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峰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能够立足儿童的立场,唤醒儿童的天性,推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本文中,笔者从“趣、活、新”三个角度着眼,就如何立足儿童立场,引发儿童的深度学习,打造有童真色彩、有思维深度、有探究意义的课堂,分享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儿童立场 深度学习 思维发展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对话时,却感受不到他们思维的个性与张扬,导致“尬聊”局面。那么,在小學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唤醒学生的激情与活力,引领学生进入“畅聊”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情感饱满、思维“在线”呢?笔者认为,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就应该立足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立足儿童立场,还课堂于学生。语文的教学不仅是语言的表达与交流的教学,还是思维与文化的教学,有着沉甸甸的重量,必须将这份重量转化为“清而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意义探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及知识的主动建构。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就是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期待什么,什么样的教学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趣:营造鲜活语境,释放天性
趣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力,释放儿童天性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要想把课上得“走心”,上得符合学生的“口味”,就少不了“趣”这个关键元素。语言的教学既离不开鲜活语境的支撑,也离不开真实语境的助力。因此,要想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致力于语言环境的创设,打磨有生活情趣、有真实情感、有趣味活动的教学语境,让学生能以最佳的状态融入课堂教学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同时,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够放松,才能够被激活,而不能一味地以问题压制学生,命令学生“安静、举手、回答问题”。那样课堂怎么会有活力,学生怎么会有思维的碰撞呢?
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笔者立足于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性,以充满趣味化、互动性的语言,渲染浓厚的故事氛围,引导学生在语境感知与体验中主动理解故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感知青蛙和小鸟的位置,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井沿”这个词语,在教学中,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井沿”就是井边,而是借助插图,创设对话语境,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主动发现小鸟的位置,理解“沿”就是“边”的意思,并以图片的形式向生活拓展,引导学生理解碗的边就叫作“碗沿”;河的边就叫作“河沿”;窗的边就叫作“窗沿”;床的边就叫作“床沿”等。在看图抢答中,学生很快就将知识进行了迁移,如此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井沿”的意思,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其他的参照物,让学习变得有趣。
二、活:设计灵动问题,放飞思维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生成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过分依赖教参或网上已有的教学资源,提出的问题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不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生活环境等,这使得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向学生思维的发展,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将学与思、思与辨渗透于课堂,以有质量的“问”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例如,在教学《精卫填海》一课时,笔者考虑到这个神话故事篇幅简短,仅有几句话,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于是笔者整合课本第二单元“阅读策略”中的提问策略,引导学生对课文标题进行提问,尝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精卫是谁?”“精卫填的是什么海?”“精卫为什么要填海?”“精卫拿什么填海?”“精卫是怎样填海的?”等问题。笔者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整合。如此,阅读教学就变成了解决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文本的结构,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主动建构。让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体,以学生的问促进教师的教,实现了教学的动态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根据问题形成了“溺而不返—衔西山之木石—堙于东海”的思维导图,并掌握了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笔者以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发现与思考中提出自己的质疑,以“小主人”的姿态走进课堂,成为教学的主体。
三、新:对接实际生活,深化体验
语文教学是一个追溯语言文字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用整合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课堂“沸腾”起来,要想让学生的思维随着课堂“动”起来,就应该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接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发挥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有针对性地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要能够在单元整合教学的基础上,对接学生的实际生活,深度挖掘并积极拓展主题,为学生的语言理解、语言应用创造机会。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笔者立足本单元语文要素“学习写观察日记”,聚焦“观察”,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生活的技能,并形成“观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笔者就以微课的形式,插入科学知识,以“科学观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态视频中观察爬山虎,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思维品质。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也是思维的教学。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儿童的视角,以“童真”的态度,建构“童趣”的课堂,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大胆表达,进而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婷.指向思维提升的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20(11).
[2]徐雅倩.点亮童眸里的那道光——探索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思维的路径[J].名师在线,2020(11).◆(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D/2020/02/216)“构建学习共同体: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