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闻 洋
诗歌鉴赏题的难点,主要在于探析诗歌的主旨和把握作者的情感,二者交叉融合,密不可分。诗歌主旨往往基于情感而升华,作者的情感又因主旨得以深化。怎样才能快速破译诗歌内容并准确把握住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呢?不妨从意象、意境、艺术手法和诗歌情感(主旨)等方面入手。
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中明确给出了意象和意境的概念:所谓意象,是指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是客观之象;而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中的氛围。
1.借助意象,可揣摩作者情感
对意象的考查往往隐藏在对整首诗歌的赏析之中,学生若善于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就可以更快地理解诗歌内容。以2020年浙江卷第20题为例: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参考答案: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本题要求将两首不同情感的送别诗进行对比赏析,同时考查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程度。巧妙之处在于题干中给出了提示:“翻新脱妙”和“后两句”。既暗示了王昌龄《送柴侍御》一诗有对王勃《秋江送别》的翻新,又限定了对比分析的内容。学生在答这道题时,不仅需要全面、仔细地体会两首诗最后两句的情感,还要找出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这两首诗的情感比较容易把握,都把山水意象作为情感宣泄的载体,只不过一个感伤,一个明朗。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些类似于陆游和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对梅花的情感态度,即同一物象在不同作品中能传达不同的情感。山水、明月等意象本身不含情感,却因人的感受不同而被寄寓了不同的情感内涵。
2.由象入境,可描绘诗歌意境
无独有偶,2019年的浙江卷第20题也涉及意象的诗歌鉴赏内容,借助这首诗中的意象组合,可以描绘出一位有文人趣味,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并且性格豪放的将军的形象。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本题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除了常规情况下分析语言、动作之外,由意象组成的环境往往也能反映出人物的志趣和性格特点。因此,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组合,再描绘出来作者想要传递出来的意境,就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找到本题的突破口。
3.意象铺垫,可分析艺术手法
诗歌运用意象的目的在于营造意境氛围,蕴蓄作者情感,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以借助意象探究作者的艺术手法。苏教版必修④的“文本研习”中有这样一道题:
在沉浸于相思之苦的作者眼里,外在的景物有的和自己同病相怜,有的却冷漠无情。阅读《蝶恋花》,指出词中所写的这两种景物,并就此谈谈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上阕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斜光到晓穿朱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用烘托、共鸣的艺术手法,后者用反衬、对比的艺术手法。
从教材的这道课后习题可以得出至少两点信息:一是景物(意象)可以被作者赋予特定的情感,分析诗歌离不开分析意象;二是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与艺术手法之间可以串联起来,成为考点。
艺术手法的使用,往往能使诗歌平添几分趣味,更耐人寻味。因此,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也是常见的题型。当然,一首诗歌的手法运用是有限的,但其背后意蕴丰富,考点也会因此而变得具体细致。2018年的浙江卷第20题就考到了“点染”手法: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参考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什么是点染手法?如果学生对这一概念不是很清晰,那么在答题过程中就有可能偏题、离题。此题题干中有提示,即从《雨霖铃》中理解点染手法,用以解决本题。
苏教版必修④“文本研习”中有相关内容: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本题题干就源于此。
学生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点拨到位。考生不仅要明晰“点染”的内涵,还要明确作者为何要使用这种手法。诗词中有“点”,等于诗中有诗眼,文中有文眼,它或点出全词的主题,或定下全词的基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染结合,最终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诗言志,即诗歌最本质的作用是言作者之志。高考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也是在锻炼学生“知人论世”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题,几乎每一年都会涉及诗歌情感(主旨)题,具体如下:
(2020年浙江卷,19题)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答案:感伤 达观
(2018年浙江卷,19题)“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送王昌龄》李颀)
答案: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2017年浙江卷,19题)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__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采地黄者》白居易)
答案:采地黄 卖地黄
分析诗歌意象、修辞方法、艺术手法、诗歌情感、表达技巧等,都是鉴赏诗歌的角度,也都可以作为设题点考查学生,而探究诗歌情感(主旨)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诗歌的重要方式。浙江卷常考诗歌的表达技巧,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在整体把握诗歌情感以后,可以思考作者“为什么写”的问题。以2020年浙江卷为例,两首诗歌表达的都是送别之情,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但在“为什么写”的问题上,王勃的目的是以秋景衬托哀情,表达与友人分别的伤感。但是王昌龄在送别之外还传递出一个信息——他对待此次分别的态度是豁达开朗的,是乐观的。王昌龄也许是有意与王勃的诗进行比较,就好像刘禹锡《秋词》中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所表达的那样,就是想与众人不同,与前人不同。
学生在思考诗歌“为什么写”的时候,可以按照一定的步骤去思考,这样既可以使答案更完整,又可以较快地鉴赏一首陌生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因人而异,笔者习惯采用“四步法”鉴赏诗歌,即通读、再读、分析、感受。为便于观看,笔者将之整理,表格如下:
鉴赏步骤阐释真题再现参考思路一、通读诗歌,初步理解(通读)整体感知诗歌,从诗题、诗句、注释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初步理解作者情感二、找出意象,描绘意境(再读)借助意象,揣测作者描摹的意境及寄寓的情感三、分析修辞,体会手法(分析)找出作者美化诗歌语言的技巧四、感受情感,升华主旨(感受)诗歌蕴含的喜怒哀乐和表达的主题(2020全国卷Ⅰ,15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回信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饱览春色的遗憾,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全诗意象淳朴自然,既有实景,又有虚景,营造出春意阑珊的意境,寄寓作者对友人的关怀用典、虚实结合、对偶等手法穿插使用友人身体抱恙,打乱了作者与之同游的计划。尺牍往来,寄寓作者对友人的关怀和安慰,并相约在友人病愈后再相会
诗歌鉴赏的步骤与方法不是唯一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答题习惯进行总结,但是答题的思路是可以训练的,答题的点和面(表述形式)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要求学生做到规范答题。
诗歌是人们情感升华的结晶,是一种短小精悍、内涵丰富的文学形式。学会鉴赏诗歌,可以起到丰富充实学生的情感体验的作用。下面的诗歌鉴赏的答题思路与表述形式可供参考:
1.答题思路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照抄照搬全诗;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涉及主要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营造的氛围。
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答题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回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作者为什么而“哀伤”。
2.答案表述形式
①这首诗通过……意象,营造了(刻画了)……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的意境,写出了作者……的情感(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