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雪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的重要课程,国家和社会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视。文章首先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指出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学习效果较差,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例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创新和优化教学模式、精练教案以及积极开展情境教学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以生为本
一、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初中学校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和创新了许多教学方法,例如开展体验式教学、微课堂的应用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偏政治和道德素养的学科,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如果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会产生抵触和厌恶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始终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道德与法治相对语数外三科来说,部分教师以及学生家长更在意后三者的成绩,导致不少该学科教师产生忧虑,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用语言给学生的过多的压迫感。他们常会带领学生在初一时就开始大量地进行题海战术,而对知识的深度讲解与相关的学习技巧甚至创新能力培养忽略不谈。这种教学方法对知识尚未学明白的学生而言,就会不可避免地对这个学科的练习与考试敷衍了事,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没有端正的态度,上课与学习的有限时光都是稀里糊涂地度过。一方面,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效率较差;另一方面,受其他学科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也多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方法刻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学习主动性不足,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二)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创新意识,学习吃力进步慢
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实际生活案例的引入,注定会导致学生对课堂上的所学知识了解不透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学生的互动,虽然教师将课本繁杂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师生交流不足,容易导致教师无法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进度,若教师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讲解,不考虑学生,教学效果将会较差,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一名一线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合理设计自己的各个教学环节,不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潜力发展。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接受学习,而非被动地强行将文字与知识塞进学生的脑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互动,鼓励他们提问与回答,引导其在探索式的讨论中不断思考与积极呈现,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发言自信。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以生为本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需要相应的教学理念为引导,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首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師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和发展需求,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起与学生的平等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应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式学生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并乐于与教师进行沟通,遇到问题时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通过与教师的沟通,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学科兴趣,消除学生对学科的消极情绪和抵触心理,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高效课堂的创建。
体验式教学的一项特点就是将课堂的主体交到学生手上,将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中,从而减少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效率低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体验式教学可以围绕学生开展课堂活动,教师在课堂伊始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围绕相关的情境开始主动地探究和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
在传统初中教学方式的课堂中,普遍存在一些通病,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学生看待教师就像是看待圣人一样,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但在接近时又会有惧怕的心理,因此初中课堂形成了一言堂的模式。其次,教学方式刻板单一,主要以教师讲解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听讲或是记录笔记等,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课堂参与感,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差,从而难免出现学生在课堂中做小动作、说悄悄话、睡觉的现象。另外,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交流,导致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状况和进度不甚了解,使教学过程无法形成闭环。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交流少,会导致教师课程讲解的速度与学生理解的速度不匹配,将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不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
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探索创新改教学方式,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参与感和自我获得感,充分利用互动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融入课堂,提高道德与法治学习实效性。例如,在讲解一些道德法治的案例时,可以多选择与初中生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不仅可以利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案例教学往往是与生活息息相关,选取与初中生相关的案例,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犯罪的危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