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历史教学关键问题的优化设计

2021-08-10 10:22孟强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驱动课程标准

孟强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够“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1]。可见,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重要的要求目标。大量教学实践反馈信息表明,当前历史教学中零散知识点的教学挤占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指向学科教学本质的学科微项目化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前历史课堂学教方式变革的新方向。本文拟以部编教材《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二課“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为例,阐述微项目化学习的关键问题的优化设计。

一、微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意蕴

微项目化学习是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夏雪梅教授认为“微项目化学习是指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15~20分钟长时间段探索性项目任务,或者在课外用类似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对某个内容或主题进行小探索。……核心知识的提出,到挑战性问题的解决,以及最后成果和评价的指向,都是学科的关键问题,体现对学科本质性理解”[2]。从夏雪梅教授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意蕴如下:

(一)微项目化学习的聚焦点在于学科性概念的习得

微项目化学习要涉及到学科概念性知识的教学,如果没有概念知识的聚焦,也就无法进行项目化学习。抽象知识上升为概念、原理、理论后就会比较难以理解和教学。概念的习得要经历比事实、主题更长的时间,但是一旦习得了概念,学生在后续类似的情境中会产生更深刻和持久的迁移。

(二)微项目化学习的生命力在于驱动性问题的生成

“用什么样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投入思考”是项目化学习的生命力所在。驱动性问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过程和结果。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能够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广阔的、多维度的探索空间,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提纲挈领地指出持续思考、自我探究的方向。

(三)微项目化学习最终的指向在于学习素养的落实

微项目化学习同学科项目化学习功能相似,“聚焦的是学科关键问题,体现了对学科的本质性理解。学生在参与其过程中进行合作性的探索和问题的解决,生发跨学科的素养,如创造性、批判性、合作与沟通等”[3]。这体现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要求。

微项目化学习设计中驱动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学习各要素和借助各种学习方式,也要运用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重要的学科素养。

综上所述,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教学意蕴突出表现在核心问题的确立、关键性问题的提炼、驱动问题的设计和学习素养目标的达成。对这些教学意蕴的深刻把握是实现历史教学问题优化的思想基础。

二、微项目化关键性问题优化策略运用

微项目化学习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更有实践性,但路径选择正确与否,则直接决定项目化学习的成效。

(一)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关键问题,解决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则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4]微项目化学习以核心概念统整的形式,组织历史学科的知识并建构完整的概念体系,促使学生超越对零散史实的记忆,形成对历史的深层理解,就其形成了一种能力转化的样态。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创建》对应的课程标准是:

3-1-1概述20世纪初世界和中国的局势,解释造成这种局势的复杂因素。

3-1-2简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探讨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课史实的梳理,确定了核心概念,归纳出重点内容,提炼出关键问题及重点内容。具体如下表:

围绕具有统领性的核心概念“辛亥革命:嬗变与延续”,通过核心概念的确立来进行项目下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从而对辛亥革命这一概念有深层次的思考,更好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二)围绕核心概念,设计驱动性问题

围绕本课核心概念设计驱动性问题,用科学的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投入到“项目”的探索中,使其学习内驱力得到激发,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中去。根据核心概念运用以下策略确定驱动性问题。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了驱动问题1:武昌起义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在革命党认为起义无望的时刻,革命突然在意想不到的时刻爆发了。武昌起义前清廷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武昌城防空虚,为起义提供了很偶然的机会。另外,湖广总督瑞徵偶然破获了革命党据点后,如果他能处理得当,杀一儆百,再当众烧毁缴获的革命党人花名册,安定人心,而不是优柔寡断,激化矛盾,武昌新军工程营也许就不会发生兵变。……难怪孙中山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

通过预习,学生会对本课的内容产生诸多的困惑和不解,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确定和核心概念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关键问题,即根据学生的困惑确定了关键性问题:

四川的保路运动为什么会波及到湖北?

起义者为什么会选择先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再进攻总督衙门?

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提炼关键性问题,围绕课程标准的“概述”“解释”“简述”“探讨”等能力要求,选择相应材料,再设计驱动性问题2:

(1)“如果广州起义不发生,武昌起义会发生吗?当时没有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会爆发吗?”试运用辛亥革命的背景材料加以推断。

(2)如果你是武昌起义的发起者,会选择怎样的进攻路线?对当时参加起义的同志给作出这样决策的理由。

(3)回到1912年的历史现场,以时政评论员的身份全方位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约法部分内容)。

解决这些驱动性问题,需要学生的历史观、时空观、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等重要的学科素养。

运用“冲突、论争”确定驱动问题3:新、旧教材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表述有怎样的变化?试探究变化原因。原教材对辛亥革命意义表述为“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复兴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现教材略)

(三)历史项目化学习设计样例:《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基于项目化学习意识,依托核心概念的统领,以驱动性问题为抓手,对学情、教学目标、课程等课堂诸要素进行整合,在学科基本教学内涵不变前提下,采取微项目化学习,将单元或课时的主要内容,通过结构化的项目学习达成学习目标(见上表)。

综上所述,微项目化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它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为解决历史教学的实际困难、涵育学科素养提供了可行性路径。它将会极大地改变历史学教方式。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页。

[2][3][5]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 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8、18、191页。

[4][美]艾里克森著,兰英译:《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78页。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驱动课程标准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设计初探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