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运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是启智增慧、铸魂育人最好的营养剂。现行国家统编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历史教科书中有较大篇幅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内容。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仅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推进教材实施的主要任务,更是铸牢中国魂,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本文将围绕“中学历史课堂如何讲好党史”这一话题谈点自己的思考,以求教方家。
一、把握党史主线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教师必须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正确把握党史的主线主流,从非凡历程中深入理解党的历史,汲取智慧,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近代以来,实现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并为此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在地主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探索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坚定不移的为之不懈努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形成了从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现代化强国的清晰路线。近代中国的历史雄辩的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2]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探索。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开展什么样的革命、怎样开展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写入党章。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接力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二、抓住关键问题
在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主线和主流的基础上,我们要概括和确定党史的关键问题,并将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相结合,以关键问题的解决进行教学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斷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因此,我们要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作为党史的关键问题和重要课题。
在讲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深圳福田中学王晓博老师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设计了如下环节。
活动一、“历史选择”。教师引领同学们结合史料,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活动二、“与众不同”。 教师引领同学们结合史料,分析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党派的先进性。
活动三、“不忘初心”。教师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毛泽东等奋斗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起步维艰但不忘初心的精神,让学生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师通过该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解决关键问题,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在历史情境中养育家国情怀,培根铸魂。
三、聚焦素养导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核心素养的提出,直指当前历史教学的症结,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和设计灵魂,将历史学习的过程,转化为养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因此,要讲好党史,就是要回归历史学科本质,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教学目标,深挖历史细节,充分发挥党史的育人价值。
在讲授《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课时,教师不仅要讲述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程,还要引领学生探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原因和意义,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艰难探索和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进而养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够阅读史料,了解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运用史料理解井冈山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难的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革命进入低潮,艰苦的生活,失败的阴影,一些人开始动摇、离队甚至逃跑,据当年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的赖毅后来回忆:
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沉的情绪,许多知识分子和旧军官出身的人,看到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告而别。有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也在这时背弃了革命,走向叛变或者消极的道路。一营一连的一个排,就在排长带领下,利用放哨的机会逃跑了,并带走了所有的武器。那时,逃亡变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们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到哪儿去?”这真是一次严重的考验。[4]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却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评和责难。1927年11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根据共产国际代表提议,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被认为是一种“单纯的军事投机失败”,应予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12月,根据中央指示,湖南省委指责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的武装割据是没有胜利保障的“单纯军事行动”。1928年3月,湖南特委派军事部长周鲁来到井冈山。
周鲁到井冈山后,立即传达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对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横加指责,认为这里是“右倾机会主义”,“烧杀太少”,没有执行“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根据湖南特委的要求,前委被取消,改组为师委,书记何挺颖、毛泽东任师长。周鲁还将临时中央开除毛泽东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处分,错误地传达为开除党籍,还强令井冈山的工农革命军前往湘南去支援暴动。[5]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史料研习活动,呈现这些鲜活的历史细节,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国革命道路进行的艰难而伟大的探索,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基于特定时空,运用可信史料,对党史进行科学的解释,充分发挥党史的铸魂育人功能,彰显历史教育的价值。
四、创设历史情境
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也是学生深度学习、智慧学习的先决条件。历史情境,作为教学情境,是学生了解历史,提出历史问题的前提,解决历史问题的沃土。学生要理解和解释历史,必须先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以及时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达成为目标来创设情境,设法引领学生在真实而有意义的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体悟、理解和探究历史。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所遭受的极端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敌人的围追堵截,频繁的行军作战,恶劣的自然条件,尤其是面临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其艰难程度是超乎想象的。为了让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难”, 发自内心的领悟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在讲授《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课时,为了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历史情境,除了展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等图片材料,还可以展示如下材料:
草地荒无人烟,行军途中又无处补给,仅有的一点粮食吃完后,没东西可充饥了,剩下的路程只好挖野菜、嚼草根,便是一种应急之计。有的战士甚至从牛粪里捡食牛没有消化的粮粒,而有的战士则因误食毒菜、毒草不幸中毒身亡。……朱德闻讯后,立即带领十多名炊事员、饲养员、警卫员和藏族同胞,实地采挖了60多种野菜标本,回到驻地后又请医生化验。接着,部队还举办了“野菜展览会”,朱德亲自拿着标本给大家讲解说:“挖野菜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哪些能吃,哪些有毒,千万不要搞错了。只要我们大家小心,挺住,就一定能渡过难关,走出草地!”……周恩来副主席关心吃野菜中毒的战士并亲尝毒草、口述苦感。……即将走出草地的一天早晨,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连口野菜汤都没喝便出发了,下午饿至极点,便独自扯了把青草嚼着,却怎么也咽不下,通讯员发现后遂向营教导员海涵报告。当临时煮成的一碗野菜汤送到罗荣桓面前,他便警觉起来,盯住海涵问哪来的?原来,煮汤所用的干枯野菜,是在问过几百号人后,最终从留点菜叶以备救急的炊事班长那儿找到的。罗荣桓接过碗,动情地说:“谢谢同志们啦!眼下整个部队都在挨饿,这碗野菜我怎么咽得下去?还是送给伤病员吧!”[6]
我们也可以借助“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革命战争陈列数字展厅”等平台,在希沃触摸式一体机上为学生展现“草鞋”“皮带”“野菜”等文物,通过触摸式交互手段进行实景游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与珍贵文物“亲密接触”,坐在教室里体悟长征的艰难,长征精神的伟大。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历史,更要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更加深刻的理解历史。以上述课题为例,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教科书的“问题探究”部分,探究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讲好党史,教师只有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核心目标,把握党史主线,抓住关键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聚焦素养达成,创设历史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才能更好地正本清源,启智铸魂,润心育人。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1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8页。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页。
[4]《星火燎原》(一),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173页。
[5]胡长水、李瑗:《毛泽东之路》(第一册《横空出世(1893—1935)》),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第304页。
[6]姚远:《红色文物见证长征中吃与行之艰难——仅以穿草鞋、吃野菜(皮帶)为例》,《文史月刊》2016年第10期,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