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勐仑自然保护区的外来入侵植物调查

2021-08-10 02:57李俊松周荣华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17期
关键词:样线甘菊样方

曾 嵘 李俊松 周荣华

(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管护所,云南 勐腊 666303)

外来入侵植物(alieninvasiveplants)是指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被引入到自然分布区外,在自然分布区外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引入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的植物。近年来,外来入侵植物对生态、环境、经济等方面所造成的危害已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资料显示,我国外来入侵植物已达380种,部分外来物种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据统计,我国因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千亿元。云南的外来入侵植物有39科、86属、129种。加强对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研究和防除已刻不容缓。西双版纳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但同时也是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最多,危害最重的地区之一。这些外来入侵植物,尤其是一些具较大危害性的物种如紫茎泽兰、飞机草、凤眼莲、空心莲子草、马缨丹和肿柄菊等的广泛分布,已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郭贤明、陶永祥等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发现,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共有外来入侵植物22科、46属、54种,这些种类中多数对保护区的影响较小,基本不会影响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而为害较重的有4种,占总数的7.4%,这些种类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对西双版纳勐仑自然保护区的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了有效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在保护区的扩张,提出加强社区宣传与引导、加强薇甘菊的防控、谨慎引种、采取措施清除自然保护区内阳春砂仁等建议。

1.研究地区简介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持比较完整的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这里的自然物种和种群极为丰富,在生物区系的南北混杂、东西交汇、新老兼畜的现象非常明显。以热带原始森林为主体的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是西双版纳地区农业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茂密的热带森林及其多层次的特殊结构,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与生物圈(MAB)”自然保护区网络成员,由地域上相近而又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和曼稿等5个子保护区组成,总面积242510hm2。

勐仑子保护区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跨景洪市、勐腊县,地处N21°52′42″—21°59′30″,E101°05′48″—101°20′48″之间,由西片、王子山片、石灰山片等3片组成,总面积10933公顷。主要保护结构完整的石灰山季雨林、热带季节性雨林、江河岸热性丛生竹林等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四数木、篦齿苏铁、龙血树、勐仑翅子树、版纳藤黄、隐翼木、油朴、野荔枝、桫椤、云南肉豆蔻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印度野牛、孔雀雉、原鸡、白鹇、猕猴等野生动物。

2.调查监测方法

2.1 样线法

根据《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DB53/391-2012)》,采用样线调查法,勐仑自然保护区内共设置2条监测样线,每条样线长度为1000m,在样线上每隔100m设置1个10m×10m的乔木样方、1个5m×5m的灌木样方和2个1m×1m的草本样方。共设置乔木样方22个、灌木样方22个、草本样方44个。记录各个样方内出现的入侵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同时记录样方外所出现的入侵物种的种类。2015年,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制定统一调查和监测实施方案,并在各个子保护区建立固定外来入侵植物监测样线。而后,2016年—2020年,勐仑管护所根据相关技术规程和方案要求,每年一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监测和调查。

2.2 踏查法

2016年—2020年,勐仑管护所利用自然保护区巡护和薇甘菊防控项目等机会,重点调查了自然保护区边缘、保护区内湿地、公路沿线以及区内林间小路两旁所分布的入侵植物的种类,这种方法可作为样线调查的补充,弥补样线调查所涉及面相对较小的不足。

3.结果

外来入侵植物是指外来种中归化或逸生的植物种。基于上述界定,本文所论述的外来入侵植物不包括在西双版纳未逸生的人为引种植物,如橡胶、砂仁等,它们是外来植物,而非入侵植物。在参阅我国外来入侵植物文献、云南外来入侵植物文献和西双版纳外来入侵植物文献的前提下,逐一核对其原产地,将有疑问的种类去除。通过笔者多年的监测和实地观察,最终形成勐仑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名录(表1)。

表1 外来入侵植物统计表

?

3.1 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现状

通过调查整理,勐仑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共有18科、35属、41种,多数种类在保护区内及边缘区域为零星分布。其中样线内及周边发现入侵植物13种,即肿柄菊、藿香蓟、小蓬草、飞杨草、两耳草、刺芫荽、水茄、飞机草、紫茎泽兰、赛葵、番石榴、白茅、巴拉草。飞机草、紫茎泽兰成带状连片分布,虽然面积不大,危害相对较大。其他外来物种在样线呈零星点状分布,样线样方的群落结构完整,外来物种的入侵未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形成重大干扰。样线上阳春砂仁成带状连片分布,面积相对较大,危害大于其他入侵植物。

3.2 分布特点

勐仑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边缘与社区耕地接壤地带,人为活动频繁的农田湿地、水果蔬菜种植地带、生产道路等比较空旷的区域较为严重,213国道、景仑公路、逻梭江岸稀有分布,自然保护区内林区小道偶尔发现分布,自然保护区纵深地带几乎难以发现。

3.3 入侵途径

外来植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入侵一个地区。一是人类的有意引入,如作为牧草或饲料引入的有空心莲子草、凤眼莲等;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的有马缨丹、紫茉莉、单刺仙人掌等;作为药用植物引入的有曼陀罗、土人参、决明等;作为经济作物引入的有蓖麻等。二是无意引入无意引种,指某个物种利用人类传送系统为媒介,扩散到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地方,如飞扬草等随苗木引种传入;两耳草等随蔬菜或粮食引种进入;假烟叶树、水茄、三叶鬼针草等随人类活动和交通工具带入等等。三是自然传入,如紫茎泽兰、飞机草、藿香蓟等,其种子主要是从缅甸或中南半岛顺着西南季风进入到本地区的。外来入侵植物进入西双版纳区域后,随农事活动、人为活动入侵自然保护区。

4. 讨论和建议

4.1 加强社区宣传与引导

外来生物入侵对云南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已传入的入侵物种继续在扩散危害,而新的危险性入侵物种不断出现并构成潜在威胁。勐仑地区交通发达,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优越,园林绿化苗圃地及从业人员众多,更容易遭受入侵植物的侵害,社区居民对外来入侵植物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强。因此,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建议城镇绿化应尽量采用本地物种,谨慎引种,减少外来种入侵的风险,严格检验检疫,提高全民对外来入侵植物的防范意识,提高警戒,防患于未然,十分重要。

4.2 加强薇甘菊的防控

薇甘菊在我国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造成严重危害,云南盈江、陇川、瑞丽等地海拔高度1200m以下林内、林缘、旷野处广泛分布。2017年勐腊、勐远也见分布。薇甘菊其种子细小,具冠毛,可以随风远距离传播,且其植株的茎节处可以随时长出不定根进行营养繁殖,而较实生苗生长快得多,潜在的扩散性极强,防除极为困难。因此,对这种潜在的高危入侵植物应高度警惕,需实施长期有效的监控管理,防止其进一步扩大分布范围,产生更为严重的入侵危害。

4.3 谨慎引种

西双版纳的很多外来入侵植物都是作为栽培植物,或观赏植物、科研等有目的地引进的,是在人为引进并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才造成生物入侵的。因此在引种方面应提高警戒,杜绝引进,或引进后对生态风险较大的物种的应用、推广要特别谨慎。

阳春砂仁作为经济作物引入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种植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20世纪70年代,阳春砂仁作为经济作物从广东阳春县引入到西双版纳种植,且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大面积种植,几乎遍布自然保护区的低海拔沟谷地带,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2001年,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要求全区内砂仁地退耕并清除,全区开展了统一退耕行动,并与农户签订了退耕协议,因受人力财力及技术能力等因素限制,清除行动不了了之。至今,西双版纳勐仑自然保护区的沟谷雨林(西双版纳热带季节性雨林绒毛番龙眼、千果榄仁群系的俗称)中仍分布着大面积的阳春砂仁,对沟谷雨林的自然更新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及早采取行动清除自然保护区内的阳春砂仁,恢复热带雨林的原貌,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猜你喜欢
样线甘菊样方
薇甘菊光能利用及叶绿素合成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响应
植被盖度对飞播造林当年出苗效果的影响
典型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灌草丛植物多样性研究
pH值对甘菊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广西大明山两栖动物多样性时空格局观测
云南玉龙雪山两栖动物多样性时空格局的观测
福建武夷山观测样区两栖动物物种组成及种群动态变化
基于ArcGIS应用六棵树抽样调查方法
可爱的德国甘菊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冬季鸟类生境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