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研究

2021-08-11 06:50安雪纯
考试周刊 2021年47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农村

安雪纯

摘 要: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早已成为当代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其不仅关乎农村儿童受教育程度,还关乎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需引起教师、教育部门及社会的高度重视。文章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了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相关对策,助力改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心理健康教育問题尤为令人担忧。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灵缺失、情感缺失,长此以往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准,甚至造成性格缺陷,对留守儿童学习及未来发展均有百害而无一利。为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急需相关人士的重视与呵护。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一)亲情缺失,性格孤僻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长时期不与父母居住、生活在一起,在内心中会感觉到自己未曾得到父母关爱与保护,在日常为人处事之际,也会变得格外胆小、懦弱,进而也就养成了内向心理。与此同时,由于小孩子心理都不成熟,经常会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在生活中会欺负留守儿童,称他们为“父母不要的孩子”,最终导致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极度可怜、无助,慢慢地不再愿意与别人交往,导致性格越来越孤僻。在生活与学习中,留守儿童普遍“格格不入”,在外人眼里看来便是“不合群”。即使面对教师的关注与鼓励,他们也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比拘谨,甚至不愿意接受教师的关怀。

(二)心理逆反,无安全感

父母长时间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导致其不能及时监督孩子行为、管理孩子行为。留守儿童监护人一般多为高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由于隔代差异,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长此以往处于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无形中助长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在生活中,只要遇到不顺意之事,便会盲目反抗,甚至行为粗暴。与此同时,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庇护,导致留守儿童普遍缺少安全感,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充满了质疑与敌意,时常为了一些小事开始斤斤计较,甚至开始哭闹不停、大打出手。此外,每当他们看到同学都有父母接送,有父母陪着玩耍、吃饭,而自己却得不到那种温暖与快乐,眼里便充满了憧憬与羡慕。正是由于与他人之间形成了强烈对比,导致怨恨、反叛因子在他们的心中迅速增长。

(三)普遍厌学,埋怨父母

由于父母不在家,家中老人文化水平低,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时不能及时获得他人帮助,慢慢地便丧失了学习热情,最终造成厌学心理,甚至不愿意步入学校学习。此外,还有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家里极度贫穷,父母无用,只能外出做点“体力活儿”。由于不够理解父母,导致其对父母产生了怨恨之情,即使父母回到家中,他们也逐渐疏远父母,造成了巨大的情感鸿沟。

(四)缺少沟通,交际障碍

孩童阶段是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在心理上、生理上都会遇到一些困扰。然而,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无法及时获取父母的帮助与引导,慢慢地就在心中积压了无限烦恼。郁闷之情难以排解,越来越缺少安全感。长时间躲在自我保护的盔甲内,呈现出冷淡、拘谨、自卑、孤独等情绪,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导致交际方面障碍越来越严重。

二、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

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首要前提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缺失问题。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在学习中、生活中,都要最大限度给予留守儿童关爱与呵护,使其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进而帮助其找准自身定位,重新塑造更加健康、青春、阳光的心理世界。不可否认,家庭教育中承载了太多情感寄托,所以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能彻底代替家庭教育。基于此,在辅导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心理问题时,班主任需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分解家庭职责,进而从多角度给予留守儿童适当关怀。首先,作为班主任应定期去留守儿童家中拜访,多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物质保障。与此同时,作为班主任还可以积极与心理教师配合,共同打造“留守儿童阳光学习小组”,为留守儿童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互动环境,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安慰与帮助。其次,班主任需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交流,力争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父母“职责”,监督孩子日常行为,督促孩子主动学习。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留守儿童由于无钱上学、无人照顾等多种原因被迫远离家乡,去异国他乡寻找父母。为此,班主任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学校内单独划分寝室,令部分无人照顾的留守儿童居住在寝室内,并向学校申请充足的物质保障,保障这些留守儿童的在校生活。最后,班主任还需积极与当地社区部门等加以合作,寻求社会上多部门、多组织对学校的捐助,将所有捐助资源都用于保障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等方面。经过班主任、其他教师与家长、社会人士的共同配合,方能最大限度解决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弥补其情感缺陷。

(二)培育留守儿童健康的道德观

留守儿童之所以道德观念出现偏差,主要原因在于其生活环境缺失关爱、温情,生活规则与主流社会规则严重偏离。在这种状况下,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应注重令其感受关爱。换言之,班主任需将主流社会生活方式、生活规则等一一向留守儿童告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合理划分学习小组,为不同的人布置不同的组内岗位,以便促使其能找到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与此同时,教师应多带领小组成员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价值观念。例如,定期到福利院、养老院等地方完成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帮助更需要的人,进而促使留守儿童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向留守儿童讲述社会上的感人事迹,以帮助其重新塑造价值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不排除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会遭遇校园暴力,但由于身处“穷乡僻壤”之地,很难快速得到社会警力的支援。基于此,班主任、教师就应积极承担起保护留守儿童安全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劝导学生,使其与一些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浑身正能量的同学交往。在必要之时,教师、班主任等还应向当地的“小混混”提出警告,以自身名义及身份影响力减少其他不良分子对留守儿童的骚扰。另外,班主任还可以积极寻求社会组织的帮助,联系同村、同社区的成年人形成“学生安全保护小组”,定期在学校周边进行巡逻、保护,以避免留守儿童惨遭校园暴力的伤害。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