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
孩童时代,有这样一首歌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从生到师,我深深地感受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花朵的绽放需要肥沃的土壤和悉心的照料,这也正是教师的使命所在、职责所系。当我们把点点滴滴的心血、责任化为浇灌花朵的雨露时,我们便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以爱为名,方得始终
2014年9月,怀揣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梦想和沉甸甸的包裹,我远离家乡,成为昭通市巧家县老店镇治乐村完小的一名特岗教师。刚到校园时眼前的景象令我至今难忘:全校唯一一块操场已经因地震出现了多条裂缝,2人课桌桌面凹凸不平、破旧不堪,简易板房搭建的学生宿舍冬冷夏热,特别是看到一张张黝黑的小脸和满是冻疮的小手,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与此相对应的是,课堂上孩子们总是以明亮的眼睛传达着他们天真无邪、求知若渴的讯息,一支支短到拿不住的铅笔和一本本皱巴巴但书写工整的作业,仿佛在述说着他们渴望走出大山去远行的执着。在课后,孩子总喜欢围着我,有学习上的疑惑、也有孩子之间的互相告状,我理解这更多的则是心理上的一种依赖和信任。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我拼尽全力提升自己,把责任体现在每一次备课、每一次授课和每一次交流当中。回望特岗教师期间,有两件事最令我自豪:一是通过努力改变了孩子的乡音,让他们能够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二是在执教期间,所带的班级连续多年成绩位于全镇第一,甚至有的学生已经有了与县城学校同龄人比拼的能力。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学生家长选择外出务工,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住校生,从照顾学生吃饭、睡觉、穿衣到送孩子回家、定期家访,我也渐渐褪去了大学生的青涩,开始学会从多种角度来考虑学生的生活起居和心理动态。有同事开玩笑说:“还没结婚的你就已经成了很多孩子的妈妈了。”简单的一句话,我的心头却为之一震,想想自己当年做学生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哪一位老师不是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呢?当我离开学校那天,看着新建的宿舍、多功能活动广场、音乐教室,我由衷地为孩子们感到高兴,为国家的政策感到自豪。但当车子即将驶出校园时,我却看到了一双双含泪不舍的眼睛:“杨老师,你还会回来吗?”“杨老师,你是去隔壁村吗?我们还能来看你吗?”同事说:“你看,你爱他们,他们就会爱你。”是啊,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就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真诚吗?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崭新的学校,更看到了我的学生新的面貌、新的思想和新的未来。我相信,这些被我精心呵护过的花朵,总有一天会绽放。
以身作则,当好绿叶
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谈话中提到:“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不仅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更应该成为道德上的引领者,成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
而我的身边就有那么一群人,天蒙蒙亮就到教室里收拾座椅、站在门口等候学生;万籁俱寂时,顶着一盏小台灯批改作业,认真而又细致;原本应该休息的时间,却主动给学生补课温习;不是自己的孩子,却为他们的未来愁白了头。这仅是我身边教师最平常不过的举动,但我认为这就是师德,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它朴素得不着痕迹,就像春天的小雨,润物无声,却滋润大地。
教师的言行举止,既处于学生的监督之下,又处于学生的模仿之中。有一件小事让我记忆犹新,一次“六一”儿童节,为了让学生早点回家休息,我主动承担了教室和清洁区的卫生打扫。第二天晚上,很多家长都把自己孩子主动做家务的视频发到微信群,当他们问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说:“杨老师把我们的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也要帮助爸爸妈妈把家里面收拾干净。”这些话让我感到震惊,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造成的影响潜移默化而又深远持久。
始終保持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守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初心,这是师德;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更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我们不仅要延续孔孟荀墨以文化人的精髓,守住一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用爱写好“师德”,静待花开;更要立足当前,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