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界教学的内涵、运转与创建

2021-08-09 06:21龙宝新高柏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理论框架

龙宝新 高柏

摘  要:跨界教学是以主学科为根基,依托问题贯通与学科外溢现象将主学科与相关辅学科关联起来,最终达成学科育人目标的一种复合教学形态。跨界教学遵循的四大原理是:学科本位原理、目标统领原理、知识复原原理、主题串联原理。跨界教学实施的一般流程是:学科经验跨界—学科互涉活动—主题中心整合—教学内部重构。面向未来,中小学创建跨界教学的行动路径是:构建“一体多翼”的学科经验体,搭建统摄多学科知识的概念图谱,推动学科间的方法迁移活动,科学定位学科跨界的临界点。

关键词:跨界教学;学科本位原理;运转机理;理论框架

学科是知识组织的基本单元,科目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久而久之,分学科教学无形中切断了学科间的血脉联络,悄然将学习者的生活世界按照学科板块加以分裂,导致出现僵化的教育局面。在此形势下,开设综合实践课程,推进课程整合,倡导跨学科素养培育,成为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由此,面向跨界教学的课堂改革席卷了全国基础教育领域。

一、跨界教学的内涵分析

跨界教学始于学科互动互涉与跨学科的要求,从根源上决定跨界教学的存在使命与历史蘊含。从历史上看,跨界教学有四种经典认识,即以两种以上学科间知识、资料、概念、工具整合为核心的跨界教学设计模式,以学科间知识思维整合为核心的跨界教学思维形态,以资料、工具、观点、理论整合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认识建构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活动等。12 还有学者提出跨学科教学的四种范式,即借用式学科教学、综合交叉学科教学、跨学科式教学和概念化交叉学科教学。3 据此,跨界教学的三个关键构成要素:学科地盘、问题贯穿与育人目标,其中,依托学科地盘是物质基础,基于问题主线的知识跨界是核心操作,而素养教育目标的达成则是评判一切跨界活动科学性的标尺。所以,跨界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育人目标而采取的学科穿越式教学活动,是基于共同教学主题、实践问题而开展的学科间教学内容、思维与方式的知识整合活动。总之,“跨界教学”的三个核心环节与关键内涵是:学科外溢、问题贯通与素养培育。

1.学科外溢

学科跨界有两种形式:学科衍射与学科互动。前者以某学科为基地,该学科向其他相邻、相关学科的延伸与辐射,属于偏正式跨界;后者是学科间彼此以平等身份参与知识互动、交换与共生活动,属于并列式跨界。基于此,跨界教学是偏正式学科跨界在教学领域中的再现或映射。所以,跨界教学存在的前提是:不消除或模糊学科界线,不否定主学科统领地位,强调在保留甚至强化主学科视角、立场、思想的前提下推动学科间知识思维整合活动。进言之,跨界教学涉及两个学科:一是主学科或学科基地,二是辅学科或延伸学科。跨界教学是以某一中小学学科为主体,经由教学主题、学习问题、生活课题关联来实现学科辐射或穿越活动,是在主学科延伸线上生发出的学科衍生现象,是主学科触角向相关学科外向生长的产物,即在主学科中发生的学科外溢现象。

2.问题贯通

跨界教学需要“学科延伸线”,此线借助学习问题来实现,而问题是将主学科与其他学科连接起来的纽带与媒介。解决问题是跨界教学产生的原始动因,解决问题的动机将多学科相关联,使之成为“问题统领下的知识联合体”。一切将主学科与相关学科连接起来的活动、难题、问题都构成催生跨界教学产生的广义问题。在西方,跨界教学的两大基本形式是“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与“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其秉持的“问题”内涵显然是广义的。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中的问题,跨界教学中的“问题”是现实问题,它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真实性强,对学习者的吸引力、亲和力强;关联性高,能牵扯出更多相关学科;有双挑战性, 既挑战学生智慧潜能,又挑战学生生活能力,敦促两种挑战性走向耦合,引发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构。因此,“跨学科教学中的‘问题,非单一学科的问题,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复杂问题,非理论问题,而是现实问题。跨学科教学是教师以综合性现实问题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1

3.素养培育

跨界教学栖身的社会系统是育人系统,是人才培养系统,与之相应,跨界教学合理性的唯一判断标尺是学习者素养培育的需要与贡献。莫兰指出:“认识的进化并不是朝向建立愈益抽象的认识,而是正相反,朝向把它们放置到背景中。”2 与此呼应,教学进化不是建立更加抽象、系统、封闭的工作系统,而要回归人才培养工作的大系统、大背景。“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的使命,跨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习者的生活、工作、学习与创新能力,而非将其培养成只能进行学科知识重复、组合、运算等操作的“机器”。素养培育、育人职能是学科间关联发生的根源。跨界教学催生“全人”的特殊手段是用现实问题解决来打破学科界限,把学习者从封闭枯燥的学科世界拉回到开放多姿的现实生活中,克服“学科教学僭越生活世界”的教育症候。

跨界教学的科学内涵是:以主学科为根基,借助问题贯通与学科外溢现象将主学科与相关辅学科关联起来,最终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见图1)。

二、跨界教学的运转原理与实施流程

梳理跨界教学的内涵,能为跨界教学运转原理的揭示提供基本知识资源。厘清跨界教学的内部机理,则对于其实践操作的优化与创造具有关键意义。在当代中小学跨界教学中,“学科点缀”“学科拼盘”“主体学科缺位”“拉郎配式跨界”等现象并不鲜见,其内在症结是无视跨界教学的根本原理,将其异化为随意化的学科组合行为,忽略科目跨界的内在关联与育人意图。故此,跨界教学应遵循“四大原理”,即学科本位原理、目标统领原理、知识复原原理、主题串联原理,为跨界教学创建提供基本理念依托。

1.学科本位原理:学科延长线上的有限跨界

跨界教学发生于某具体学科,经典表述是“1拖N”式教学,实施跨界教学的特定学科是教学跨界的主体,坚守主体学科的本位是跨界教学科学实施的首要原理。有学者指出,跨界教学是“分科”与“跨学科”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跨界教学的出发点是分科教学及其基本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跨学科教学的终点要回到分科教学中”1,在分科教学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可以说,不坚守主体学科本位,其学科立场失守,如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必然导致跨界教学身份迷失;不向相关学科跨界,不融入相关学科知识资源,跨界教学就走不出单一学科的禁锢。正如有学者所言,跨界教学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2 总之,主体学科本位原理告诉我们:任何跨界教学都有底线——不逾越本学科的可控范围与主体身份。

2.目标统领原理:坚守育人的跨界意图

有研究指出,“学科融合是基于一定的教学需要进行的有效链接,具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3 与之相应,教学跨界旨在使其更有意义、价值、效果,充分地实现学科育人目标,此为跨界教学的目标统领原理。在跨界教学中,问题、话题、主题、现象只是主辅学科间的外连线,而育人目标、教学目标则是主辅学科间的内连线。同理,跨界教学中看似整合知识,实则整合育人要素,是借助知识跨界整合的方式应对分科知识对育人因素的分解,敦促各学科中育人因素的再度聚合与联合。要坚持育人目标统领,跨界教学必须树立“两个意识”:一是参与意识,要借助跨界主题探讨让学习者成为知识重组整合的主人,赋予学习者更多能动性,鼓励其跨越学科边界;二是价值意识,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判断学科跨界操作的价值大小,判断其他学科知识引入的必要性,力促“这些学科知识形成合力直奔教学目标的达成”4。因此,跨界教学绝非围绕某主题的简单知识叠加或重排现象,而是在“育人成才”这一根本教学目标指导下的知识资源整合与育人价值聚焦活动。

3.知识复原原理:把知识回置于意义网络中

知识的原生地是背景情境,其原形是情境化形态的知识,是与意义、情境有机勾连的知识体,而学科知识是生活道理、实践认识的学科化表达,去情境化、去主体化、去意义关联是学科知识生成的一般机制。学科知识的诞生其实是知识本意耗散、机体肢解的过程,学科教学的实质是推进知识原形复现的工程,二者为逆向关系。作为学科教学的特殊形态,跨界教学的实质是为更好地复原知识原形而进行的教学操作,把知识回置于原生意义网络中再造意蕴丰满的知识体是跨界教学的机理之一。其实,知识复原的根本操作是情境化教学,跨界教学促进知识复原是在两个操作中实现的:一是在问题主题辅助下,将学科知识置于相应情境与意义网络中;二是利用学科参照,即与其他学科中的类似知识表达相对照的方式,来促进知识复原进程。跨界教学的知识复原原理如图2所示。

图2表明:学科知识借助问题激活知识栖身的情境,借助学科跨界、引入辅学科知识为学科知识学习提供多样化参照,二者相互作用,进而迈向情景中的知识复原与整合,最终实现跨界教学的操作。所以,相对单一学科教学中的知识复原而言,跨界教学引入相关学科参照,增强了知识复原效果。

4.主题串联原理:建立知识融合生长的链接

跨界教学实质是知识融合生长的两大链接:一是把知识与其意义背景相链接,实现知识的活化,让知识在回归情景中继续生长;二是把本学科知识与他学科知识相链接,将学科知识接入学校的学科共同体,让学科知识找到更多学科支点,构建学科间知识的链接。此间,实现知识链接的手段分别是问题激活与主题串联,同一主题成为异质学科知识的交叠线,此为主题串联原理。有学者指出:“问题是多学科知识融合的交叉点与整合点,是触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触发器,是创新学习的载体”1,故其成为实现跨界教学的连心锁。在跨界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这一原理,需要“三步走”:第一步,把学科知识回置于上位主题中,将之复原到“主题知识”状态,扩大本学科知识的包容性;第二步,在其他学科知识中寻找同一主题知识,利用“主题”构建主辅学科间的“知識连通器”;第三步,在共同主题媒介下,寻找学科知识间的最亲近接触点或链接点,作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共生点。在此,将该过程图示(见图3)如下:

由图3可见,学科知识间要建立有效链接,须具备两重关联:一是共同关注的主题,这是学科知识间建立意义关联的根本原因;二是直接链接知识的问题,这是激活多学科间知识关联的直接触发点。

三、跨界教学的实施流程

可见,跨界教学是主学科框架内发生的学科跨越现象,这种跨越有助于本学科知识延伸与学科间知识整合及经验共享。那么,学科跨界中,哪些可跨越?哪些不可跨越?需要进行深入分析。若中小学每门学科都是由三个具体化程度依次递进的层级构成,即学科思想、学科知识与学科经验,那么,跨界教学中不可跨越的是学科思想——学科独立存在的灵魂与本原;可以有限跨越的是学科知识,学科知识间的关联与整合是跨界教学的实质;可以深层跨越的是学科实践——学科方法、学科经验、学科案例等,这是学科间相互进入的通道或门户,将主辅学科实践直接关联起来的则是具体问题。可见,跨界教学有层级性,其三个递进层级依次是:经验层—知识层—思想层(见图4)。据此可推,跨界教学的实施是梯次推进过程,即主辅学科间的经验跨界、知识交联、思想主题整合等环环递进,与之相应,跨界教学理论上应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学科经验跨界,旨在实现主辅科经验的融通;二是学科知识互涉,旨在实现学科间知识的交联;三是思想主题整合,旨在实现学科思想间的交融;四是教学系统重构,旨在实现教学整体性、基因性重组,催生出全新教学活动体。此为中小学实施跨界教学的“四环模式”,每个环节都承担专属职能。

1.学科经验跨界

学科思想是学科中最为本体的内涵,是学科系统的“硬核”,而学科知识、学科实践则是其衍生物。学科跨界的底线——不能跨越学科思想,它是学科存在的最后屏障,是学科本体存在的体现,而学科机体的末梢环节——学科实践则是学科间共享成分,尤其是学科经验、体验、活动等是教学“跨界”的主要内容与对象,构成跨界教学的第一环节。当代教学倡导的“五基”是:基本的思想、知识、方法、技能与经验,其中“学科基本经验”位于“五基”的最底层,处于学科机体的最外层,是最容易跨界的对象,故成为跨界教学中的媒介与连通器,借助学科经验跨界带动学科间的知识整合是跨界教学的实质。跨界教学依次推进的谱系是“学科经验跨界—学科技能贯通—学科方法共享—学科知识整合—学科思想联合”,跨界教学的起点是学科经验的交汇点,经验框架是跨界教学的原发点。以芬兰“现象教学”为例,其实施跨界教学的理念基础是:“帮助学生看到不同现象(Phenomena)间的相互依赖,从而连接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有意义的整体。”1 此思维印证了上述跨界教学的原理。

2.学科知识互涉

跨界教学始于学科间的经验互动,其背后是学科间互涉、互动与互生,是主辅学科间发生的知识互生现象,这种学科间的互联互生现象将参与跨界的学科紧紧联系,由此构成跨界教学的第二环节。随着跨界教学的展开,经验跨界步入知识整合与互生阶段,不同学科知识以问题、主题、生活现象为中心而有序组织,形成多学科思想联合透视的局面。如教师在语文课上开展面向数学、科学的跨界教学,使学生习得优美语言技能的同时,引导其计算与描述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以推进学科间知识的深度融合。在学科知识互涉中会发生两种现象:一是“学科防卫”现象,即不同学科都试图展现本学科对主题现象的解释力与改造力,努力强化自身的学科思想,使学科间的边界更加清晰;二是“学科贸易”现象,即学科间在方法、思维等方面的相互交换现象,如用数学的方法分析语言表达的节奏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语感的成因等,这些交换现象会使学习者“对于现有理念和知识进行批判性评价和创造性的联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或实现认知的发展”1,由此推动形成新的知识与认识。

3.思想主题整合

在跨界教学中,学科思想或主题整合是关键环节。此整合活动的链接点正是问题与项目,它们是构造多学科“知识串”“知识体”的物质凭借,是实现学科间思想通联的必经之桥。进言之,课堂中实现跨界教学的依托是驱动性问题,在课外实现跨界教学的依托是任务型项目,二者都可归于同一种跨界教学,即基于主题或学科思想的跨界性整合教学。对跨界教学而言,好的主题具有三个特点:主学科归属性,即由主学科教学延伸而来的主题,它通过引出情景、再构情景、关联情景的方式推动主学科知识的活化与具形化;适度兼容性,即有一定容量,能为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提供问题空间或有引出其他学科知识的视角;心理刺激量,即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能激活学生思维,打开想象空间,开阔学生认识问题的多样化视野。

4.教学系统重构

跨界教学的最后一环是教学内部结构的彻底重构,是学科教学升级为跨界教学的质变节点,结果是全新教学活动体的生成。表面上,跨界教学是其他学科经验的融入;中层上,跨界教学是学科知识、思想间的整合;实质上,跨界教学是教学内部结构与本体思维的剧变。这一结构性剧变带给跨界教学的影响有三点:一是教学成为开放性结构,封闭、单一、僵化的教学系统由此转变成为开放、多元、灵活的新系统,其对其他学科的吸容力随之增强;二是教学成为转变性结构,随着其他学科思维、方法、理念的介入,本学科被迫发生改变,以积极适应其他学科发展的要求,如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科学思维,在科学课程中引入人文理念等,加速主学科教学理念的持续更新与自我完善;三是教学成为混生性结构,学科间围绕同一主题混合,由多学科构成的学科小生态在主学科教学世界中形成,由此强化学科间的共生关系。无疑,这一新型教学活动体的出现必将带来学科教学形态内部的裂变,意味着教学新范式的形成。

从理论上看,跨界教学经历上述“四环推进”逻辑,是科学思考框架教学的理论图景,是科学建设跨界教学的一般模式。在此模式下,跨界教学应沿着“始于经验、学科联动、主题整合、教學转变”的设计思路,将先进教学结构的搭建与建构视为教育改革的枢纽。

四、中小学创建跨界教学的路径

作为理论,跨界教学有其内在合理性,标志着当代教学理念迈出重要一步;作为实践,跨界教学的科学性毋庸置疑,已成为当下我国中小学教学创新的重要动向。基于此,当代中小学跨界教学应厘清“坚守主学科、把控临界点、层级化实施”的思路。具体来说,坚守主学科的本体地位,把控学科跨界“临界点”,创造性地实施经验、知识、方法等层面的跨界操作,是创建中小学跨界教学的科学路径。

1.以学科经验互享为机制,构建“一体多翼”的学科经验体

学科经验是学科互联的交合地带,是跨界教学的最外层操作。换言之,学科经验是未完全被学科思想同化的原始学科构成,是最容易找到学科间交集的学科要素。在学科经验层面启动跨界教学,借助学科经验间互享来带动跨界教学深入,是跨界教学实践首先要考虑的。无疑,跨界教学主要依托主学科经验,以该经验为核心,向其他相关学科经验自然延伸,形成“一体多翼”的学科经验体,是推动主学科与辅学科间互联互通的有效策略。如在讲述“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以“鸟”的生活经验为核心,引申出学生关于“鸟”的写作经验、生活趣事、画家画鸟故事、鸟的种类等,进而形成以“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的学科经验体,为后续深度跨界奠定经验基石。

2.以学科知识整合为依托,搭建统摄多学科知识的概念图谱

有学者指出:“根本没有所谓的‘跨学科知识,只有‘跨学科问题和基于问题构建的‘跨学科课程。”1 多种学科知识尽管独立存在,但可将之结构化、主题化、序列化,使得这些知识更容易被理解与运用。此操作在跨界教学中由学科知识整合来实现。跨界教学之所以有助于知识深化,是因为每种知识在整合中被赋予相应的“位置”,增强了知识体系内部的有序性与逻辑性。以学科知识整合为依托,推进跨界教学持续深入,是后续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更好地实现学科知识的深度整合,教师应利用好两大技术:知识地图技术和大概念统合术。就前者而言,教师应借助多学科智慧,绘制学科知识间的网络关联图或“跨学科概念图”,描绘主学科中某一核心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间的衍生关系,实现“对课程的核心知识及其关系予以可视化展示与管理”2,为学科知识整合提供基本线索;就后者而言,教师要以主学科中的“大概念”为统摄点3,打通多学科间的知识关联,使之在大概念下有序排列,进而廓清主辅学科间的知识图谱。学科知识整合的实质是基于知识结构进行的知识排序与组织实践,其缺陷是易与学科实践、学科经验相脱离。因此,关注育人实践与学科经验间的天然联系是绘制好知识结构图谱的前提。

3.以学科方法为中心,推动学科间的方法迁移活动

学科方法介于学科思想与学科经验之间,在跨界教学中具有可迁移、可交换的特点。譬如,语文学科的词汇分析法可以用于数学应用题的题意分析,或用于物理语言的表述技巧分析,由此成为后两门学科的辅助学科方法,等等。学科方法具有中立性和客观性的特征,使用得当、运用自如就可使之服务于多种学科教学实践。当然,每门学科的主导学科方法不容撼动,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探究法作为物理学的主导学科方法,化验法作为化学的主导学科方法。为促使学科方法间的迁移与交换,教师应主动使用辅学科的学科方法来辅助主学科的教学活动。

4.以学科边缘渗透为入口,科学定位学科跨界的临界点

学科跨界是可跨性与不可跨性的辩证统一,是学科本位与学科渗透的有机统一,要将跨界教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就需要准确甄别学科间的临界点,掌控学科跨界的弹性域限,确保学科边缘的相对清晰性。跨界教学存在的意义是用多学科视野来认识同一实践问题,形成在该问题上的学科聚焦与联合效应,带动学科知识、方法间的整合运动。因此,保持各学科视野的相对独立性是跨界教学推进的客观要求,学科间边线形成于独立学科眼光的相遇点。基于此,跨界教学必须保持各学科眼光的相对独立性,认清并彰显各学科的独特学科思想,如艺术类学科求“美”,关注的是欣赏和鉴赏美的立场;科学类学科求“真”,关注的是对真理和科学的探究;人文类学科求“善”,关注的是人性情感的捕捉与流露,等等。在跨界教学中必须抓住每门学科的思想特质展开,万不能在学科经验互享融合中模糊其界限。换言之,学科经验间的性质区分度相对较低,同一生活经验被置于不同学科领域中会形成不同学科经验,由此获得不同的学科理解与内涵,“学科经验”其实就是用特定眼光来审视共同实践经验的产物。教师只有善于在共性学科经验与异质学科思想间找到学科跨界的最佳临界点,才能保证在学科跨界中不盲目依赖学科经验而迷失学科思想,才能达到跨界教学的目的。

5.以阶梯设计为线路,构筑梯级式的跨界教学变革之路

如上所述,跨界教学按照“经验互享—方法迁移—思想合作”的线路递次展开。引入阶梯式迈进思维,是跨界教学稳步推进的科学道路。为此,跨界教学应该按照“三环模式”来渐次推进,即按照“学科经验链接—学科方法互涉—学科思想联合”这一链环依次推进的教学模式来实施。

首先,多学科经验的呈现与链接是跨界教学的初级水平。在主学科的主题贯通或核心问题激发下,可以调取学习者的多学科相关经验,启动学科间经验的接触、交流与化合活动,进而将多学科相关经验融入由教学主题统摄的经验网络中。如在进行“花钟”一课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呈现三种学科经验,如有关花的表达、生长、绘画经验等,分别对应三种学科——语文、生物、美术,使之在课堂上产生经验性、主题性关联。

其次,多学科方法的迁移与互嵌是跨界教学的中级水平。在学科经验互联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把握不同学科的独特方法,如语文的阅读体验法、数学的思维推理法、科学的实验探究法等,引导学生利用独特的学科方法来表达学科经验,参与学科活动。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其他学科方法来开展主学科的主题学习活动,如用探究法来分析语词的渊源,用推理法来分析语言内在的严密逻辑等,将不同的学科方法植入本主题的教学活动中,形成基于某问题开展教学的学科方法联合体。

最后,学科思想的联合与合作是跨界教学的高级水平。在学科方法迁移基础上,不同學科思想日渐显露,学科视野的差异愈加明显,在此情景下,形成多学科视野互补共生的教学状态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应开展如下跨界教学操作:引导学生欣赏、体会、领略本主题的其他学科表达的魅力与个性,深入把握其他学科表达的思想与精神,并借助自己的语言、实践、经验进行创新性表达。如在“花钟”一课教学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其他学科思想,如利用数学计算思想、艺术审美思想、生物信息传递思想等来共同分析花钟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道理等,逐步将跨界教学推上更高层级,展示多学科知识跨界互动的趣味与奇妙。

猜你喜欢
理论框架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理论框架
慢性肾衰中医PRO量表理论框架模型的构建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机制:国际视野与一般框架
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框架及其测量工具研究综述
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和研究逻辑
从系统功能框架下的语篇分析到其经济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