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钰,门丽娟,居殿春,郭 雷,姚富升,张 琪,俞鸿宇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张家港215600)
现代工业采用的冷却水中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浓缩,水中存在的Ca2+、Mg2+、CO32-、SO42-、SiO32-等无机离子浓度逐渐增大,会出现无机物结垢、金属腐蚀及由此衍生的微生物滋生等问题[1-3],使得冷却水的传热效率大大降低,设备正常的热交换受到阻碍,严重威胁生产安全,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4-6]。阻垢剂能够减缓和抑制水垢产生与生长,在循环冷却水处理中,含磷类聚合物阻垢剂是较为常用的阻垢剂,但极易水解[7-8]。若滥用含磷阻垢剂,会引起蓝藻爆发、赤潮等环境问题[9-10]。因此,人们开发出一些新型有机膦系阻垢剂来弥补这一缺陷。目前国内外阻垢剂的研发、筛选仍依赖于实验或经验外推,效率低且易造成资源、经济的浪费,根源在于阻垢剂的理论机理尚未弄清[11-12]。
Gill等[13]提出了“空间匹配理论”,认为阻垢剂与成垢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库仑力,二者功能基团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接近则药剂的阻垢性能越好;刚性结构的阻垢剂分子对某种特定的晶垢起作用,而柔性结构的分子可对多种晶垢起作用。Shi等[14-15]运用该理论对阻垢剂的作用机理作了进一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根据理论模型设计出了具备优良阻垢性能的冠醚类药剂。Marine等[16]采用MC模拟研究硅酸盐聚合早期的变量和扩散系数等,并取得了相关成果。Franca等[17]用羧酸基团取代膦酸基团,并比较膦酸基团的减少对阻垢的影响,也提出抑制能力取决于结构的不同及其他阳离子的存在,这些变化会改变阻垢剂的化学环境和配位强度。
虽然前人已经对评定阻垢性能及阻垢机理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阻垢机理研究并不完善,还存在大量问题[18-21]。本文采用周期性边界条件下的分子动力学(MD)方法,结合晶体生长PBC理论[22],计算有机膦系与方解石(104)面4个不同阶梯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有机膦酸阻垢剂的阻垢性能及机理进行研究,详细阐述该类药剂对CaCO3垢的阻垢分散机理,为新型阻垢剂开发应用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23-27]。
将方解石晶体的(104)面切割成4种不同的阶梯面,预先设定模拟条件后,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MD)研究含N的亚甲基膦酸分子与方解石(104)4个不同阶梯面的相互作用,即有机膦酸分子在(104)面的4个阶梯面上的吸附情况,然后根据吸附情况从中选取5种亚甲基膦酸分子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氨基亚甲基膦酸(AMP)、氨基二亚甲基膦酸(NDP)、氨基三亚甲基膦酸(ATMP),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EDTMP)和己二胺四亚甲基膦酸(HDTMP)。由于研究的冷却水系统中的水为碱性水质,水温为70~77℃,故将有机膦酸分子中的膦酸基团去质子化为PO32-,5种有机膦酸分子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5种有机膦酸化合物的去质子化几何构型Fig.1 Deprotonation geometry of five organic phosphonic acid compounds
采用Materials Studio 6.0版本中的Morphology模块对方解石晶体的生长习性进行模拟,选用COMPASS力场及NVT系统,温度设定为77℃[28]。无机盐的表面附着能是在晶体表面加上一层生长晶面所释放的能量,表面附着能越小,则意味着该晶面越稳定、生长速率越慢,晶体生长受到此晶面的控制就越大[29]。用Growth Morphology法假定晶体的表面附着能与晶面的生长速率成比例,预测或者根据前人研究输入一组合适的晶面(hkl),计算每个晶面的表面附着能。经模拟计算,得到的方解石主要生长面的表面附着能数据见表1。
表1 方解石主要生长面的表面附着能Table 1 Surface adhesion energy of the main growth surface of calcite kJ/mol
由表1看出,方解石(104)晶面的表面附着能Eatt(Total)最小,仅为-1 552.95 kJ/mol,所以方解石(104)晶面生长最为缓慢,方解石晶体的生长主要受到(104)面控制。方解石(104)生长面的侧视图见图2。
图2 方解石(104)面侧视图Fig.2 Side view of calcite(104)
由图2也可以看出,方解石晶体的(104)面是电中性面,每层晶面都是由一个Ca2+和一个CO32-交替排列而成,相对其他面最为稳定整齐[30],说明(104)面是方解石最终能够稳定存在的生长面,因此其生长速度相较于其他晶面更为缓慢。
本研究采用Materials Studio 6.0版本中的Discover模块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已知方解石晶体最主要的生长面是(104)面,并且Ca2+与CO32-交替排列[31-33]。根据晶体PBC理论,将方解石晶体(104)面切割成如图3所示的阶梯面。
图3 方解石(104)面的阶梯面侧视图Fig.3 Stepped lateral view of calcite(104)face
根据Ca-Ca面、CO3-Ca面、Ca-CO3面以及CO3-CO3面4个阶梯面所构建的模拟超晶胞真空盒尺寸为:3.228 nm×1.996 nm×3.370 nm,α=β=γ=90.0°。Ca-Ca面真空箱内一共有660个原子(Ca:148,C:128,O:384);Ca-CO3面真空箱内一共有640个原子(Ca:128,C:128,O:384);CO3-CO3面真空箱内一共 有620个 原 子(Ca:108,C:128,O:384);CO3-Ca面 真 空 箱 也 存 在640个 原 子(Ca:128,C:128,O:384)。将模拟盒子的真空层厚度均设置为2.0 nm,把有机膦酸分子分别放置在这4个阶梯面上得到超分子模拟体系。在超分子模拟体系最优化的基础上,模拟200.0 ps后再优化1 000步,得到最终模拟结果。由上述模拟过程以EDTMP为例,给出了模拟计算前有机膦酸分子在真空盒内的初始位置图见(图4)。
图4 EDTMP与方解石(104)面4个阶梯面模拟前的侧视图Fig.4 Side view before simulating the four stepped faces of HDTMP with calcite(104)
阻垢剂与各阶梯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能ΔE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34]:
式中:ΔE为阻垢剂与晶面的相互作用能,kJ/mol;Esystem为模拟后方解石阶梯面与有机膦系化合物组成的超分子体系的总能,kJ/mol;Einhibitor为模拟计算后有机膦系化合物单点能,kJ/mol;Esurface为模拟后晶面的能量,kJ/mol。
阻垢剂与晶面间的相互作用能主要为静电作用、范德华力作用和极少的氢键作用能。为了总体评价有机膦酸阻垢剂的阻垢能力,用修正结合能Ecor.来衡量有机膦与方解石晶体相互作用的强弱,将方解石(104)面的4个阶梯面综合一起考虑。
式中:Ecor.为 最终总的修正结合能,kJ/mol;Ei为某一种阻垢剂分子与方解石阶梯面i的结合能,kJ/mol;Ci为权重系数(0≤Ci≤1,∑Ci=1),即阻垢剂分子与阶梯面i的结合能占体系总结合能的比例。
先将整个系统进行优化,即将AMP、NDP、ATMP、EDTMP、HDTMP等有机膦酸分子与方解石(104)面的4个不同阶梯面的超分子体系最优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200.0 ps,在得到最终模拟结果之前,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1 000步。为了比较5种阻垢剂与4个阶梯面相互作用的强弱,计算列出相互作用体系的数据,各个有机膦酸分子与阶梯面的总结合能与修正结合能见表2。
表2 5种有机膦酸分子与4个阶梯面的结合能Table 2 Binding energy of five organic phosphonic acid molecules with four stepped surfaces kJ/mol
根据表2数据,比较各分子在4个阶梯面的结合能△E,发现AMP、NDP与4个阶梯面的结合能均小于1 087 kJ/mol,与其他3种分子相比较小。表明AMP与NDP的阻垢能力较弱,这是由于这2个分子中膦酸基团个数较少。由ATMP与4个阶梯面的结合能数据来看,推测其与阶梯面的吸附程度比AMP、NDP要大,其结合能由大到小依次为CO3-Ca、Ca-CO3、Ca-Ca、CO3-CO3,说明ATMP与CO3-Ca面结合得最为紧密。进一步比较EDTMP、HDTMP与4个阶梯面的结合能数据,相对于CO3-CO3面和CO3-Ca面的结合能而言,这2种分子与Ca-Ca面和Ca-CO3面的结合能都比较小并且比较接近,两个面的结合能相差不到125 kJ/mol;而与CO3-CO3面和CO3-Ca面的结合能较大,且都达到了2 926 kJ/mol以上,尤其是HTPMP与CO3-CO3面的吸附最强,结合能达到3 568.5 kJ/mol。
比较5种有机膦酸分子与(104)面总的修正结合能Ebind,cor.,AMP与NDP的修正结合能较小,均小于1 045 kJ/mol;EDTMP与HDTMP的 修 正 结 合 能较大,均大于2 090 kJ/mol。由此得到各分子吸附在(104)面上总Ebind,cor.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DTMP、EDTMP、ATMP、NDP、AMP。
这一结果也表明,阻垢效果随着阻垢剂中膦酸基团个数的增加而增强,阻垢剂中膦酸基团个数要达到3个及以上时阻垢效果才会比较明显;若阻垢剂中含有2个氮原子,阻垢效果随着2个氮原子间的碳链骨架的增长而增强,较长的碳链骨架会减小分子间的空间位置,使阻垢剂分子更容易形变,阻垢剂与晶面间的吸附也会更加紧密。
选择阻垢性能最优的HDTMP为例,图5给出了HDTMP分别与Ca-Ca面、Ca-CO3面、CO3-CO3面和CO3-Ca面上的相互作用结果图,进一步探讨有机膦酸分子在4种不同阶梯晶面上的吸附情况。
图5 HDTMP在方解石(104)4个阶梯面的吸附侧视图Fig.5 HDTMP adsorbs side view on four steps of calcite(104)
由晶体生长PBC理论可知,晶面的阶梯拐角位置与拐角点是晶体的活性生长点,也就是说晶体会优先从这2个位置开始生长[35-36]。图5中明显可见,HDTMP吸附在Ca-Ca面与Ca-CO3面的阶梯拐角位置;然而对于CO3-CO3面,HDTMP吸附在右边的晶体拐角点;对于CO3-Ca面,HDTMP吸附在左边的晶体拐角点。虽然吸附位置不同,但是都吸附在阶梯拐角位置或者终端拐角点,是晶体优先生长点,说明阻垢剂分子占据晶体生长位置,从而抑制晶体生长。
观察HDTMP在Ca-Ca面上的吸附,只有一个膦酸基团吸附靠近阶梯拐角位置,其他膦酸基团都因整个分子竖立而远离晶面,因此HDTMP与Ca-Ca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必定较小,HDTMP在Ca-Ca面上的吸附结合能也说明这一点;对于HDTMP在Ca-CO3面的吸附情况,由于HDTMP含有6个亚甲基,碳链骨架明显地弯曲成拱桥形状,其中一端的膦酸基团依然吸附在阶梯拐角位置,另一端的膦酸基团也能与晶面吸附得较为紧密,再加上氢键作用,所以HDTMP的阻垢效果最强;HDTMP分别吸附在CO3-CO3面的右边终端拐角点,CO3-Ca面的左边终端拐角点,在Ca-O离子键与氢键的作用下,吸附得较为紧密,并且在如此强的相互作用力下HDTMP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结合HDTMP与阶梯面的结合能数据,4个阶梯面吸附由强到弱顺序为CO3-CO3、CO3-Ca、Ca-CO3、Ca-Ca,与模拟结果相一致。
采用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结合晶体生长PBC理论,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MD)系统地研究了常用的5种有机膦阻垢剂对方解石(104)面4个不同阶梯面的阻垢机理,得到下述主要结论:1)模拟结果图以及结合能数据表明,方解石(104)阶梯面的正常生长过程遭到破坏,阻垢剂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晶面的生长。阻垢剂抑制方解石晶面生长的能力由大到小顺序为HDTMP、EDTMP、ATMP、NDP、AMP;2)根据分子动力学的模拟结果与结合能数据,以阻垢剂分子吸附在Ca-CO3面为例,探讨阻垢剂分子与4种阶梯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HDTMP在4种阶梯面上的吸附为例,进一步探讨不同阶梯面对阻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终端拐角位置与阶梯拐点位置均是阶梯面的活性生长位置,HDTMP均吸附在这2个位置,且稳定性越强吸附能力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