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运峰
【关键词】课堂观察,重读透教材,把握梯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深挖、整合教材内容,提炼加工出最精华的部分,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在简单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建构与运用语言,发展与提升思维。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直接依据,让课堂教学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指向对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来达到“教得简单、学得丰富”的教学目的。
一、读透教材,简简单单教语文
于永正曾指出,教语文很简单,就是多读多写,不要“深挖洞”(指条分缕析),要“广积粮”(指语言积累)。如何将这一教学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呢?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对教材钻得深、悟得透;先把课备“厚”,再把课备“薄”,上出语文味的课,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1.明确教学目标,贴合学生实际
面对统编教材,首先要确立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也就是确定教学目标。为了突显语文要素,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的方式,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同时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布在各个单元中。只有在清晰的目标指导下,才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做到简明适当地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根据单元主题和文本的特点,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确定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落实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比如,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因此,教师应把《燕子》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积累好词佳句;学习按顺序、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这样的目标定位简单、清晰,目标指向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有“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又抓住了本课的语言训练点。
2.精简教学内容,开拓学生思维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庞杂的教学内容,在读通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懂得取舍,要有“删繁就简”的意识与能力。那些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目标、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应作为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其通过读、说、悟、写,能够品读感悟,学透彻、学到位。从学情出发,遵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教授学生合理、简约的内容。
教师教学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画出文中描写屋前瓜架、鲜花,房后青竹、鲜笋的句子,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整体的乡下人家图;再找出描绘从院落装饰到生活日常等场景的段落,引导学生发现段落中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感受到语言的清新,进而展开想象,初步体会文章表现出的乡村情趣;最后试着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致。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重点精简为“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朗读和想象,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学习,教师以点带面,扶放结合。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突出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观察、描述生活的能力,贴合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3.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素养
小学生处在思维活跃的关键阶段,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须结合实际优化组合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内容学习”到“方法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中,出现了“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等富有诗意的语言。为了理解这些句子,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先想象溪水的样子,再想象山上青翠的树木倒映在溪水中的样子,然后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人影”倒映在水中时,就会被“溪水染绿了”。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結合生活实际理解诗中难懂的句子,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在诗情画意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梯度,扎扎实实学语文
1.夯实基础,加大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
识字写字和读书是语文学习的两项基本功。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识字写字和读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分别对识字写字数量、用笔和书写习惯等作了具体的要求,体现了识字写字学习的梯度。例如,关于识字写字数量的要求,在低段须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在中段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在高段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识字写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一年级上册识字课《日月明》要求学生认识“明”“尘”“从”“众”等会意字。一位老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出示“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让学生寻找规律,发现前两个字合起来就是第三个字;再思考,为什么“日”“月”合起来是“明”。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日是太阳,能发出耀眼的光芒,月亮在夜晚也是明亮的,古人就把“日”和“月”这两个字合起来造出了“明”字,来表现明亮的意思。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理解了字的由来,了解了古人的造字原理,夯实了语文学习的基础,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深度。
课程标准在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明确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须要常抓不懈的工作。不随意地漏字、添字、换字才能读正确;理解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联,才能读得字正腔圆、读流利;透过语言,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文本包含的情感和韵味,才能读得有感情。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由低到高,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拓展延伸,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广度
实践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对教材内容品读感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的相关学习中去,让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与运用中得到强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时,可以利用几个场景来感受人物。在“相识”情节中,抓住“紫色”“怕羞”等关键词语,体会人物的纯朴。在“相处”情节中,聚焦闰土做的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感受闰土的机智勇敢、身手敏捷。因《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一文,所以教学时教师可拓展《故乡》中“我”与中年闰土相见时的片段,提出这样的问题:阅读“中年闰土”部分,想一想中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与少年闰土相比,中年闰土在外貌、语言和动作上有哪些不同。
這样的课堂教学,将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学生可结合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思考中年闰土的变化,感悟、体会作者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感,学生可在拓展延伸中学得丰厚、充盈。
3.语用表达,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对例子进行深度解读,深挖教材内容,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借助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激发其情感体验,从而进行表达输出。
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结合文本交流两个问题:《赵州桥》第三自然段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分别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结合例句引导学生说说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两段话都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都用了“有的……有的……有的……”句式)。随后,让学生仿照上述方法,围绕“过节真开心”“粽子的形状各不相同”“学校的课外活动很丰富”等中心意思,仿写一段话。
这样的教学,跳出教材,以教材为例子,迁移运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学生投入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活动,获得新的内容或技能,就能实现深度学习。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简简单单,抓住语文教学的“牛鼻子”,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教师不仅要准确把握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设计“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环节,还要善于利用课堂观察,分析课堂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所谓教能达到“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境界,学能“学得积极、学得有趣、学有所成”,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师教得简简单单,学生学得明明白白,达到“大道至简”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