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1-08-12 17:19周晔严书倜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课程教学

周晔 严书倜

摘 要:从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融入课程教学实践的价值与作用以及培育时代新人的机制与路径三个方面,阐释了在课程教学中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激发学生红色情怀,如何将红色历史转化为生动教材,如何打造课程教学实践育人功能的硬核模式。

关键词: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基因是遗传的,不是教育所能;文化是浸染的,不会立竿见影。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传承,主要体现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上,也会呈现在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衔接度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打造课程教学实践育人功能的硬核模式,是课程教学中弥足珍贵的原生教育素材,是学生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理论基础: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在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中的逻辑起点,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传承无往而不胜的历史支点。所以,我们要站在红色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政治性、灌输性与自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去彰显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第一,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的内涵。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源,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中的内核与因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遗传密码”,是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与鲜明底色;它储存着中国革命从“开天辟地建党完成救国大业”到“改天换地建国完成兴国大业”,从“翻天覆地改革开放完成富国大业”到“惊天动地进入新时代推进强国大业”的重要信息;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强大传承,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智慧的动力与引擎。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革命文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们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立国之本;是传承信仰、涤荡政治灵魂的精神高地。

红色文化的深厚基础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這是红色文化的民族来源;其坚强基石熔铸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它的政党来源;其强大支撑根植于中国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这是它的现实来源;其建立与赓续、传承和发展的保障是独具特色的党内制度规范,这是它的制度来源。

第二,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的外延。红色基因的外延属于非物质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锤炼出来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优良作风、革命情感、英雄事迹以及红色精神。蕴含着党的立党之基、血脉之本、情感之根、智慧之库和力量之源。

红色文化的外延属于物质形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包括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我们党宝贵的物质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红色文化真实记录并承载了一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一部挥汗如雨的建设史、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这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构筑起了以物化形态存在的为我党所独有的党内政治遗产,并深深地打上了红色烙印,体现了我们党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为民情怀、厚重的文化底蕴、独特的红色情结,是维系党内认同、凝聚党内共识、增强党内团结的重要纽带。

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实践的价值与作用

知所从来,方能开创未来。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分布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鲜活教材,具有鲜明的导向引领功能、持续的历史传承功能以及深刻的教育感化功能和有力的底蕴厚积功能。它所构建的发展体系、历史创建逻辑,在政治教育、文化传承、道德示范、价值引领方面作用巨大,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是滋养心灵的最好营养剂, 是献身使命的精神旗帜和壮丽诗篇。

第一,重要性。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21年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可见,红色文化建设关系到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国家希望、民族未来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对自身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在当今社会,物质财富极大提升,互联时代信息瞬息万变,西方价值观念蜂拥卷入,“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侵蚀着一些学生的思想,困惑与迷茫如影随形。所以,传承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应从党性淬炼的高度加以提炼,借助课程教学实践潜移默化地融入青年学生血脉灵魂。

第二,影响性。重要性和影响性代表着价值观、使命和重要目标。一般风险评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个是可能性,即对某个事情发生的机会所做的估计;另一个是严重性,即如果它发生所产生的影响。目前,中国正以蓬勃之势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风险性不能说没有,但至少目前风险的可能性可控,但一旦出现信仰缺失、动能不足,严重性是巨大的。

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机制与路径

强化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融入课程体系的机制,需要增强主导力,构建课程群,打造品牌,列入培养方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课程体系。夯实红色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全面破解红色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孤岛”效应。例如:学理论证不充分的本体论困境、实用主义理性思维的认识论困境与日常生活二分的实践论困境等。

第一,课堂教学深化自信与坚定—注重讲准、讲实、讲信。课堂教学要坚持主流价值引领熏陶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延伸课堂链条,让“远方”的案例与“身边”的故事并举,在沉浸式、体验式中坚定自信。一是要讲“准”。讲准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的历史维度,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跨越了1919年—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1978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19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这三个前后相续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二是要讲“实”。培植一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骨干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八个统一”,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在润物细无声中,寓情于景、寓教于行;启迪思想、指导实践、增强认同、根深蒂固。三是要讲“信”。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具有非完全知识性,主要通过体验而不仅是通过知识识记完成教育;道德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非传递性和体验性。讲“信”要求教师要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因为讲台上的教师怎样,学生就怎样;学生怎样,国家就怎样。

第二,实践教学强化初心与使命—注重观感、建言、献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由一个又一个“红色地标”串联起来的。实践教学应坚持搭建红色基地寻访平台,系统设计实践育人体系。通过参观革命旧址,收集红色标语、形成访谈笔记;通过穿红军服、讲红军故事、学红军精神的“跨界融合”,让学生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瞩目远方,做好自己。从红色文化的学习者变为传承者,切实把红色精神转化为生动实践。

第三,校园文化润化品德与修为—注重挖掘、抢救、升华。高校红色文化要立心铸魂形成大格局,构筑立体育人工程,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用好细节讲人物,用好人物讲故事,用好故事讲文化。例如: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李侠烈士原型李白雕像,就伫立在北京邮电大学西土城校区。基于信息黄埔文化背景,学校学生自导自演舞台剧《寻找李白》,及时挖掘、抢救红色文化。剧中人物苏宜梅的原型是曾在学校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过的教师苏采青,1948年16岁的她在西柏坡接受了李白发给党中央的绝密情报,就一直寻找突然离线牺牲的战友。剧中将五个不同时代情境下“寻找李白”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打磨出永不消逝的追思与永恒的信念。

第四,教学基地实化创新与求变—注重舞台、品牌、感召。一是厚植浸润搭舞台。让载体建设聚人气,让学生在教学基地笃信、力行、带动、辐射传播。做到精神与实体、文化与实物、建筑与环境、情感与情怀有机统一。二是品牌开发增活力。通过基地情景剧、微电影、拓展体验、文创产品开发等寓教于乐、寓教于观、寓教于行,让学生感动一阵子、铭记一辈子,为创新性传承提供品牌。三是红色滋养增感召。以持之以恒的基地育人实践,将红色富矿转化为优质育人资源,将红色内能转化为工作动能,将红色滋养转化为发展势能,让红色文化育人贯穿于高校办学治校体系,将论文写在红土地上。

第五,红色社团宣化崇德与修身—注重引领、带动、辐射。将组建和培育红色社团作为教学实践的好抓手,发挥良师益友的引领效应,让学生站在民族复兴的时代坐标上,力学笃行;在寻根红色记忆中触摸历史,唤醒国家记忆;在感悟历史中汲取力量,化抽象为具体;在具体生动中“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为红色基因传承打造可带动、可辐射的样板。

第六,学术研究深化信仰与信念—注重智库、转化、反哺。融入学术研究,建设红色研究智库,增强支撑力,打造思想高地。整合校内外专家,将研究成果源源不断转化,形成红色文化育人的智力支撑;依托研究基地、学术刊物等,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红色文化研究;通过学术交流、田野考察等途径提供养料,以研促学,反哺实践,反哺社会。

第七,新媒体运用普化自励与自省—注重认清、认知、认同。建构红色文化现代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形式,拓宽网站、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新媒体运用,让学生认知优化、信息固化、行为活化;探讨“VR+红色教育”教学,让一场“说走就走”的红色之旅赢得火热打卡,让学生根植历史、关切现实、放眼未来;运用VR、AR、MR等可视化、形象化、生动化技术,通过实景建模逼真还原场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感悟浩然正气,让“红色引擎”释放澎湃动力。

第八,五育并举固化精神与精髓—注重明理、崇德、力行。让德智体美劳课程都浸染红色基因,让鲜活的历史震撼学生心灵,让红色精神内化为红色传人的自觉追求、外显为自觉行动,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五育并举下,让扎根老区、服务基层、到艰苦地方去成为毕业生的一种时尚,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手机APP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VSZ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周晔,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严书倜,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课程教学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