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痒中药的用药规律研究※

2021-08-10 02:16:08刘佳敏吴孟情伍师坚詹振宇何之佳伍冠一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22期
关键词:科属药味药性

刘佳敏,吴孟情,伍师坚,詹振宇,何之佳,伍冠一

(1.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瘙痒是皮肤病常见的症状之一,超过1/3的皮肤病患者有该种症状,其中大多数是慢性瘙痒[1]。此外,瘙痒也是一种疾病,是以患者自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病因较为复杂。此外,还会出现烧灼及蚁行感,常因患者搔抓而致抓痕、血痂,日久导致皮肤增厚,可见苔藓样变,难以治愈且容易复发[2]。由于该病的病因病机仍不明确,目前在治疗皮肤瘙痒方面,现代医学主要应用抗组胺类和激素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但止痒效果并不显著,且长期使用该类药物会使人体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3]。中医认为瘙痒症属于“血风疮”“风瘙痒”等范畴,其发生原因主要为血热、血虚、风邪等外邪侵入,治疗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主[4]。止痒中药种类丰富,品种繁多,但缺乏统一的归纳和整理,挖掘、整理止痒中药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止痒中药的药用规律,为临床治疗瘙痒症及对止痒中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与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纳入标准 以“瘙痒”或“痒”作为关键词,对«中华本草»[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6]、«全国中草药汇编»[7]及«中药大辞典»[8]进行检索。纳入的标准:主治具有止痒功效。

1.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流程:①排除与合并重复出现在不同典籍的同一种中药;②以植物学名为标准,合并同种异名中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3软件建立止痒中药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的止痒中药进行分类,使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根据«中药学»的分类标准对中药药类进行分类[9],对科属、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若一味药有多种药味、药性及归经,则按多种药味、药性、归经统计。

2 结果

2.1 止痒中药数据描述 检索共获得910种止痒中药,合并重复后获得604种,其中«中药大辞典»有286种,占47.35%;«中华本草»有230种,占38.08%;«全国中草药汇编»有72种,占11.92%;«中国药典»有16种,占2.65%。在止痒中药中,植物药555种,占91.89%;动物药36种,占5.96%;矿物药13种,占2.15%。

2.2 药类分析 止痒中药主要以清热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祛风湿药为主。清热药和祛风湿药分别是201种(25.44%)和194种(24.56%),攻毒杀虫止痒药是89种(11.27%),表明风、热是瘙痒的主要原因。见表1。

表1 止痒中药药类分析

2.3 药味分析 止痒中药的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苦味药有370种,占40.35%;辛味药有293种,占31.95%;甘味药有126种,占13.74%。见表2。

表2 止痒中药药味分析

2.4 药性分析 止痒中药的药性主要有温、平、凉、寒4种,其中温性药物占比较高,为27.56%。见表3。

表3 止痒中药药性分析

2.5 归经分析 止痒中药的归经以肝、肺经为主,这两种归经药物的比例均超过18%。见表4。

表4 止痒中药归经分析

2.6 植物源止痒中药科属特点 由于中药有不同部位入药,止痒中药的植物源合计133个科属,共460种。在133个科属中,止痒中药植物出现频数较高的科属是唇形科(34种,7.39%),其次为大戟科(27种,5.86%)、豆科(26种,5.65%),有71个科属仅有1种植物入药。见表5。

表5 止痒中药数量较高的植物科属(药物数量≥6种)

3 讨论

皮肤瘙痒症容易反复发作,短时间内难以根治,长期应用西药治疗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中医药治疗皮肤瘙痒症临床疗效已得到验证,所以整理止痒中药对其应用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皮肤瘙痒症的病因主要是气血不足,皮肤干燥,或血虚肝旺,湿热内蕴;血虚致肌肤失养,化燥生风,故皮肤瘙痒、干燥脱屑。«诸病源候论»称皮肤瘙痒症为“风痒”“风瘙痒”。皮肤瘙痒症以风、燥、湿、热为标,以气血亏虚为本[10],治疗原则应以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疏散风邪、益气养血为主。中医诊治瘙痒时,风盛则祛风止痒,热盛则清热止痒,湿盛则除湿止痒,虫淫则杀虫止痒;毒邪郁于肌肤常化热,用清热解毒法;血虚风燥则以滋养肝肾为主,祛风润燥为辅。本研究共获得604种止痒中药,其中占比较高的为清热药、祛风湿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说明此用药规律符合皮肤瘙痒症的病机。此外,本研究发现止痒中药的性味以苦辛、温平为主。中医认为,苦味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辛味能行散,温平药能活血疏络,温肾健脾,与病机相应;在药物归经中,归肝经的药物较多,肝主疏泄,通畅气机,肝血不足则易生风,因此止痒药物主要归肝经。临床方剂用药按照其功能分类,使用频次较高的止痒中药是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利水渗湿药、祛风湿药;按照其归经分类,使用频次较高的止痒中药是肝、脾、心、肺[11],与本研究得出的止痒中药的用药规律相符。有研究对临床治疗皮肤瘙痒症使用的高频药物进行R型聚类分析,得出中药聚类方分别对应风邪外袭、血虚生风、瘀热互结、肝胆湿热等,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相应性,治疗瘙痒症应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进行用药[11]。本研究结果表明,止痒中药以祛风湿药、清热药为主,来源以唇形科、大戟科、豆科、菊科为主;止痒中药药味以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归经以肝、心经为主。

本研究共获得604种止痒中药,涵盖133个科属植物,说明止痒中药的数量较大,存在巨大的潜在开发价值。在604种止痒中药中,更多的是非常用药或地方民间药,甚至许多尚未清楚其性味归经,还没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的研究,这说明止痒中药的止痒特性研究相对滞后,许多有价值的止痒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等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本研究主要针对相关典籍整理止痒中药的情况,存在一定不足,未来应该从临床用药与用方中继续挖掘用药规律,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丰富的数据。

猜你喜欢
科属药味药性
药味家风
药味家风
清及清以前桃核承气汤配伍的数据分析❋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何谓中医“七方”
食虫植物的种类及常见科属
狐狸和乌鸦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植物鉴定器
科学启蒙(2015年12期)2015-12-18 03: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