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课程体系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建构与启示

2021-08-09 06:21武成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启示

武成

摘  要: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反思方式和精神气质,业已成为国际文凭课程体系(IB)的核心理念。课程体系设定的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了其所倡导的国际情怀下的十大批判性思维特质;作为批判性思维培养载体而设置开发的四个课程项目围绕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維度,分别以品质培养、健全培养和高效培养的阶段性侧重进行设计。基于我国国情和教育特点,有必要开发和设置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并通过数学和计算逻辑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要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独立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立体化课程架构。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IB课程体系;国际情怀;启示

为了满足多样性教育需求,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为其全球成员学校设立了国际文凭课程体系(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该课程体系分为四个课程项目:小学项目(英文简称IBPYP)、中学项目(英文简称IBMYP)、职业项目(英文简称IBCP)和高中项目(英文简称IBDP)。纵观该课程体系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实施设计,我们发现,在这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的课程体系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贯穿整个体系,成为其核心理念。IB自1968年创立以来,不断汲取多个国家教学改革的精华,以领先的教育思想和独特的课程结构吸引全球近百万学生学习。近年来,我国对IB课程的研究正逐步为我国课程改革所借鉴,因此,对贯穿其中的批判性思维这一核心理念需要进行科学梳理。

一、批判性思维是IB课程体系的重要培养目标

“批判性思维”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决策、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其英文表达是critical thinking(CT)。目前对批判性思维有多种定义,这些定义虽各有侧重,但代表性的定义是恩尼斯的“基于理性的反思性思维对信什么或做什么做出决定”1, 也就是在一定的标准上对思维做出评价,不断改善思维,这样的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它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它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能凸显现代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被视为创新思维的孪生兄弟,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创造力,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培养批判性思维是西方教育的价值追求,毕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2 其教育意义表现在,可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并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知识对事物进行反思,通过自我审查、自我校正达到人格独立。迈克·富兰曾说:“教育必须造就出具有批判思维的人和解决问题的各种人。不论学生背景如何, 要使他们的一生有变化, 并在充满活力且日趋复杂的社会中有助于造就出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公民。”1 IB课程体系强调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推动社会创新。IB课程贯彻的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我国的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1.IB课程是基于国际情怀的批判性思维产物

IB课程开发设置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国际情怀的人,因此,“国际情怀”作为教育宗旨贯穿在国际文凭合作学校开设的各个课程阶段始终,而支撑这一宗旨的理念包括:全球公民素养、普适性的人类教育观(即全人教育)、终身教育观、国家观念和民族文化意识、国际愿景和地方境遇、好奇与思索、学习技能的掌握、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等。在这些理念的助力下,IB课程力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国际意识、有强烈责任感的全球公民,这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共同之处。批判性思维是国际情怀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其也成为该课程体系的重要目标和课程开发及设置的重要考量因素。

国际课程的“国际”性决定了IB课程不局限在某一国家的教育模式上,而是广泛汲取世界各国教育理念之精华,是在各国特色基础上寻求国际性的一种教育观。它在各国迥异的教育中寻求一种国际性的教育价值理念,将富含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法国模式、机会最大化的美国模式及以深度内容著称的英国模式等整合于一体,围绕自身的办学理念,优化世界各国的课程优势,是对自身的创新与突破,是基于国际情怀的批判性思维的产物。因为每个国家的文化风格、教育传统不同,需要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挖掘与吸收,求同存异。该课程体系注重培养青年人对知识的追求、对世界的探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对世界的爱心,并具有全球参与意识及奉献精神,从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

国际情怀需要开放的心态,而开放的心态是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高水平思维的内在要求。IB课程体系要培养的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开放为特征的判断、推理、分析、评价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其精神核心是求真、公正、反思和开放,直接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IB的教育思想是,通过综合且过渡平稳的学科构建以及富有挑战性的评估,鼓励大胆质疑,教会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创新与发展的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行为结合起来,培养刻苦学习的品质、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而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主要内容。

2.IB素质的实现即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IB课程承载着国际文凭组织(IBO)的教育使命和责任,通过教育来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美好和持久的和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际文凭理事会通过新五年战略规划:强化国际教育领跑者地位;提升对IB合作学校服务的质量和支持水平;促进社会对IB课程的认可,培育多元、全纳的IB社区;建立一个负责、高效的、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教育机构。2 IB课程体系秉持十大特质的培养目标,即IBO所谓的“IB学生特质”,以凸显该课程体系的优势。3 这十大IB学生特质是:

(1)探究者:IB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勇于掌握开展探索和研究的必要技能,显示出独立自主性和学习能力;能在探究过程中自我审视、自我监控和反思,并自我修正。这些素养是批判性思维的内核,是提升探究质量的必要条件和保证。4

(2)知识渊博:IB课程要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各种与当地或全球有关的重要概念、思想观点和问题;通过批判性思考掌握精深的生成性知识;在广泛且均衡的各学科综合理解基础上夯实创新基础。

(3)思考者:IB课程要培养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以批判性的方式運用思考技能,识别和处理复杂的问题;反省自己的思维框架,基于充分证据和严密推理做出合乎伦理的决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创设相应的批判性问题情境,缩小问题现状和主体追求之间的差距。

(4)深入沟通:IB课程要培养学生能够运用一种以上的语言和多种交流方式,自信且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欣赏不同文化,尊重不同意见,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运用流利的英语提问。

(5)原则性:IB课程要培养学生富有强烈的公平和正义感;尊重个人、集体和社会群体的尊严,处事正直、诚实;对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要敢于据理力争,并进行批判性思考;主动开展有价值的行动并敢于承担责任。

(6)开放包容:IB课程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发扬民族的文化并欣赏个人经验,同时对不同的视角和见解也要能以积极的心态、批判性地加以取舍,促使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得以解决;另一方面要学会对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采取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7)同理心强:IB课程要使学生懂得同情心是一种善良的品德;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能够同情和尊重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对待人和事物能够做出移情性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体验;通过服务、奉献和行动来改善他人的生活和环境。

(8)敢于冒险:IB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勇气并能有预见地面对不熟悉的情境和变化不定的事物;以独立精神去探索新角色和面临的问题;重视训练学生的自学、理解和发展能力以及竞争、革新、实践意识;能够勇敢坚守自己的信仰。

(9)发展均衡:IB课程要培养学生能够理解智力、身体和情感均衡发展以及健康与娱乐的重要性;通过跨学科、整体性学习增加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随着身心成长不断发展更高层次的思维技巧,认识事物间的联系以及与当地和全球性问题之间的关系。

(10)积极反思:培养学生对自身多种经历的反思能力;提高全球参与意识及奉献精神,从而致力于社区服务;评估和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局限性,以便促进学习和个人发展;理性地分析各种论争,识别偏见与谬误。

IB课程最大的特点是以“培养国际情怀”为办学宗旨,教书不忘育人,凭借高选择性、高平衡性和高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以解释、分析、评估、推理、说明和自我校准等为核心的思维认知技能,以及探索真理、开放思想、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和好奇心为核心的思维情感特质。1 IB课程非常关注学生探究素养的培养,重视思考的力量和行动的意愿,提倡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不断循环过程,提高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其知识建构与创新。实际上探究和创新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过程,因为成功的探究需要学习者时刻关注生存环境的变化,在纷繁多样的文化中进行批判、反思、吸收、融合,使学生自然地进行有意义的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质疑精神与多元视野。

二、IB课程体系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载体

在信息时代,人们面对大量数据和海量信息,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做出合理判断,选择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我们的教育改革应当倡导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是现实的需要,其价值也为西方“批判性思维运动”所证实。

多数专家认为,批判性思维由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构成。爱德华·格拉泽(Edwader Glaser)将批判性思维包含的因素概括为:善于质疑和智慧推理的知识;运用逻辑询问和推理方法的技能;对问题进行深思的态度。2 在格拉泽看来,批判性思维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部分构成。而IB课程在课程内容以及大纲的选择和组织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到了这些维度,从而促进了学生批判性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1.IBPYP项目中批判性思维的品质培养

IBPYP项目主要是为3—12岁小学生提供的,这个年龄段是学生对事物形成正确概念的关键阶段,通过培养学生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交流的意识和习惯,使其懂得多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和问题,逐渐建构自己理解的意义,做出反思并采取行动,从而形成批判性思维品质,PYP项目因而成为批判性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阶段。其课程架构基于“学生是自身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人及其相互关系在构建强大学习共同体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1 等理念,其创导的学习原动力三大支柱是学习者、教学和学习共同体,并强调学习者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概念、技能和态度,从而改变自己乃至社区和世界的生活。PYP认为,培养个人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促使学习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共同体中有所作为。

PYP项目下的具体课程涉及面很广,既包括所有学业课程,也包括浸入性的课外活动,并围绕知识、概念、技能、态度和行动五大发展要素,开设六类课程,即语言类、社会人文类、个体与社会及体育类、科学类、艺术类和数学类,目的就是为学生今后的跨学科学习打下“(涉及每个学科学习的)知识、概念与技能的基础”2。渗透在小学项目的教学课程、书面课程和评估课程的知识主要解答:学生学习什么(包括相关学科甚至超越学科的各种正确思想和观点、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应获得什么技能(包括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探究能力、思考能力等)、学生应感受到什么,即态度(包括宽容、合作意识、创意、追求知识、自信、移情、赞许、独立、正派等)。

IBO通过反复验证,认为学生不应在孤立的学科领域中学习,他们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知识内容,拓展技能,并开展跨学科的探索;强调学科交叉、主题渗透以及各元素之间的互动,互相提供信息和支持。为了打破传统课程的线性思维模式,指导学校实施跨学科探究计划,IBO还制定了严谨的《指导跨学科探究计划》手册,确保小学项目课程的核心任务在获得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认识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2.IBMYP项目中批判性思维的健全培养

IBMYP项目主要针对11—16岁的中学生而设计,通过鼓励学生将学业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将学业课程体系与生活技能训练相结合,并结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世界的各种困惑,探索和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全的判断力,从而实现健全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其课程设置模型图中的第一个是由以培养目标为圆心,以国际情怀为统领性概念形成最外围的多圈层同心圆。从圆心向外依次为五个相互作用的环节(即方法论、社会服务、卫生与社会教育、自然环境、发明创造)形成的同心圆。该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并把握概念,获取丰富的知识,锻炼技能,形成态度,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第二个是由社会服务与个人毕业设计为中心的同心圆,学生必须完成一个长期项目,以此来体现他们想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完成该项目所需的新知识;第三个同心圆是由八门课程组构成的课程体系,即语言习得、语言与文学、个体与社会、科学、数学、艺术、体育卫生教育、设计。

IBO认为,只有基于真实情境,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并达到最佳效果。在最新的大纲课程设置模型中,MYP用“六大全球背景”取代了五大相互作用的环节,即身份与关系、个人与文化表达、时空定位、科技创新、公平与发展、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将五个环节中的“方法论”单独表述,以利于国际情怀的培养和鼓励全球参与,从而起到健全批判性思维的作用。这一调整确保了中学项目与小学项目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一致,做到了批判性思维从品质培养到健全培养发展的系统性。

3.IBDP项目中批判性思维的高效培养

学制两年的IBDP项目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广泛和均衡,其旨在促使年龄介于16—19岁且具有更高学业追求的学生在智力、社交、情感和身体等方面获得深入发展,为将来能在世界知名大学继续深造打好基础。从 2013年起,新颁布的IB大学预科项目课程结构模型在保持原来的六类课程(语言A1、语言A2、理科实验、自我与社会、艺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和三大核心课程(知识论(TOK)、创新、活动和服务“CAS”、拓展论文“EE”)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课程和学科群划分进行了调整并引入了新课程,原来的正六边形结构变为多层次分布的同心圆结构,使原有课程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具有挑战性,从而使批判性思维进入高效培养的阶段。

首先,为了深化培养学生批判性解决问题的能力,IBO引入IB职业类课程(IBCP),从而与PYP、MYP和DP共同構成新的体系,这为高中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选项,从而激发学生的多元学习动力。IBCP课程要求学生至少在完成两门IBDP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不再从第五学科群中选择两门数学类课程,而可根据所选的职业方向自行选择IBDP课程中的两门课程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学习“方法论”“社区与服务”“反思性课题”“语言发展”等课程,以深化批判态度和意识。

其次,新大纲文件中学科理念出现了新的调整,在科学实验课程组中增加了“科学的本质”这一新课程,通过对科学的定义、其客观性、其社会价值、人与科学的相互作用等基本科学素养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在学习每一章节具体知识的同时,区别科学和技术,反思科学的本质,强化科学态度,从而从被动接受科研成果转变为主动思考科学的发展过程,并以多视角深入思考科学知识的研究方法,从而锻炼高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

再次,新课程框架将计算机科学从原第五学科群调入第四学科群,凸显了计算思维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使得DP学科组合的选择发生了变化,以便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此外,DP新课程大纲允许学生选择偏重实际应用的综合性科目,为学生进入高等教育之后的专业选择提供更多选项。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新大纲还将舞蹈课程加入第六课程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艺术课程组合,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并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表达方法进行探讨和反思,促进批判性思维所需的多元知识和态度的发展。

三、IB课程体系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启示

批判性思维的典型特征是反思、质疑,这也是培养科学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增强学生对文化和社会的领悟能力;使学生能辨别和反思其世界观中各种未定型的基本设想。”2 西方教育学界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课题,展开探索和论争,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否培养,如何培养,何种方式最为有效,有没有最佳培训途径等。

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课程开发与设计包含如何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进行创造性分析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以超越对学科知识简单的认知性掌握3,可见,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需要相关课程建设和开发。而IB课程正是凭借批判性思维养成的核心理念,基于多语言学习和跨文化理解以及全球参与开发的、跨学科见长的国际课程体系,从课程与教学两个方面培养和培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和完善,已经成为基于批判性思维创新教育的范例。

多数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包括知识技能取向和意识取向两个方面。笔者认为,课程是教育理念和目标的载体,并以此为视角,就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特点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程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1.开发和设置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课程

心理学研究认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规律、形成机理和推动策略,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需要并且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因此,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发掘一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程。鉴于传统课程侧重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单纯强调创新思维,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12,因此必须设计和开发一种适应时代、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独立课程。在IB课程体系中,“知识论”课程基于不同的认知方式与知识领域,重点引入七个方面的认知内容,即语言、情感、想象、推理、感知、直觉、信仰。这些方法贯穿课程体系的各个阶段,并在每个单元开始明确说明要学习的内容与本课程的关系,以便鼓励学生质疑与批判。学生不仅要接受知识,还要通过联系与区别不同领域的知识,反思知识的本质,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并在实践与习得中获得经验,培养“实践—反思—实践”的能力。

2.运用逻辑思维训练课程培养批判性思维

逻辑思维训练课程建立的理论基础是哲学。在IBDP项目课程中,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学科组由四门数学课程和两门计算机课程组成。作为必修学科组,它因应学生不同兴趣、需要和能力,为他们提供可供选择的普通数学研究、普通数学、高级数学和高等数学,以满足不同的升学要求和未来职业的需要,旨在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概念和原理,发展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国际情境下数学及其多元文化和观点;使学生增强使用数学的意识,领略这门课程的美丽、强大和实用价值,从而提高在各种数学情境下发展技术的能力。

3.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融入学科课程

这种模式建立在专家学者及实践者对独立课程模式的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Mcpeck(麦克白)从学理上指出,思维不是一种普遍化的技能,不存在可以应用于一切领域的一般性技能,批判性思维是学科性的,其教学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具体学科学习它们的内容和方法。3 也有论者认为丰富的领域知识是批判性思维的前提。“仅仅学习一门思维课程是不够的,学生必须在具体的学科课程中培养思维,学习历史的、数学的或科学的思维,为此必须识别那些适合具体学科实践的推理技能和探究技能,并教给学生这些技能。”4

为了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IB课程开设不同学科群,其中既有单一学科,也有综合学科,但这些学科都自觉地将探究和批判性理念渗透其中。如所有阶段都开设的语言习得学科组提供了多达80种外语,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习得第二语言,促进跨文化交流,从不同的视角理解与欣赏其他文化,摒弃文化歧视,鼓励个性化欣賞文学和掌握文学批评的技巧,通过文学作品和文化学习拓宽学术视野,掌握探究文学和语言研究的方法。

无论是单独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和逻辑课程,还是将相关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学科课程建设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离不开教学活动本身。因为“在课堂内外教学生批判性思维,可以提高他们观察、推理、提问、决策、提出新见解、分析各种观点的能力”。5 鉴于批判性思维是反思和探究活动中最基本且最具创新性的思维形式,课程设计都应自觉地将探究和质疑等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

IBO认为:“在意义性的前提下将学生的知识与理解提高到新的水平时,探究才最为成功。最能产生真知灼见的探究是那些源于现有知识的探究,它们最能加深学生的理解。”6 因此,IB教学都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组织学生将展开自主探究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进行合理化判断或评估的兴趣,促使其开展积极主动的探究;为学生创造自己发现和思考的机会,并活用知识和技能,借助广泛而均衡的正式课程和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问题,设计自己的探究和评估过程及方法,对研究、实验、观察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解答;在已有知识与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新信息、新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新的理解。1

四、结语

IB课程的设置综合“独立课程”和“综合课程”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两种理念,既开设专门化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又在综合的课程中具体推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上述IB的三个项目设计出综合性的、系统的、学业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的、全面均衡的课程,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学校为个性化的学生提供现实、有效的教育,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IB课程在强调学生的智能和学习能力发展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和全球公民意识,特别凸显了贯穿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习惯养成,使学生成为有决断力和同理心的思想者、探究者,成为在国际国内事务中有见识的积极参与者。

我们在课程改革和具体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营造创新型课堂文化,引出不同观点;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重构熟悉的知识、信息和能力,挖掘未知的信息;营造有利于批判性讨论的环境,鼓励和激发学生尝试创造性思维并深入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技能、情感特质的完善和提高。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启示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