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安
每每听到许老师的课都会让人震撼,因为许老师在挖掘教材内涵、揭示知识本质、提供挑战素材、拓展思维训练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他的课堂灵动而厚实,快乐而活跃,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下课时间。许老师的课堂教学值得推广的地方很多,下面略选四个方面进行重点借鉴:
1.以生为本,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许老师尤其注重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方面,许老师通过学生圈一圈、画一画、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谁是谁的几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堂上,许老师始终扮演着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积极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
在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创造良好课堂氛围方面,当孩子们正确回答问题后,许老师总会让学生酣畅淋漓地大声“耶”,并配上胜利的手势;也会让孩子们离开座位,舒展地跳三下;还会在攻克某个难点时,带领孩子们尽情地挥拳呐喊等。这些看似童心未泯的做法,让老师和孩子们始终精力充沛、信心满满,打破了一味追求安静有序的“残忍式”课堂教学。这些丰富多彩的激励方式,既保证了学生较高的课堂参与度,更是对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关心、关怀,充分体现了许老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人性教育。
2.高屋建瓴,深挖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理论
理论是一盏明灯,它能指引孩子成長的方向。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又为理论提供方法,顺着理论的思路去解决问题能提高效率。倍比数量关系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重要概念。许老师在执教“倍的认识”一课时,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深入钻研,充分运用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理论进行起始课的教学,将抽象的倍比数量关系具体化,引导学生在建立“标准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感知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以“标准量”为主线,训练学生用“谁是‘标准量的几倍”这样的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达。整堂课循循善诱,润物无声,使学生在易观察、易表达、易理解的基础上抽象“倍数”概念,建立“倍数”模型,达到“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明白”的效果。这种深挖教材内涵、揭示知识本质的钻研精神,从“一览众山小”的教育视野出发,避免我们在教学时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
3.以小见大,就地取材,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许老师以自己的身高、同学的身高和话筒高度等为素材,巧妙地就地取材、营造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用“姚明高吗?”“许老师高吗?”“这位同学矮吗?”“这位同学比话筒矮吗?”等一系列现实生活情境提问,进一步促使学生很快明白因为两个量对比的需要,所以必须确立一个参照“标准”。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是一种贴近生活的就地取材,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达成,不仅具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4.在对比学习中精准施教、求同存异、突破教学重难点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世间万物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利用对比方法进行概念教学,能够轻松找出容易混淆概念之间的异同点,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加强记忆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许老师这节课始终应用“找准标准量—与标准量相比—有这样的几个标准量”这三个步骤来强化训练。通过用不同量与同一标准量的倍数关系对比,以及用同一量与不同标准量的倍数关系对比,让学生对“倍的认识”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本质看建模、透过建模看技巧、透过技巧看门道的教学效果。这种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生成新知,通过直观演示,比中出新、比中入深、比中求活、比中求异的教学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