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归处 思想的延续

2021-08-09 06:52汤春红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顾炎武理学儒学

汤春红

2020年湖南省高考文科第4名——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系的消息在网络上激起了热议。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选择,认为考古专业没有前途。钟芳蓉说自己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她在一封信中写道:“樊先生选择了敦煌,选择了坚守,成为了‘敦煌的女儿,也找到了心灵的安顿,我希望能追随您的脚步,去选择北大考古,选择为考古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1] 反思我们的历史教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应放眼学生的未来,助力学生寻找心灵的归处。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三第4课中国三大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例,探究他们的反思、思想亮点,追寻他们的心路历程,感悟他们的家国情怀和人生使命感!

一、以史料链接解读——回归理学的践履精神

思想史教学中,不仅要分析时代背景等外界因素对思想的影响,而且还要探究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通过史料链接解读,寻找三大家的思想与宋明理学的渊源,他们都认为阳明心学的流弊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他们力图扭转王学末流的空虚学风,回归宋明理学的践履精神。

首先,解读材料一、二,我们可以看到宋明理学强调躬行践履。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离不开探究、实践,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也强调“事上炼”。但是以王畿、王艮为代表的王学末流拒绝笃实践履的功夫,使理学逐渐流于清谈,到了明朝后期“狂禅”李贽(是王艮再传弟子)空谈心性,治学常出入佛老。李贽的异端思想虽有助于促进思想解放,但使宋明理学出现流于佛禅的趋势,失去了理学原本的务实、践履精神[2]。这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格格不入,东林党人首领顾宪成反对李贽的异端思想,顾炎武也贬斥李贽是“小人”。

材料一: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

——《朱子晚年全论》卷六《答曹元可》[3]

材料二: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传习录下》[4]

其次,解读材料三、四、五,我们可以看到三大家批判心学流弊、扭转空虚学风,回归宋明理学的践履精神。黄宗羲高度赞赏“致良知”学说,批评王学末流违背了王阳明先生“事上磨炼”的宗旨,重新强调了“致良知”的实践宗旨,守住了心学的阵脚。顾炎武推崇程朱理学,他的“博学于文”“经世致用”思想回归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思想,顾炎武是程朱理学的践行者、继承者。王夫之的哲学思想继承发展了宋代理学大师张载的气本论(世界的本原是气),融入了善恶说,强调人的责任意识、德行修养,主张以理制欲、以理统欲,基本保留了宋明理学以理为核心的价值体系[5]。

材料三:先生致知于事物,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乃后之学者,测度想像,求见本体,只在知识上立家当,以为良知,则先生何不仍穷理格物之训,先知后行,而必欲自为一说耶。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6]

材料四: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数度,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顾炎武《日知录》[7]

材料五:(王夫之)哲学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宋代另一位理学大师横渠先生张载的气本论……又在张载的生死观中融入了自己的善恶说,指出人的善恶之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气的体现,恶人行恶归于恶气,不能全归于本体;善人行善归于善气,只有坚持道德践履的君子才能全归于本体。

——贺健白《“凸显思想史的自主性”在必修三教学中的尝试》[8]

二、以历史叙事解释——追寻传承文明的使命

历史叙事是历史解释的一种重要方式,借助叙事,带领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叙述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感悟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家国情怀和人生使命感。以顾炎武为例,笔者参考了纪录片《大儒顾炎武》,展开历史叙事。

【叙事1】1644年,清王朝开始统治中国。第二年,顺治帝颁布了“留头不留发”的剃发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广大汉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剃发令引发江南大规模起义。顾炎武的养母(顾炎武被堂叔家抱养)絕食殉国。顾炎武该如何面对这天崩地塌的大变局呢?明朝亡了,要不要为它殉葬?君为臣纲、忠君报国!一个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入主华夏大地,士人们对自己传承了数千年的文明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1657年45岁的顾炎武变卖家产,独自开始了漫长的游学考察生活,也始终思考着这个问题,这也是当时胸怀天下的读书人共同关注的问题。终于有一天,顾炎武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出示PPT):

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谓之亡天下。

——《日知录》[9]

(教师解读)从来只属于帝王将相的天下,在这里获得新的解读,天下就是我们传承的文明,属于天下人。传统的忠君报国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是顾炎武在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恢复明朝已然无望,但顾炎武看到了更重大的人生使命,怀着传承中华文明的思索和责任,他接着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出示PPT):

材料二: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10]

(教师解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普通人与天下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一介匹夫也可以在历史中寻找和创造自己的价值,顾炎武因此名列中国的三大早期启蒙思想家。

【叙事2】顾炎武非常独立,即使陷入困境,也拒绝接受亲朋好友的钱财,他一辈子不收门徒、不讲学,拒绝以学术谋利。他本人擅长理财。他常常自己骑着一匹马,在马背上抓紧时间读书,他的身后则跟着另一匹马,马背上驮着书箱。顾炎武不断进行实地考察,与各地读书人交流,探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学(出示PPT):

材料三: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亭林文集》卷之四[11]

(教師解读)实学就是经世济民之学,农田水利矿产交通,所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的学问。它是明清之际主要的学术思潮,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从历史叙事中,学生可以追寻顾炎武的心路历程、思想变化,顾炎武努力地寻找自己心灵的归处:从亡国之恨到心系天下,以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为使命。顾炎武留下了1200多万字、近60部著作。他以亲身考察留下古代最为可靠详实的地理学著作 《天下郡国利病书》,他以亲身考察留下了古代最为可靠详实的社会经济学百科全书《日知录》,也留下了自己对儒家经典的考证和反思。以“大历史观”来看,200年后的道光年间,更多人意识到中国正如顾炎武当年所面对的巨变一样,士人们重新审视顾炎武经世致用、学术报国的思想,这影响了魏源、龚自珍、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激励无数中国人加入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直至今日,当国家有难,这一信念仍激励着人们团结一心、共度难关!

三、以“了解之同情”——看待“启蒙而未新建”

联系古代儒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三大家的思想武器是先秦儒学中的民本思想,他们的思想“没有上升到人权,更没有上升到公民权利的论述;反对君主专制也没有提出推翻君主政体,设计一个新的政治制度。”[12] 他们的进步思想也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也没有推动社会变革。这是历史的缺憾,但我们对历史人物应以“了解之同情”的眼光看待。

回顾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的两大核心内容“仁”和“礼”,在孔子时代强调二者要恰当结合。但事实上,从汉代新儒学到宋明理学,正统思想、主流思想、官方哲学中不断放大的是“礼”,是“三纲五常”。“思想意识与政治制度相吻合,中国社会越来越趋向保守和故步自封。”[13]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14]。因此,在明清之际,君主专制、文化专制不断强化的时代背景下,三大家反思三纲中的核心——君为臣纲,批判君主专制;他们试图纠正王学末流的空虚学风,回归宋明理学的践履精神;他们突破传统的忠君爱国框架,以传承文明、学术报国为人生使命。三大家既找到了心灵的归处,也延续了传统思想的菁华!他们发出了那个时代的进步之音!反思我们的历史教育,教师不仅要关注成绩,还应放眼学生的未来,助力学生找到心灵的归处!

【注释】

[1]http://edu.sina.com.cn/gaokao/2020-08-04/doc-iivhvpwx9091779.shtml。

[2][5]参见贺健白:《“凸显思想史的自主性”在必修三教学中的尝试——以人教版“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为例》,《历史教学》2013年第13期,第31、12页。

[3]李紱:《朱子晚年全论》卷六《答曹元可》,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27页。

[4]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之三《传习录下》,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14页。

[6]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8页。

[7][9][10]徐世昌等编纂:《清儒学案》卷六《日知录》,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85、294页。

[8]贺健白:《“凸显思想史的自主性”在必修三教学中的尝试——以人教版“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为例》,《历史教学》2013年第13期,第32页。

[11]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8页。

[12][13][14]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第293、286、292页。

猜你喜欢
顾炎武理学儒学
顾炎武谢鼠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顾炎武谢鼠
礼学与理学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顾炎武“拜师”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论《评史心见》史论的倾向与得失
顾炎武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