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鸣洲
摘要:爱美是人之常情,无论自然美或人工美都是人们愿意去亲近与接触的美好事物。若是学校想要造就身心和谐的人,就必须借助艺术的力量。本文以学前艺术教育为例,探讨了陶行知平民教育主张和实践。
关键词:陶行知 平民教育 学前艺术教育
一、陶行知对平民教育的贡献
陶行知生于光绪十七年,一生中经历了几场中国战争的混乱,感受到农村社会的经济衰败,体验了贫穷带来的社会问题。由此,陶行知深深觉悟到只有教育才可以救国,所以终其一生为教育事业而奋斗。从陶行知著作中可以发现,他随时随地都在为中国教育的未来而奔波,无论是演讲、成立普及教育机构、自行创办学校落实教育理念等,都是为了中国社会的未来在做努力。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无论男女、老幼,都享有权利,也有应尽的义务,教育应负起让全体公民了解和履行国民对国家应尽义务的责任。为了建立一个富强康乐的现代化国家,陶行知对儿童教育的主张与努力,对近代中国普及教育的推行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讨。
二、平民教育的主张与实践
在陶行知的领导下,中华教育改进社致力于平民教育的发展,致力于中国乡村的改造。陶行知认为:“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各干各的,不相闻问。”因此,如果教育要有功效,教育与农业必须携手相互配合,才能从根本上改造乡村教育,并促进乡村生活的改善,进而达到救国的目的。除了组织民间团体推动普及教育之外,陶行知本人也和友人赵叔愚等人,筹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作为普及乡村教育与平民教育的起点。自此之后,陶行知根据当时的政治状况与社会环境,提出了各种育人方式。
三、学前儿童对艺术的兴趣
儿童每天的生活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若是生活在美好舒适的环境中,不仅可以令人感到心旷神怡,还能生出鼓舞的力量。反之,兒童若生活在脏乱和污秽的环境中,不但不能产生力量,而且可能使人意志消沉。因此,为了完成美育任务,营造优美的环境是首要的策略。环顾生活周遭可以发现,自然环境的美景最容易获得,且陶行知认为选择幽雅的环境建校,让儿童生活在大自然下,可以达到陶冶儿童性情的目的。但是,大自然的美景相当有限,不可多得,有时必须依赖人工来创造美好的环境。因此,让儿童运用美的观点,去创造和改造环境,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陶行知认为,音乐、戏剧、绘画等人工美的事物具有陶冶学生品德与情操的作用。他主张,学校应将音乐、绘画、工艺等美育课程作为一门主课。他认为,学校除了进行基础的普通教育之外,还要设置音乐、戏剧、绘画等选修课,让儿童依据个人的专长来选择,以便获得艺术教育的熏陶。
四、陶行知对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所以国家需要什么人才,都必须由教育工作者培养。陶行知在考量中国社会的情况后,提出了儿童教育的五项教育目标,即培养儿童有健康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与自治的精神。若能透过教育的历程,培养儿童具备这些能力,则能使国家和社会迈向进步与民主的里程。
1.重视儿童个别差异
陶行知针对不同年龄与较为弱势的儿童,另行编纂教科书,为的是替儿童打好基础,以便后续教育的顺利进行。因为他了解儿童具有个别性的差异,不可等同观之,必须提供适合个体学习的教材,才具有教育的功能。
2.日常生活融入科学
陶行知认为,科学是一种生活态度,人必须要有科学的精神。因此,必须教授科学的知识,才能使人的头脑更加灵活,不会墨守成规。科学不是非常高深学问,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新知融入教学活动,让儿童在生活的当下也可以学习普通、简易的科学知识。不仅如此,科学是一种探究的精神、一种合理的怀疑,儿童应不迷信、不盲从,需有具体的验证。
参考文献:
[1]夏翠霞.平民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陶行知《平民教育概论》读后感[J].生活教育,2008(3).
[2]程家福.借鉴陶行知平民教育理论,指导新时期平民教育工作[J].生活教育,2007(1).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高新区翰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