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平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目标对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主体,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再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方法,而要学生自主踊跃参与。这时,就需要教学实现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教学实效性。而良好的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探究能力,能够降低教学难度。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预习;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1-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36
大量的研究分析表明,有效的预习在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初中数学在课前预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需要提出有针对性、有效的优化策略,来保障预习方法的高效与实效。
一、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价值分析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知识,对于12-16岁的青少年来讲,还相对晦涩抽象,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与认知。除了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外,还要借助课前预习,帮助学生事先掌握知识,找到自身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悉心学习,清除障碍。通过课前预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新课的重难点,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加迫切地想要解决问题;还能够在阅读、思考、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收获成功的喜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在了解自身的基础上,听取教师的精讲,就可以快速获得知识,提高自身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表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表现为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学习,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可见,通过选择有效的预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及指导的预习方法下,学生能够自觉参与预习,悉心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第二,在预习中,除了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字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掌握更多的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践,在实践中总结。降低了学习难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第三,预习的过程,还是知识的巩固过程,是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预习,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思考,互动交流,踊跃提问,缩短课堂教学时间。能够跟着自己的思路与方法,展开学习与探究,提高实践能力。
二、初中数学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观念薄弱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课前预习、课上教学、课后复习等环节。只有几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辅助,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然而,很多初中阶段的教师都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前预习环节。既没有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又没有引导学生展开深入预习。因此很多学生在预习中都是敷衍,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教师对预习环节不够重视,学生自然也不愿主动参与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
(二)缺乏详细计划
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存在局限性。如果只重视下达预习任务,而没有为学生制订详细的预习计划,就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更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很多教师都是下达一个预习新课的任务,没有要求学生使用哪种预习方法,在预习中需要做些什么。时间久了,很多学生都不愿主动参与预习过程,缺乏预习动力。
(三)忽视预习检查
检查的过程,既是考验学生预习成效的过程,也是一个鞭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是拟定一个大概的预习框架与内容,并没有在课前进行检查。当缺乏强制性的约束与规范时,学生就会松懈,更不愿主动参与,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这种背景下,急需探究出有效的预习方法与路径,以加快数学教学事业的改革,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潮流。
三、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
(一)鼓励自主预习
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提前掌握课本知识,为新旧知识搭建联系的桥梁,增强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对自身有一个全面认知,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有效预习策略的选择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及课堂的效率,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如果预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强制规定与要求下进行,不仅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效,还会使学生的兴趣降低。因此,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首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相关案例与故事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然后自觉主动地参与预习。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等侧面引导学生。预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付出、不断坚持的过程。只有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将其变为自身的技能和兴趣,不再困惑。其次,注重方法指导。当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参与预习后,还要指导学生采用灵活、高效的预习方法,才能收获更多知识与技能。在预习中,要将仔细阅读、反复思考、及时补充和实践训练结合在一起,遵循相应的规律,一步步进行预习,才能获取课本上的知识。在仔细阅读中,主要是针对一些概念、定理逐字逐句阅读,并圈画出自身的问题,以加深自身的理解。在反复思考中,要根据概念、定理的原理,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背诵记忆,强化自身的解题能力。在及时补充中,需要学生积极通过询问他人、小组合作、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弄清楚预习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实践训练中,需要根据教师布置的习题,根据课后习题展开大量练习。找到自身不足,挖掘自身优势,再适当调整预习计划与方式,提高预习能力。再次,注重反思总结。预习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学习,因此不能敷衍了事。在预习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和总结。要敢于开发自身思维,敢于动手实践操作,敢于向真理挑战,拥有不服输的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将自身的体验、感悟记录下来,在课前与同学或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公式、定理的由来及应用,展开多元化探究实践,提高自身技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制订一个详细的预习计划。如:通过理论知识的阅读理解,了解相关的知识、理论、概念等。还要通过相关知识的查阅,了解理论概念的由来、区别等。根据概念知识,通过反复思考展开归类整理,了解知识的性质。通过实践训练,了解生活中蕴含的相关知识和理论,都有着什么作用与特点,在演示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