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爱琴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过程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师生沟通、对话。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最常用的手段是提问。因此,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与提问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有效;策略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长期追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重要的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的提问意识以及受专业发展水平的限制等因素,为了提问而提问、“满堂问”等等的无效提问、低效提问依然占有不小的比例。针对课堂提问中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了有效提问的几点建议。
一、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
教师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应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提问不是越多越好,而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难点而精心设计一些问题,问到“关键处”。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矛盾处、知识的规律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在意处等内容设问。这些提问,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解决问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多提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教学应用题:“粮店运进大米 40 吨,运进面粉的吨数是大米的 3 倍,运进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吨?”教师可作启发性提问:要求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引导学生抓住数量关系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设计问题的难度要适宜,层次要清楚
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简单,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无助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提的问题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让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新知识循序渐进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通过问题的解答,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习的热情,逐步突破难点、掌握规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能得到发展。
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转化成一些小问题,梯度设问,或以旧探新,或搭桥铺路,或触类旁通,平缓坡度,化难为易。
三、提问策略要恰当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多用鼓励性评价
学生无论是回答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应通过简短的语言给予反馈。
学生的回答如果正确,教师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对思维独特的学生可以要求他把思路说给大家听听,相互借鉴,从而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整时,教师不能“惜字如金” ,简简单单的告诉学生错了、不对,这样可能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对于回答不够完整或部分正确的,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启发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千万不要指责,而是要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行为和勇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默许,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诱导,给予他们再次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二)提问的语言要简洁、条理、清楚
教师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0 ÷ 5 ”老师提问:“ 20 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 20 是个两位数”、“ 20 是个大于 19 的数”、“ 20 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老师问:“ 20 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我们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放慢语速,多重复几次问题。如果班容量大,学生因为数量多而听不清楚,教师应多在课堂中走动或提高音量,力求每位同学都能听到该问题。对于问题中出现专业术语或生涩词汇,教师應作进一步解释或换一种方式进行表达。
(三)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现象,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几秒钟就开始点名,请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加上精神紧张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因仓促回答而导致错误,教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的提问既不经济又容易导致学生降低回答问题的兴趣,结果往往是低效或无效的。
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稍微再长一些。
(四)教师进行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把提问的机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先提名再提问,或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比如按座位号或按点名册上的学号,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不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也不要总叫“差生”回答,这样会花去很多时间,也会使教学节奏松弛。
四、总结
总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