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颖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日后生活与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此为背景,教师不仅要单单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其掌握基本的数学能力,而这就涉及到教室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因此,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有效问题可以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那么便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一、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紧抓学生的心理特征,方可开展有效问题的情境创设工作。考虑到每位学生都会更加偏好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这就可以说明氛围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造成直接影响,而学习情绪又决定着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倘若教师未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参照其心理特点构建符合其学习情况的学习问题情境,那么,学生的学习情绪将会保持在较为低落的状态,同时,个人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提高,从而造成了较差的学习效果。以此为背景,教师应当以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前提,而后再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如此一来,不仅能创设良好的有效问题教学情境,还能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的知识背景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备着一定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在此之中的知识点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教师务必要先了解学生以往所学知识的具体情况,才能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有效情境。比如:学生在学习异分母减法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分子相减部分的知识,此时的分母不做变动,而后再开始1/2-1/3的教学活动,学生借由对原有知识的复习,从而便于自身对新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能否充分把握学生所学的原有知识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
(三)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当依据不同学生的年龄情况,为其创设出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特点的教学情境,以此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才能完成教学问题的情境创设。比如:考虑到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多抱有一种好奇心理,小学数学教师对问题进行情境创设时,可充分运用语言、动作、动画等内容,借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针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在完成问题情境的创设后,为学生预留充分的时间,使其开展自主学习,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此举有助于学生感悟到数学学科的自身魅力,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感,进而令其对数学学科产生热爱之情。
二、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概况
(一)不显著的运用成效
在新课改背景之下,有不少小学数学教师都在课堂上采用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但是并未收获到良好的运用成效,这主要是因为其所创设的情境有失合理、重点不突出等。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1.小学数学教师未能掌握全部的教学知识,这就导致其无法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核心部分,从而难以合理的创设出有效问题的情境。2.教师缺少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方面的丰富经验。少部分数学教师缺乏较长的工作年限,更无从提及自身采用创设问题情境作为教学方法的经验。还有一部分教师则是长期坚持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拥有较长教龄的教师,这就会导致他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仍会受到以往所用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进而无法凸显出问题情境的效果。
(二)教师未能充分了解学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嗯。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牢牢把握学生的个人学习及生活状况,并参照学生的个人特点对其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借以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然而,放诸现实,鲜有教师重视学生的上述情况,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低,长此以往,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因此,教师对于那些未能牢牢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应当多给予一些耐心,并對其知识体系中的薄弱部分进行补习,多多鼓励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此举有助于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进而可以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借用故事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参照学生的具体年龄特点,选择引用故事进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这主要是因为某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者典故可以从某些层面上表现出数学问题的实质内容,同时还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讲解“体积与体积单位”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故事,尔后学生可以进行自由提问,此时会有不少学生对“乌鸦怎么能喝到水?为什么水瓶里有石子以后,乌鸦就可以喝到水呢?”等问题产生好奇感,在这种好奇心的促使之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相沟通的方法,得以明白石子占据了瓶内的原有空间,导致水被挤压上升。学生在学懂这个道理之后,可以较为轻易的理解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由此看来,此举不仅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向学生展示学科魅力。
(二)引入生活情境
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其中,借以对学生开展有效问题的情境教学。这种方法的优势之处在于,可以令学生产生一种主角意识,从而可以快速的投身到数学学习中,最终收获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教师在讲授“复式连加连减”的教学内容时,其可以为学生模拟出乘坐校车的情境。当校车到来时,在第1站上车的同学共有2位,第2站上车的同学有5位,而在随后的3站,又分别有4位、7位和5位同学上车。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当下车上一共有多少位学生?”算式结果应当为2+5+4+7+5=23,如此一来,这样不仅调动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还能在无形中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三)引入游戏进行有效问题的情境创设
老师可以参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游戏融入到教学环节之中,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会变的愈发乐观与勇敢,同时,他们还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度。
譬如,教师在讲授关于“圆”的教学内容时,其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而后引导学生参与到和圆形有关的游戏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一些圆形纸片,然后,每位学生再将这些纸片进行任意对折,将每次的折痕使用彩笔标注,其后学生可以观察纸片的折痕特点,并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与沟通。此举不仅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切实帮助学生学会与圆有关的各个知识点。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需要细心创设有效问题的情境,从而令学生的个人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促使学生在数学方面获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官玺.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上),2018(0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