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和研究逻辑

2016-08-12 15:08李刚
会计之友 2016年16期
关键词:理论框架

【摘 要】 《财务会计理论》是国际公认的会计研究和会计实践的指导和参考用书。该书系统介绍了财务会计理论的框架与主要内容,不仅理论阐述严谨、逻辑清晰、通俗易懂,而且引用了大量的经典文献作为论证的支撑。《财务会计理论》从理想状态下的会计出发,将会计学研究与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相结合,阐述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利益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会计理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委托代理关系在财务会计领域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投资者的逆向选择和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因此需要在可监管的条件下,由合适的会计准则对会计实践加以规范。研读它可以很好地梳理西方主流财务会计研究的理论框架,认清财务会计研究的逻辑演进。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教育情况,可以启迪会计学的学术思想,拓宽研究思路,丰富研究内容。

【关键词】 财务会计理论; 理论框架; 研究逻辑

【中图分类号】 F23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6-0023-04

《财务会计理论》一书最早由威廉·R.斯科特(William R. Scott)教授在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会计理论课程上的课程笔记整理而来,是财务会计领域的经典著作。William R. Scott[1]力图以信息经济学的框架来解释财务会计在现实世界所碰到的基本矛盾,也就是作为一种信息系统的财务会计不可能既协调股东与管理者的关系,又同时满足投资者的需要。William R. Scott将财务会计领域中投资者的理性投资决策、管理者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盈余管理以及会计准则制定等问题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下进行阐述和解释。不仅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实证研究的成果,还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勾勒出了西方财务会计研究的大致脉络。该书引进到我国以后,深受各界欢迎,译本已经出版到第六版,由陈汉文等翻译,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和学术研究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财务会计理论》的现实意义与框架

(一)《财务会计理论》的现实意义

William R. Scott在书中谈到,《财务会计理论》的目的是在考虑外部使用者和企业管理当局多方利益的情况下,让读者了解当前的财务会计及报告的环境。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财务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在实践中最重要的功能是报告企业的经营情况,而这种报告是在考虑各方需求的基础上完成的。也就是说,考虑多方利益,满足多方需求是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本目的。好的财务会计理论能够在各方利益之间作出合适的取舍,可以有效指导会计实践,实现实务的创新,并且传递正确的会计思想,明确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这也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理论素质的重要原因。

其次,《财务报告理论》一书大量引用经典文献,不仅实现了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与新兴的实证会计研究的统一,使二者前后承继,相辅相成;而且将众多的研究问题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厘清了财务会计研究的主要脉络,对我国的会计研究和会计实践都有巨大的启发作用,可以传递新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财务会计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的制度环境,财务会计的结果是不同的。但是,研究方法和思路是相通的,参考和借鉴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可以大大改善我国的会计研究状况。

另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起步较晚,虽然制度背景不尽相同,但许多会计问题都是西方国家曾经遇到的,因此,在教学和研究中引入西方经典的财务会计理论不仅可以加速我国财务会计研究的发展,还可以对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提供可贵的参照。

(二)《财务会计理论》的框架

信息经济学是财务会计出现和发展的源泉,在理想条件下,由于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统一的。但是这种理想状态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在现实经济中是广泛存在的。因此,财务会计成为了次优选择。财务会计报告的“决策有用论”因此得到发展,但存在两种观点,一是信息观,二是计量观。William R. Scott 在谈到全书的框架结构时,将全书的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理想状态下的财务会计,二是基于投资者逆向选择而产生的理性投资决策,三是基于管理者道德风险发展起来的激励与监督、会计政策选择和信息披露问题,四是在二者之间的折中和协调,也就是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如图1所示。

其中,第二和第三两个部分体现了投资者和管理者在财务会计信息使用上的冲突。面临逆向选择的问题,理性投资者需要相关性的信息,会计报表作为重要的数据应当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服务,因此投资者要求财务报告能够保证会计信息具有足够的相关性,资本市场也要求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强调披露信息的相关性;管理者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为了实现有效的激励机制,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西方财务会计研究注重薪酬合约,将管理者薪酬作为重要的变量加以讨论,认为恰当的薪酬合约可以抵御道德风险问题,降低企业的契约成本,实现有效的激励。William R. Scott利用信息的不完全解释这种冲突,并辅以相关的实证研究作为例证。最后将两个问题的协调归结为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论述了会计准则如何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取舍,并协调上述冲突。

二、具体内容及理论逻辑

(一)理想状态下的财务报告

理性环境分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状态,在确定状态下,财务会计的特征是:账面价值(Book Value)=现值(Present Value)=公允价值(Fair Value),并通过套利行为实现该恒等关系。在此条件下,利润表是没有信息含量的。投资决策完全依赖于资产负债表。在不确定状态下,财务会计的特征是:期望现值(Expected Value)=使用价值(Value-in-use)=公允价值(Fair Value),当非正常盈余不可持续的时候,利润表依然没有信息含量。综上分析,在确定和不确定的理想状态下,会计特征是完全相关和完全可靠。但由于状态概率是主观的(应该是客观概率)和市场不完全等原因,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所以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需要权衡,如图2所示。

(二)理性投资决策的信息有用性——投资者视角

这是《财务会计理论》的上半部分,首先从贝叶斯理论说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及会计信息体系,好的信息质量符合对角线概率值大的原则。然后从投资组合理论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推导出会计报表揭示公司风险信息的作用,最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接受了理性决策理论,比如FASB的SFAC申明了投资者导向以及财务报表提供有助于投资者评价公司现金流的时间、金额及不确定性。本部分内容从经济与金融理论、会计准则制定目标两方面说明投资者需要会计数据。

(三)有效市场理论(EMH)与会计准则制定

Eugene F. Fama(1965)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William H B受EMH的影响,1973年发表了What Should be the FASB's Objectives,提出了不影响现金流量的会计政策的变化是不重要的,因为资本市场是有效的,理性投资者可以计算出由于会计政策的变更而导致的利润变化,财务会计人员只要做到充分披露就可以了,这为美国FASB制定会计准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如图3所示。有效市场依据三个不同的信息集划分为弱势有效市场(基于历史信息)、半强势有效市场(基于公开信息)和强势有效市场(基于内部消息),而资本市场没有达到强势有效,财务报告有助于将内幕交易和内部信息公开化,使股票价格接近公司基础价值,从而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增加社会福利。

(四)决策有用论的信息观

20世纪60年代资本市场对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尤其是金融学家怀疑有成本的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决策有用论将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如果会计信息不具备信息含量,那么就不是有用的。虽然有效市场理论和古典经济学的逻辑推理认为会计信息具有信息含量,但类似结论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直到Ball and Brown(1968)通过事件研究法验证了净利润数字具有重要的信息含量,同时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但是Ball and Brown(1968)的论文也有明显的缺点,它只告诉我们会计数据对股票价格作用的两个方向,即好消息的公司股价上升和坏消息的公司股价下降,但是没有建立会计数据与股票价格的明确的数量关系。

后来的盈余反应系数(ERC)研究正是出于弥补上述缺陷的目的而进行的,最终识别和解释了市场对盈利信息的不同反映,确定了影响ERC的主要因素包括β系数、资本结构、盈余质量和成长性等。

但是,从决策有用论的信息观角度出发,把追求ERC的大小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依据也有片面性。会计产品属于公共品,生产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成本,对投资者而言是很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对社会而言不一定最好。具体研究的脉络如图4所示。

(五)决策有用论的计量观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影响市场有效性的因素也在增多,加之稳健性的要求,决策有用论的计量观也开始被广泛接受。第一,计量观认为市场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一样有效,净收益只能解释非正常收益很小的一部分(2%~5%),因此,股价与会计数据的相关关系也受到了质疑。也有人提出盈余的信息含量正在降低。第二,Ohlson的净剩余理论通过说明公司价值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关系,为确定公司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并且通过强调会计信息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计量观的发展。

与信息观强调历史成本相比,计量观更倾向于现值。计量观使用行为金融理论解释市场的非有效性,从心理因素和行为模式角度解释一些经济现象,放松了对市场有效性的假设。当然,计量观也存在一定的可靠性问题,现值会计不可能扩展到财务报表的所有项目,因此,需要把握一个程度问题,即在财务报告中,现值将在多大程度上取代历史成本。

(六)经济后果与实证会计理论(PAT)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不影响现金流量的会计政策的变更是不重要的,但是这与实际的观察不一致[3]。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雇员股票期权计划(Employee Stock Options,ESO),ESO费用化不影响现金流量,但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还有Lev(1979)实证检验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完全成本法(FC)和成功成本法(SE)的政策选择,利用大样本说明了不影响现金流量的会计政策具有经济后果,即影响企业行为和公司价值,但是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不能解释该经济后果[4]。

20世纪80年代左右产生了PAT理论,主要用来解释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弥补了EMH假说的局限性。该理论主要有三大假设:奖金计划假说、债务契约假说和政治成本假说[5]。PAT理论的基础是契约理论,企业是契约的联合体,企业的目的是降低契约成本。会计政策的选择是机会主义行为还是有效契约观没有定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代理理论、管理层薪酬与盈余管理

《财务会计理论》认为管理层薪酬是企业里最重要的合约,并重点讨论该契约中会计信息的特征。书中首先指出次优的激励措施是把企业产出的一个比例给管理层,而衡量企业产出的重要基数就是净利润。但是,管理层薪酬的确定除了依赖于净利润指标外,还需要考虑股价指标。与股价指标相比,净利润指标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低的敏感性,公司股东可以通过要求充分披露会计信息来提高净利润的敏感性,并要求管理者减少利润确认的滞后情况。

除此之外,过高的风险降低了管理层的风险承受度,过低的风险则带来了管理层的惰性。因此,基于财务报告数据的业绩度量指标可以作为确定管理层薪酬的输入变量,同时也能够提高经理人市场的效率。

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薪酬的重要衍生问题。会计研究和实务主要关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经济后果。股东采用净利润评价管理者的绩效是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它促使管理者出于追求自身红利的需要而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有好坏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者出于自身目的,进行投机性的盈余管理降低了会计的可靠性和敏感性;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盈余管理对未预期的状况做出灵活的反应,并且,盈余管理也是向投资者传递内部消息的一种机制。

上述内容的关系如图5所示。

(八)会计准则的制定——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对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冲突的一种协调。会计信息一方面要为投资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协调股东与管理者的关系。二者不可兼得,也不可偏废,会计准则就是要在二者中间确定一个合适的程度。换言之,就是要确定财务报告提供给各方的信息数量。

会计信息的生产、监管等都是有成本的,会计准则的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最终实现社会总收益最大化。作者讨论了在市场失灵的状态下管制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在有效监管的条件下,主动披露的可能性。还阐述了基于外部性和会计信息一致性的披露要求,试图回答监管的边界在哪里。

三、《财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及科研建议

学习和借鉴成熟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的实际问题进行验证和探讨是我国会计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结合已经凸显其科学性[6]。《财务会计理论》带给国内会计研究领域的师生一种新的学术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引进和研究《财务会计理论》是对我国会计领域的一种促进,就研究生教学而言,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延伸学生的视野,并为学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就学术研究而言,可以丰富研究的方法,指出新的研究内容;就会计实践而言,借鉴西方经验可以加快财务会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企业财务报告水平,也对理解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和会计准则制定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一)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对经典理论进行验证

《财务会计理论》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其最主要的制度背景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存在重大的差异,因此,对书中的结论不能照搬照抄,我国的会计研究和实践必须要紧紧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举例来讲,有效资本市场的假设在我国是否成立就存在较大的疑问,毋庸置疑,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程度要弱于西方国家,那么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会有怎么样的变化;投资者对企业非预期利润的反应程度是否发生变化;再比如,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的薪酬制度明显异于西方国家,那么出于红利要求的盈余管理动机是否成立,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是否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问题都需要验证和讨论。

(二)注重会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会计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的交叉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财务会计理论》就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结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将经济学理论用于解释会计问题。其中,贝叶斯原理、公共物品、行为金融等概念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鉴于中国是转轨大国的实际国情,该书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但它提供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将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用于解释会计问题,将极大地丰富国内的会计研究。近年来,国内的学者越来越多地进行此类实践,将心理学、行为学、宗教等因素都纳入到会计研究的范畴中,不仅丰富了转型经济体的研究话题,也产生了很多独特的成果。此外市场非有效、ERC研究等问题的解释上,学科之间的交叉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执行的关键是职业判断,要加强学生的经济学与金融学知识,以提高准则的理解和运用[7]。●

【主要参考文献】

[1] 威廉·R.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5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21.

[2] WILLIAM H B. What should be the FASB's Obectives?[J].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1973(8):49-56.

[3] ROSS L W,et al. The Demand for and Supply of Accounting Theories:The Market for Excuses[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79,54(2):273-305.

[4] STEPHEN A Z.The Rise of “Economic Consequences”[J].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1978(12):56.

[5] ROSS L W,et al.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M].Prentice-Hall,1986.

[6]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50-156.

[7] 李刚,刘浩,许华新,等.原则导向、隐性知识与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从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角度[J].会计研究,2011(6):16-25.

猜你喜欢
理论框架
二语词汇知识理论框架下的词汇理解与教学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理论框架
慢性肾衰中医PRO量表理论框架模型的构建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机制:国际视野与一般框架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构建
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框架及其测量工具研究综述
从系统功能框架下的语篇分析到其经济性初探
基于国际比较的公共政策审计理论、计划及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