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淑玲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语文素养。依据学生年龄小、专注力弱等特点,笔者从优化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入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阅读训练,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
1.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些话无不彰显着学习应从问题着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会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笔者会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或抓住难点和重点质疑,或抓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或抓文题质疑,或抓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从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笔者会抓住全文的总起句:“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提出自己的问题,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然后进行品读,自行讨论,抓住作者连用两个比喻来评析,读出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也为接下来引入地球的资源匮乏做铺垫。在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2.合理想象,训练思维
想象是对人脑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在教学《穷人》时,笔者从“桑娜臉色苍白……”引导学生想象桑娜夫妇的生活境遇,以及桑娜内心紧张、担忧的矛盾心理,体会穷人美好的品质。正所谓:“世间冷暖时时有,人间真情处处深。”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进而体会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沙皇黑暗统治者的控诉,以及对穷人生活遭遇的同情。
二、丰富语言,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源泉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会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品读教材并积累素材。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笔者会带领学生通过想象读、配乐读等形式,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和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以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感受美的真谛。另外,笔者常常会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多积累美的语言,通过主题阅读、背诵古诗、国学经典,鉴赏优美文段,让学生多收集、多积累、多运用,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三、运用习作,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动力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诚然,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习作是内化和运用,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习作中“薄发”,教材中读写结合的例子不胜枚举,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诸多范本。
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笔者会鼓励学生仿写“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学生们纷纷写道:“志在杨柳,依依兮若杨柳”“志在明月,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志在白雪,皑皑兮若白雪”。这样的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探究实践,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能力
语文课程内容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教材中寻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传统文化、古诗词、汉字魅力等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在六年级上册《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中,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好活动计划,分头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如到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对家长、邻居进行访问调查,并绘制插图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2.教材外开枝
仅靠几篇文章就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每天课前3分钟,笔者会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准备好的课外信息,把课后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一起分享,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外,笔者会要求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笔者会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旅游,多发微信、写随笔、写旅游攻略……内化自己的知识。就这样,让语文生活化,让生活语文化,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有所建树,才能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横岗园山安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