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劳育课实施路径探究

2021-08-11 03:22任志龙
下一代 2021年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职院校

摘  要:高职学生对劳动和劳育课的消极所带来的弊端逐渐凸显,正在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学生接受度低而收效甚微。在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后,主要从学校系部组织、教师辅导员激励、学生党员引领、创新内容和形式、灵活考核等方面围绕高职劳育课展开探讨,以期找到一些扭转学生消极甚至抵触思想的方法,构建出高职校实现劳动教育高效课堂的路径体系。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职院校;劳育课;路径

前言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劳动教育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教育规划中被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

一、高职院校加强劳育课建设的紧迫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毕业生绝大多数要走向倾向操作性、技术性、服务性的一线工作岗位,劳动态度和能力成为了能否胜任的关键。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长期以来,有些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社会、家庭等种种原因,现在高职院校很大一部分学生确实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甚至鄙视劳动、以劳动为耻的现象,教育过程中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从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教育育人成才的目标真正落地的角度出发,院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二、高职校劳育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各级组织对劳育课重视不够

随着《意见》出台和各级主管部门的持续推进,劳动教育已经形成良好宣传氛围,但大多时候也只停留在文件精神层面,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执行措施。学校层面没有明确的课程地位,没有形成完整、系统而又区别化(专业方向不同)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核机制,也没有制定劳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衔接机制;系部层面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没有协调有力的劳育课师资力,而且经常因种种原因导致劳育课时间被挤占、挪用或调整。

(二)课程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部分高职校通过划分责任区、保障责任区环境卫生的形式等形式实现劳育课教学,却出现同一区域同一天内重复打扫、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再加上劳育课的时间大多被设置到每天最后或者没有其他课程的“闲暇”, 彻底变成了师生潜意识中的“鸡肋”。初衷美好的劳动教育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成了表面文章。

(三)学生思想上没有认识或认识不足,主观能动性较低

高职校园中的“00”后们,相当一部分从小“养尊处优”, 普遍没有劳动习惯,缺乏劳动意识,他们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另外,因为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学习能力较弱,又阻碍了观念的及时转变。宁愿去当待遇一般、竞争激烈的“白领”而放弃待遇优厚、空间广阔的“劳动型”职业和岗位,“好岗位”无人应聘的现象在高职生求职过程中比比皆是。

(四)未形成有效考核机制,有劳无教或有劳弱教较为普遍

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丰富育人形式,提升教育质量,劳动是形式,育人是目标。但现实执行过程中,由于意识不够或缺乏有效考核监督机制,大部分高職校的劳动和育人还是两张皮,没有达到劳动育人有机结合,进而产生共鸣,很多时候劳动课变成了为了劳动而劳动。

三、高职校劳育课实施途径

(一)加强劳动教育课程顶层设计

《意见》明确提出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重要责任,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应将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做好督促落实。比如笔者所在的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本部分工作放到有学校党委委员牵头的志愿服务学院,成立专责承担部门,围绕目标、内容、形式、课时、考核等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专人专责持续协调推进全校的劳育课建设;另外,学校党委书记亲自组织编写的劳育课教材也已投入使用。学校顶层的重视和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大大提升了劳育课建设持续推进的内在动力,夯实了基础。

(二)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落实劳动教育需要依托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意见》突出强调“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劳育课内容可以按年级有针对地做出指导性设置:大一年级公共课和基础课程较多,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和勤工助学意识的培养。大二年级专业课程较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大三年级马上面临顶岗实习和就业,注重围绕创新创业、职业荣誉感,职业技能水平、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筑牢意识,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当然,内容设置不是刚性僵硬的,可以根据具体专业、学制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也可进一步以学期为单位进行细致整合。

(三)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扭转“轻劳动”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领域、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但育人要求是一致的,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2]就高职院校来说,专业课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教育工作者之一,很多时候也是学生们最信赖的人,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有意识的将中华民族历来重劳动、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观念渗入授课过程中,即所谓“课程劳育”[3]。长此以往必然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改变部分学生轻视劳动的思想。

当然,教师很重要,教人者要先受教。学校需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确保“课程思政”发挥正能量,真正发挥高职专业教师“三全育人”主力军的作用。

(四)注重辅导员激励和学生党员引领

班主任辅导员是和高职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另一个群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而劳动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言传身教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最终实施依托的单位是班级,这就离不开辅导员的动员、组织、实施、指导[4]。所以劳动教育纳入辅导员培训内容,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也十分必要。

学生党员是全体学生思想方面的“先锋队”,往往能起到以点带线、带面的作用,不断激励学生党员模范带头,尤其劳动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冲锋在前的精神,充分挖掘学生会、自管会“学生党员工作站”的潜能,在提升全体学生思想风貌方面往往能事半功倍。

(五)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

实践证明,对理论培训、打扫责任区卫生没兴趣不代表一个学生不爱劳动,学校和系部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十分必要。院校和系部可以依托校企合作、政校合作的机会,加快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比如在农村地区协调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在城镇地区可联系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社区铲除小广告、养老院扶老助老、烈士陵园祭扫、对口企业参观等活动和形式,大部分时候更受学生欢迎而且感触更深、收獲更多。

(六)用好勤工助学岗位

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岗位是非常典型的劳动教育的具体应用,更接近劳动创造“价值”的内涵。针对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生活较困难的学生,设置勤工助学岗位,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努力去获取 “财富”,更真切的体会到劳动的意义所在;对没有经济压力而有志提升本领的学生,学校和系部协调合作企业、实践基地等寻求专业实习岗位,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不管哪种形式,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其在思想上对劳动、岗位的认知不断更新。

院校需要创新思路,拓展类似岗位,诸如实验实训助教、图书馆管理员、校学生会助理[5]、科研助理等等,这些岗位在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生活燃眉之急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增强个人存在感和获得感,从而激起对幸福生活和劳动意义之间逻辑的更深层次思考。

(七)加强宣传引导,家校联动

很多时候,学生对体力劳动的不解和鄙夷最初都来源于家长。时至今日,许多身为农民的家长仍然认为培养孩子目的就是为了离开农村,脱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而企业工人们则觉得就算办公楼里打杂跑腿也比摆弄设备、挥舞扳手要强不知多少倍。所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扭转至关重要。

高职校需不断加强针对劳育课的科学研究,推广劳育典型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家长积极宣传其他单位、社会机构提供的劳育服务的先进案例。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公共事件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困苦、积极向前、勇于担当的崇高品质。鼓励创作更多以歌颂劳动者精神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宣扬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案例,弘扬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伟大的时代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只图享乐、期待不劳而获、鄙视劳动的错误观念,家校联动携手营造崇尚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八)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寓教于劳、劳育结合

按照《意见》要求,院校要逐步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专责部门要及时制定出合理评价标准,首先要 “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 既要记录结果,也要记录劳动过程中的关键表现。学生的劳育课成绩以“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表”为主,结合劳动过程表现给出,“考核表”主要由对指导教师的劳动教育和劳动过程的心得体会、劳动态度、劳动出勤、任务完成情况等几方面组成,重点引导思考劳动、总结体验的思路,锻炼身体和意志的同时思想认识也在一次次的劳动课中逐步升华。还要形成激励加倒逼机制,对劳育成绩建立公示、审核制度,接受师生的监督,确保记录真实可靠,并且一以贯之地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决议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者。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但又不停留于劳动技能,塑造人格、完善品德、培养价值观念是其更大功能,正好契合高职“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只要院校和其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不断创新完善各项举措,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配合,一定会为劳动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写下光辉一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01)

[3]雷世平,乐乐. 高职院校 “课程劳育”的内涵、价值意蕴及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0):13-17

[4]陈志峰.新时代辅导员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与实施路径[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17(05):95-97

[5]焦兰萍. 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契合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11):171-173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称:内蒙古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协同配合研究,项目编号:NJSZZX2048;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名称: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医药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编号:QY2020-1-22

作者简介:任志龙(1981年—),男,讲师,硕士,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