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燕 郭海纹
摘 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水平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山东省青岛疗养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估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并依据不同的自我效能水平分为A组(低自我效能水平组,35例)、B组(中自我效能水平组,45例)、C组(高自我效能水平组,40例)。三组患者均使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并分析自我效能水平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结果 A组GSES评分低于B组及C组,且B组GSES评分低于C组;A组CD-RISC评分低于B组及C组,且B组CD-RISC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分析,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和心理弹性水平呈正相关(r=0.902,P=0.000)。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和心理弹性呈正相关,故临床要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以增强其自我效能水平。
关键词:高血压;自我效能;心理弹性;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47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2-0131-02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群体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该病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会直接对个体的行为、思维及情感产生影响[1]。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自身自我效能感强,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高血压的日常治疗及护理中,利于有效的控制血压,更好的改善患者预后。而心理弹性是指个体面对压力或挫折时的适应能力,且有研究指出,心理弹性水平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思维及情感,在慢性病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水平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山东省青岛疗养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估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并依据不同的自我效能水平分为A组(低自我效能水平,35例)、B组(中自我效能水平,45例)、C组(高自我效能水平,40例)。A组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44~78岁,平均(60.88±3.42)岁;收缩压(SBP)140~165mmHg,平均(153.93±3.50)mmHg;舒张压(DBP)90~120mmHg,平均(104.30±2.50)mmHg。B组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45~79岁,平均(60.99±3.40)岁;SBP140~163mmHg,平均(155.59±3.32)mmHg;DBP88~118mmHg,平均(105.39±2.40)mmHg。C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5~78岁,平均(61.10±3.38)岁;SBP140~163mmHg,平均(157.60±3.33)mmHg;DBP89~119mmHg,平均(105.98±2.55)mmHg。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疾病符合《内科学》(第8版)[3]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③精神及意识状态正常能配合研究。
排除指标:①患传染性疾病;②患肝肾脑部等器官严重病变;③免疫系统异常;④患恶性肿瘤。
1.3 方法
1.3.1 心理弹性水平测定
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4]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行评估,效度系数0.98,信度系数0.93,该量表包含坚韧、力量、乐观三个因子,共25个题目,实施5级评分法,每个题目从“从来不”至“一直如此” 依次赋分 0~4分,评分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提示心理弹性水平越好。
1.3.2 自我效能水平测定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5]对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进行评估,效度系数为0.87,信度系数0.89。该量表包含10个条目,实施4级评分法,每个条目从“完全不正确”至“完全正确”依次赋分 0~4分,分值范围为10~40分,其中评分为10~20分表示低等水平,21~30分表示中等水平,31~40分表示高等水平,评分越高,提示自我效能水平越好。
1.4 评价指标
①三组心理弹性水平及自我效能水平比較:分别比较三组高血压患者的CD-RISC评分及GSES评分。②相关性分析:分析高血压患者心理弹性水平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三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两两组间比较用SNK-q检验,心理弹性水平与自我效水平的相关性用Pearson分析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心理弹性水平及自我效能水平比较
A组GSES评分低于B组及C组,且B组GSES评分低于C组;A组CD-RISC评分低于B组及C组,且B组CD-RISC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分析,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与心理弹性水平呈正相关(r =0.902,P =0.000)。
3 讨论
高血压需要长期进行治疗及管理,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较差,即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差,会导致血压水平处于失控状态,增加恶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6]。
心理因素是影响高血压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患者处于消极的心理状态,会明显降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及交感神经活性,影响降压药物的控压效果,且心理状态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及管理依从性。而心理弹性水平能高效反映出受检者的心理状况,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心理状态越好。本研究中A组GSES评分低于B组及C组,且B组GSES評分低于C组;A组CD-RISC评分低于B组及C组,且B组CD-RISC评分低于C组;且经Pearson分析,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与心理弹性水平呈正相关。表明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心理弹性水平越高,二者呈正相关。因为高血压病情迁延难愈,在长期的患病过程中患者需要居家进行治疗及管理,期间要独自面对各个方面的困难及压力,此时患者需要自我调整心态才能更好地进行应对困难及压力。在陈娟等[7]的研究中指出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对其健康行为的影响越大。因为自我弹性水平高,坚韧、自强及乐观水平高,在面对困难与压力时能够表现出坚持不懈与积极乐观的心态,控制高血压的自信心较高,利于提升自我效能水平,继而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能力,实现对高血压的有效管理,控压效果越好。并且患者有效控压后,又会增加疾病管理信心,自我效能水平随之上升,患者的自强、坚韧、乐观心理弹性水平也会相应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反之亦然。故要在高血压患者日常血压管理过程中使用心理弹性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关注得分较低的心理弹性维度,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来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以期更好地管理疾病[8]。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和自我效能水平呈正相关,故医护人员可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来提升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不断增强其自我效能水平,利于更好地管理疾病。
参考文献
[1]赵秀民,孙萍,刘善敏,等.授权赋能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感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3):416-418.
[2]朱子欣.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高血压引发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心理弹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0):50-52.
[3]葛均波,徐永健,王辰,等.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47-247.
[4]蒋超君,周旭,李剑.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弹性与服药依从性的关系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1):20-21.
[5]李敏,张丹,陈学军,唐敏.县级医院主导的高血压老人医院-社区-家庭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及效果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6):194-197.
[6]葛广全,陈道虎,石振塑,等.海口府城地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9,26(5):570-573.
[7]陈娟,李丽君.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心理弹性对其健康行为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9):41-44.
[8]姚峰.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0):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