特的人生阅历和感受,独特的行文视角,而直接反映在作品语言风格之中,语言风格的迥异,也使得文章的呈现不一样的精彩。因此,对作品风格的解码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通过“这一个”独特风格和感受去认識生活和感受世界。
郁达夫曾说:“茅盾是早就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以行文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3]茅盾散文语言阳刚、雄壮,在现代散文中别具一格。文中作者把白杨树放在西北高原这一“雄伟”“伟大”的环境中,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描绘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它的笔直,强调白杨树所代表的时代精神,重在神似。在象征处理上,象征本是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然而茅盾直接使“象征”这一个词语反复出现,直接表达,呈现了作者“独特”的风格。这一切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波澜壮阔的散文文风给予读者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不言而喻。在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家内心对民族命运深刻的思考和强烈烈的爱国情怀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当下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的反思,进而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除了之外,还应关注作家在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写作视角、详略处理、人称变化、修辞手法等方面的个性化风格,只有关注到这些多样语言编码,在阅读实践中积累解码经验,才能将阅读深度延伸到更贴进作家写作的原状。
当然,语言解码的方式还有很多,诸如可以通过“造字法”去了解和体会文字背后的文化意味,可以通过朗读解码反复品味,也可以通过映像解码,将文字所呈现出的意境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但所有的语言解码路径关键还在“文字”之上、在“语言形式”之上。语言解码能力是知识获取能力群中的重点,要实现散文文本甚至其他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就一定要关注汉语言文字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影响,通过语言解码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完善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9.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5-16.
[3]周耀,舒可瑜.行文每不忘社会——从《冬天》《白杨礼赞》谈茅盾的散文风格[J].名作欣赏,2019(14):95-96.
[作者通联: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