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武汉市村庄规划方法探析

2021-08-09 02:07朱小玉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村庄规划武汉市乡村振兴战略

朱小玉

【摘要】基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庄规划迎来新的历史使命与创新要求。本文对城乡统筹以来武汉市近十余年村庄规划编制背景、特点、问题;从规划理念、规划思维、规划路径、规划主体方面探析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下的武汉村庄规划创新方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村庄规划;规划历程;武汉市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19.025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乡村振兴发展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于对城乡统筹发展以来武汉市近十余年村庄规划演进历程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各阶段村庄规划的编制背景、特点与问题,明晰乡村振兴发展阶段村庄规划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创新要求。

1、武汉市村庄规划的演进历程

1.1“重空间补短板”家园建设阶段

2005-2010年,武汉市推行了“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2],探索了武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该时期立足于农村地区长期缺乏规划引导、生产生活条件落后、村湾集并农地腾退困难[3]等实际问题,以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编制强指向性的农村居民点村庄建设规划,加快补齐农村基建短板。对外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产业发展考虑不足,存在“重点轻面、重建设轻发展”的问题。

1.2“建体系优风貌”村域谋划阶段

2011-2016年,武汉市进一步探索了体系传导、产村一体的美丽乡村规划模式,构建了“市、区、镇、村”四级乡村规划体系。市、区层面依托《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强化宏观统筹性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镇级层面依托“规土合一”的镇域总体规划,明晰“重点村、中心村、基层村”的村庄体系,重点突出市、区总体战略要求向镇域村庄体系与用地的规划传导作用。村级层面秉承“产村一体、整体谋划”的规划思维,形成“村域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美丽乡村规划思路,推动村庄规划由“村湾点状规划”逐步向“村域整体谋划”转变。

1.3“融三生链城乡”全面振兴阶段

2017年,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该时期由“市民下乡”的社会休闲需求和“资本下乡”的市场投资需求所共同触发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乡村建设新业态、新模式萌发,且正在成为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4],彰显“三生协调、三产融合”发展理念的乡村综合发展新平台、城乡融合发展新载体。

如何响应国家战略政策要求,借助社会资本与市场力量,健全城乡互动融合发展机制,培育形成乡村发展新动能,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复兴?

2、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创新要求

2.1理念转变:从“物质建设”向“三生融合”转变,贯彻乡村振兴总要求

村庄规划应回归乡村本原,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系统融合发展,从全域视野统筹利用农村生产空间。以“产村一体、三产融合”的生产理念,构建适应产业发展诉求的村庄用地布局模式,强化产村一体的互动性作用。以“乡愁文化”的传承理念,塑造社会生活系统的乡土人文环境的同时,延续乡村空间肌理特色,重构小规模聚居、组团化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5]的农村生活空间。

2.2思维转变:从“就村论村”向“区域协作”转变,打通城乡融合通道

改变传统“就村论村”点状规划方式,将村庄置于区域环境下统筹考虑。剖析村庄与区域在农作、生态、人文等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方面的共性与特性,精准明晰村庄发展方向与路径;强化村庄与区域交通、产业、景观的互动关联关系,形成“以点带面”的乡村连片发展态势;强化村庄与邻近城镇有关产业、交通、生态的互动关联关系,形成“以城促乡”的城乡融合发展态势;从而探索以田园综合体等乡村建设新载体带动周边地区、以城镇带动乡村的区域协作路径。同时,应强化村庄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传导效能,以多规融合的思路开展村庄规划,实现村庄规划纵向体系传导有力、横向衔接一致。

2.3路径转变:从“蓝图式规划”向“渐进式规划”转变,引领乡村规划实施

作为引导乡村地区建设实施的村庄规划,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应在现状调查充分细致的基础上,尊重村民意愿诉求,制定规划实施路径,探索低成本设施建设方式,激發村民参与实施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明确终极蓝图式规划愿景的同时,借鉴城市规划中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方法,从产业发展、村湾建设、环境整治等多个方面,制定阶段性、动态化的建设行动计划,明确规划实施路径、实施主体、实施内容,将终极规划目标与发展愿景逐步细化为若干阶段性任务,以渐进式村庄规划实现富美田园梦。

2.4主体转变:从“农民置下”向“农民置上”转变,回归乡村治理本原

基于我国“乡政村治”的基层治理模式,规划师应正视并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的差异化诉求,归还话语权于农民,编制接地气、体民情的村庄规划。一方面,积极引导村民在现状调研、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建设实施进行全过程参与,发挥乡村自组织在村庄规划与建设实施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转变地方政府、规划师、涉农企业的角色定位,地方政府由管理决策转向协调服务、监督引导,规划师由物质空间规划编制转向技术引导、部门协调,涉农企业由商业逐利转向合作共赢,促进村庄规划向“农民置上、多方协同”的公众参与规划模式转变。

3、讨论与展望

本文从三生融合规划理念在村域总体规划层面的落实、区域协作和渐进式规划思维在村域产业规划层面的落实、差异化规划供给方式在村庄建设规划层面的落实、村民置上规划主体转变在村庄规划实施层面的落实等方面探析了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下的武汉村庄规划创新方法。考虑到规划实践对村庄规划方法创新的局限性,未来需结合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乡村建设新模式的出现,以进一步探索实用性、差异化的村庄规划供给方式,探索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

[2]万勇.关于怎样建设武汉的新农村——对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从试点探索到全面实施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7(10):58-60.

[3]黄宁,薛爽,程明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探索——以武汉市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为例[J].规划师,2007,23(4):50-54.

[4]陈文俊.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实践及思考——以景泰县五佛乡田园综合体建设实践为例[J].甘肃农业,2018,No.481(07):31-32.

[5]曾帆,邱建,蒋蓉.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及规划实践研究[J].现代城

猜你喜欢
村庄规划武汉市乡村振兴战略
穿盔甲,慢慢爬
细雨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减量规划视角下衰落型村庄发展策略
基于微循环模式的村庄规划研究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村庄规划公众参与方法研究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改造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