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2021-08-09 03:58张燕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课前导入技巧小学数学

张燕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课前导入环节也不例外,可以说教师导入的成功与否对一堂课中学生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原则、意义以及导入的技巧和方法三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简要探究,以期为各个小学数学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导入;方法;技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酒泉市教育科研课题《小学数学课堂课前5分钟“激趣启智”方法研究》(立项编号:JQ[2020]CHB117)研究成果.

前 言

良好的课前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向心理场,从而让学生的脑力产生令人振奋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成功或失败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而积极影响则可以凭借课前导入环节作为媒介物来产生.纵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教师对课前激趣启智的关注度稍有欠缺,针对此现象,各个教师应不断补充此方面的理论知识,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下积极实践.

一、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前导入的内容,首先应该具备针对性,它应该以服务教师在本节课的教授目的和内容为前提条件.教师如果不能站在较高点,从整节课的层面来把握授课的大方向和内容,那么导入的内容将无法保证质量,极有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明确在本节课的数学知识中,哪些属于重点知识,哪些属于难点知识,才便于着手合理地安排导入的内容和问题.另外,教师在课前导入的内容应该充满趣味性,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他们在课堂上会时不时地走神,游离于课堂和自我遐想之间,因此课前导入的内容满足了学生追求新鲜感的心理需求,他们也就更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深度的学习状态中.

二、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意义

课前导入按照导入的内容,可以粗略地分为激趣启智类、浓缩提炼类以及二者兼而有之类.在这里就激趣启智类的课前导入对整堂课的意义进行论述.课前导入环节对于整节课的意义就如同一把钥匙,合理地使用,就能够打开一节课的大门.在学生还没有正式步入其中时,便能在他们心中营造出正向心理趋势,而且还能让他们初步了解到进入其中后会遇到的内容,以及为什么会遇到这些内容的原因.进一步阐释,教师对课前导入环节合理、有效地使用,能达到激趣启智的效果.虽然一节课的课前导入,并不会教给学生很多的知识内容,但是学生若是整个学期的小学数学课程都有优质导入内容的熏陶,就能够在他们潜意识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也是符合量变到质变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此,有志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小学数学教师,是不会在意识和行动层面忽视课前导入教学环节的.

三、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技巧和方法

(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较为不成熟,他们的有意注意力还没有形成,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使用的是无意注意力.又考虑到数学是一门以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研究空间、数量、变化和结构形式的科学,基于此,教师的课前导入方法可以采用单刀直入式,简明扼要地使用陈述句或者设问句,来引领学生意识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思考的方向.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导入的技巧主要是为了增添趣味性,没有什么比直截了当的趣味性更能够抓住他们的无意注意力[1].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在设置课前导入问题和内容时,首先要明确“认识钟表”一课在智力层面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能够初步认知钟表的外形特征并正确地读取整时.因此教师的导入内容可以是和钟表有关的趣味谜语:“圆形运动场,选手三个人,最短的永远跑最慢,最细的永远跑最快,不细不短的一直夹中间.”先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在不知晓答案的情况下,自然会寻求答案.接着,教师可以选择直接揭示谜底,也可以按兵不动,“同学们想知道答案的话,好好听完这节课就能知道啦.”当然教师也可以直接拿出几个提前准备的式样精美的钟表,直接让学生观察:“同学们,下面大家轮流观看一下这几个物件,然后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由此,教师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无意注意力,让他们快速对钟表有一個实际的认知行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解构钟表,先给学生展示出一个绕圆心持续旋转的指针,逐次增加另外两个绕圆心旋转的指针,然后给出具体的刻度、再添加一个外框,由此便能让学生直接从感性层面对钟表建立认知.学生在对钟表的运作原理具备初步认识后,便为后续理解钟表读取规则奠定了基础.可见,教师不管是使用语言还是道具,始终秉持趣味性和直接性的原则,便能达到激趣启智的导入目的.

(二)以问促教,调动情绪

好奇心一直是教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形成理性思维认知,因此他们对周遭的事物仍抱持强烈的好奇感.根据学生特点,教师的课前导入应注重问题的设计,这不同于直接导入法中直奔主题的设问,它更强调避开主题的迂回性,借由表面和本课所教授的内容无关的问题来营造出未知的悬念感,以此激活学生正向心理场,顺利达成主动思考和探究的导入目的[2].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与反比例”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大家种过树吗?”很明显此问题和正比例和反比例没有任何关系.学生出于逆反心理,自然会产生回答的兴趣,他们对教师接下来的话语充满期待,接着,教师可以说:“实际上校园里的树都是我们老师种的,当时要种的树木数量为x,要种的行数为3行,那么每行要种多少棵树呢?”此问题并不困难,学生很快会给出答案.接着,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那要是种的行数为2行,又或者是4行,那每行的棵数又是多少呢?”在学生给出答案的同时,教师将数量关系板书在黑板上.有了几组数据后,教师可以脱离情景进行提问:“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从这几组数据中发现什么规律?”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便可以顺势推进自己的授课节奏,借由刚才的数据情境,提出另一种数学比例模型:“同学们,还是这堆树,现在我们知道它们的成活率为x,如果我们种了30棵树,那么理想情况下,能成活多少棵,要是种了70颗呢?”学生通过简单的乘法计算,便得出了答案,教师依旧板书.此时教师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推进课程内容,将正比例的定义传授给学生.由此,学生再遇到新知识后,他们便会主动寻找具体的数学情境,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猜你喜欢
课前导入技巧小学数学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前导入的有效性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