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养德:情境式班本德育课程的体悟

2021-08-10 11:53郭敏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1期
关键词:情境

郭敏

[摘要] 情境式班本德育课程,即根据班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及家庭教育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的班级特色德育课程。班本化的物型课程、体验课程和网络课程,其出发点是生命的主动性。理解儿童的“主体特质”,保护他们“向上向善”的欲望,通过创设人为优化的生动而有情趣的情境,滋养儿童的心灵,让儿童在快乐、满足的情绪体验中,收获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人格塑造的能力。

[关键词] 自主养德;情境;班本德育课程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儿童是生长的主体,他们和自然万物一样,有积极向上的诉求,也有主动生长的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儿童会主动地表现自己,积极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理想的教育并不是要以各种现实的规定性去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从现实性看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它要使人树立起发展与超越现实的理想,并善于将理想赋予现实。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对儿童的德性培养更需发挥其自觉性和主动性。

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是特别适应儿童全身心活动于其中的教育环境。情境,因为远离了生硬的训斥和空洞的说教,又具有情真思美的特征,符合儿童“探索”需求,又满足了儿童的审美愉悦,使儿童浸润其中,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德性滋养,实现了个体主动生长的内在需求,即“润泽无痕”。

情境式班本德育课程,即根据班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及家庭教育情况,有针对性地開发的班级特色德育课程。这样的课程,包括物型化的生态课程、特色学科课程、班级制度课程、活动化的体验课程、网络式的德育微课程等。其中,制度课程和学科课程,不作为本文讨论的要点,本文侧重从物型课程、体验课程和网络课程三个方面谈谈对课程养德的思考及做法。

一、物型课程,汲取生长的力量

教室的环境是传递德育信息的中介物,它是熔铸着教育者的道德修养、美学趣味和情感力量的德育媒体,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怡情冶性的作用。赏心悦目的物态环境,向学生传递着集体的温暖,也传播着教师的育人理念。

1.教室即课程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有那么一个孩子,他每天出门,看见的第一件东西,他就成了那件东西,而那件东西就在这一天,或者这一天的某个时段里成为他的一部分,或者持续了许多年。教室是儿童每天最重要的成长场域,该呈现给儿童怎样的最初的东西呢?整洁应该是教室的第一要素:干干净净的地面、安安静静的环境、清清爽爽的桌椅、蓬蓬勃勃的绿色植物。暖暖的阳光洒在教室的窗台上,洒在摊开的书本上,也洒在每个小伙伴的心中。这样的教室,需要学生来打扫、来维护,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位置的保洁员:桌面、桌肚、凳子、地面。学生共同讨论,制定卫生标准,并能对照标准,认真落实。当然,也有少数学生的座位周围会有纸屑,抽屉里留有废纸。放学后,我会拍摄教室卫生的小视频,第二天晨会时,和全班同学一起观看。学生瞪大眼睛观察自己的卫生包干区,审视同学的位置周围是否干净。在这样的自我检查与相互评比中,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这样干净整洁、积极向上的教室环境,离不开全班同学共同的努力。它激发了学生的价值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激励他们自发地投入到班级建设的行列,班级的凝聚力也不断增强。

2.简讯即课程

柴静的《看见》一书,我曾手不释卷。因为在这部书里,我看见了很多熟悉的新闻背后的故事及其深层根源。所谓“眼见背后有思考”,我们能否引导学生看见同学,看见身边的那束“光”呢?这学期,由学习委员负责,学生按学号每人一天,撰写班级的《看见》记录本,即“我”看见的班级当天发生的好人好事,或是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引导学生擦亮眼睛,发现身边真善美,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呈现,三言两语即可,若配上照片更佳。每周由宣传委员及助手负责整理,将五天的新闻编辑出版一期“班级简讯”,周一张贴到班级读报长廊上。

班级简讯,既是班级生活的再现,又是对学生精神的关怀和引领,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并以此为榜样,向美、尚美、创美,有美的思想,走向高贵的灵魂。班主任着力实现课程与儿童精神的相遇,构建班级共有精神家园。每周一份的《看见》,一点点地触及学生的灵魂,铸就一部鲜活的个体精神生长史。

班级的班名、班徽等可见的班级文化建设,都是外化的物型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强调环境的教育功能。雪白的墙壁上,“及时当自勉”的励志名言;黑板报上,精彩的优秀作文、精美的绘画作品、斑斓多姿的创意作品;后墙上,多姿多彩的手工作品展示、丰富多样的手绘小报……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窗——与大千世界相连,与儿童的心灵相连,班级生活成为一种圆融的、富有意义的生命历程。

在班级教育情境中,物型课程传递的教育信息非常丰富、独特。它以亲历的形式,让学生在每天的耳闻目睹中观察、体验、思考,逐渐对班级、对教室产生无限依恋的情感,并不断内化,涵养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学生在这里不断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走向精神之美。

二、体验课程,放飞生命的灵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我们将复杂生活情境进行整理和优化,作为情境教学的资源,围绕主题开发班级的体验课程,使儿童由被动的被管理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班级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1.珍惜粮食体验课程

珍惜粮食、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也多次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如何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珍惜粮食意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切实行动呢?我们开展了珍惜粮食体验课程,以综合实践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尊重每粒米的价值,体会到劳动者的辛劳和来之不易,进而落实到每天的光盘行动中来。

我们来到稻田,看水稻长势喜人;采访农民伯伯,了解农民的田间劳作、水稻的生长周期;用脚步丈量田地,计算稻谷的产量。在加减乘除的计算中,孩子们忽然发现,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粒粒米,却承载着农民伯伯的多少汗水,饱含着多少深情?然而,我们却在不经意间,泼洒在地上,倒弃在泔水桶中。稻田旁的课堂,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更能产生真切、积极的体验,激发他们热爱粮食的道德情感。此时,在学生的眼里,小小的米粒显得那么沉重,弥足珍贵。

德国教育学家蒂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体验课程就是以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感性体验,激活儿童的整个心灵,使其产生丰富而美好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其核心价值在于把儿童看作完整的生命存在,主张在师生共同组成的探究团体中,相互信任、彼此欣赏,引导儿童积极体验、主动形成积极正面的价值观。

2.百草园种植课程

百草园是我们四年级同学的劳动实践基地。这一块面积近百平方米的屋顶菜园,是我们辛勤耕作、体验劳动的快乐园地。开学伊始,百草园里杂草丛生,同学们撸起袖子,戴上手套,和家长一起拔草。各班为自己的田地取了好听的名字,精心制作了菜园展示牌。在松土后,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撒下一颗颗小小的种子。浇水时,同学们又通力合作,分头浇灌。还有的同学创新了浇水方式,他们捏着水管出水端朝天喷洒,水柱冲向天空,随后下落,弥散成水雾,洒在了幼苗身上,这样浇出的水不多不少,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地滋润了每一株幼苗。施肥时,同学们面对臭臭的肥料,一点儿也不嫌弃,将它们洒到泥土里,滋润幼苗。夕阳西下时,各班轮值同学再去百草园看一眼精心种植的幼苗,拔几根草,摘几片黄叶,捉两只虫子……学生在生活笔记中这样写道:翠嫩的幼苗整齐地站立在黝黑的泥土中,在微风中摇摆着轻盈的身姿,给美丽的百草园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忙碌了一下午的我们,虽然满身的汗水、雾水,腿酸,腰疼,手也痛,心却乐着。

百草园种植,既是一次劳动教育的实践,也是儿童体验生活、感悟生命的课程。学校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主题大单元活动等,都是一个个很好的体验活动,学生主动投身生活大世界,渐次地认识大自然,启迪智慧,锻炼体能,并与生命教育、审美教育相结合,在无限美好的天地间,感受、思考、探索、顿悟,辛苦并快乐着,兴奋并成长着。学生既有课堂情境的思考基础,又有生活课程的实践体验,内心产生无比满足的道德愉悦感。在这里,他们放飞童年的梦想,张扬生命的灵性,塑造美好的人格。

三、网络课程,丰富养德的资源

现在生活离不开网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班本网络课程,既鲜活灵动,又可满足儿童的探究欲求,激发学生求真、求实的精神,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品质。

1.利用网络资源,开发主题课题

在众多的微信订阅号中,某些微信公众号,标题亲切平和,内容平实真切,链接身边的凡人小事,总能触及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如何与学生共同分享这些心灵鸡汤呢?受一些专栏的启发,我和学生开发了“身边的英雄”主题课程。

在每天的午间一刻钟里,我们会点击一些微信公众号。学生读微信新闻,也读网友的留言。语言生动幽默,软软地触动我们的心灵。在此基础上,学生提笔,写下自己的感言: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你们选择了牺牲自己。向你们致敬,英雄!从心底汩汩流淌出的是对自我的审视与反思。直面真实的自己,与心灵对话,感受生活的美好,领悟做人的道理,汲取满满的能量。

我们开发的网络资源课程,故事真切、美好,人物可亲、可近,打通了“我”與“他”的相通之处,发掘儿童的精神生长点,唤醒儿童内在的向善信念,引导儿童的德性生长。

2.借助网络平台,生成德育课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班委会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撰写倡议书,号召同学们调整心态,自我防护,并伸出友爱之手,募捐压岁钱,购买医疗物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将相关医疗物资送往定点医院。这期活动,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里进行了系列报道,还被其他公众号推送,深受好评。

“居家抗疫”专题主要针对学生的居家生活进行指导和报道,如亲子健身锻炼视频、班级的小歌手拍摄的MV防疫歌曲、创作的抗疫宣传标语,同学们用炽热的童心,表达热爱祖国、热爱生命和战胜疫情的坚定决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们虽不能亲临现场,但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借助网络平台,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表达我们对奋战在一线的英雄们致敬!为祖国加油!

在“互联网+”时代,巧用网络资源,开发主题读本;借用网络平台,生成德育课程。网络德育课程已成为当下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本化的物型课程、体验课程和网络课程,其出发点是生命的主动性。“个人只有在他的价值抉择体现了人的本然而应然的生命祈向时,其生命状态才可称得上是‘自由的。”理解儿童的“主体特质”,保护他们“向上向善”的欲望,通过创设人为优化的生动而有情趣的情境,在活动中滋养儿童的心灵,同时,将社会律令以柔性的性态植入儿童的心田。学生在快乐、满足的情绪体验中,收获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人格塑造的能力,促使其自身思想道德品质不断优化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

[2]黄克剑.活着,就是幸福[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112.

郭  敏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南通大学兼职副教授。

猜你喜欢
情境
给课堂一个“情境” 给教学赢得“高效”
巧设情境 提升课堂效率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以主题情境统领单元复习
蹊跷的洪水——从高考试题的“真情境、真问题”谈起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我是小导游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