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枝
【摘 要】文言文对小学生的学习来说,用词断句艰涩难懂,教学时通过多元朗读指导,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对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感、韵律、语言特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朗读;兴趣
小学五六年级选编的《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这两篇文章虽然故事浅显易懂,但毕竟是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教学中许多老师为应试,苦口婆心地教学生理解意思,容易对文言文逐字逐句地进行解释,使教学陷入无限的解析当中,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对文言文无感,失去阅读的兴趣,这与选文的目的大相径庭。教学中我通过配音范读;探究领悟,内化诵读;创设情境,对话作者;想象画面,补充空白;音乐渲染,营造氛围等方式,正面评价,鼓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在多元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停顿、品悟文言文的韵律、回味文言文的简练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配音范读,激发兴趣
早在古代,我国就非常注重朗读教学。私塾教学中先生都以身示范带领学子在一遍又一遍诵读中学习。传统名言中,更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试想,一段话学生读不通顺,读不明白,又怎么能引起学习的兴趣呢?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是陌生的,对“甚聪惠”“诣其父”这样文言字词是难以读顺的,更别说对文言句子中的停顿更是空白的。学生试读时磕磕绊绊,不知道文章在说什么。这时教师播放无声的动画片以配音的方式配合动作范读全文,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即听到了老师的配音,又从老师的表情、动作、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感受到了文言文别样的停顿和韵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想模仿老师的样子来读这段话的心也蠢蠢欲动。我们不难发现,一名优秀教师她带过两三年后的学生,书写的字大都有该教师的形在。这是因为亲其师,所以信其道。同样教师范读是学生最直接的观察,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中,学生诵读的手势、动作、语音语貌,诵读的方式、方法都将打上教师的烙印。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名教师不管他原有的素质怎样,课前都要做好朗诵的准备,要读准字音,要有品悟文章感情的敏锐,才能把积极向上的文言文读出欢快的情感,把悲痛万分的文章读出低沉哀伤之调,把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读出舒缓轻柔之境,把幽默风趣之言读出诙谐的趣味。只有教师的深情泛读,才能引领学生、打动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思想、行动上的一致,才能自觉地阅读文言文。
二、探究领悟,内化吟诵
教学《杨氏之子》时,我出示带节奏的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这时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孔君平与杨氏子家的关系怎样?让学生想象一下孔君平說这话时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他心里怎么想的,你能边读边表现出来吗?我让学生同桌合作探究,先自由读,再同桌讨论练习读,然后与其他组同学比赛读。动力源于竞争,成功滋养兴趣。经过课前的引导,学生已经会把古诗的学习方法迁移到文言文来,懂得借助注释、查工具书,看插图等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通过“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学生弄懂了孔君平与杨氏子家的关系很好,孔君平不是嘲笑孩子,而是出于喜爱孩子而同孩子开玩笑的。所以在表演时,学生有模有样地把孔君平做客时与杨氏子开玩笑的情景模仿得很逼真。在这期间学生对所探索的内容理解了,读的时候节奏停顿自然就准确了,并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在与人交流中学会了合作与讨论,在汇报比赛读中体验着成功的满足。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①在教学《伯牙绝弦》一文中,学生通过讨论学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伯牙弹什么曲子,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真是知音啊,这是伯牙情绪的高涨欣喜处。再通过资料补充得知伯牙所处的地位优越,周边的人对伯牙的琴声只会附和而没有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此时学生似乎看到伯牙的情绪也低落下来。及至子期死,伯牙伤心不已,陷入沉沉的悲痛之中。学文至此,学生已经对文章进行“内化”,已把握文章的内在情绪,再让学生用声音将这种情感“外化”出来,此时朗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的情感即品悟自然就水道渠成了。
三、创设情境,对话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阐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任何一个情感的建立,都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因此朗读时创造入情入境的情境能引起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能唤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习活动成为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例:《杨氏之子》学生理解了课文之后,我让学生角色扮演读。起先是分男女生扮演孔君平和杨氏子对读,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学着古人的样子作揖,恭请,上茶上果点,一颦一足尽显文质彬彬,读得很有趣。然后是学完全文后的情境对话,升华聪惠。
师:“若来者非孔君平,而是李君平,猜猜他会怎样回答呢?老师扮演来访者,你们扮演杨氏子。”
师:“此是君家果?”
生1作答:“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师:“若来者是梅君平?此是君家果。”
生2:“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生3:“未闻梅子是夫子家果。”
师:“若来者是黄君平?此是君家果。”
生4:“未闻黄桃是夫子家果。”
生5:“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
生6:“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学得很快乐,没想到自己也可以像作者一样写出这样的优美句子,又从中体会到了文中杨氏子的机智诙谐又不失委婉敬重。像这样教师根据语段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朗读,用恰当的氛围唤起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参与,就能让学生动情动容地参与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