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理论初探

2021-08-06 19:20梁佳薇
文教资料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职业教育

梁佳薇

摘   要: 新时代劳动育人文化建设寄托了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双重期望,体现了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特色。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落实劳动育人文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在建设目标、建设手段、建设评价等方面仍然呈现出不全面、不清晰的倾向。本文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文化建设进行探究,探索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实现多样化的建设路径,构建综合全面的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生态,彰显劳动育人的基础性价值。

关键词: 劳动育人   文化建设   职业教育

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独特方式。在不同学科讨论范畴下,劳动的内涵各有延伸。在哲学范畴讨论中,“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中国百科全书(哲学卷)》,2017)。在政治经济学中,劳动的概念进一步确化,被定义为商品生产体系中劳动力的使用和支出。其中,劳动力既包含体力劳动力又包含脑力劳动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濟学著作《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劳动和劳动力做出过深刻阐述:“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让劳动力的卖者为其提供劳动。”(马克思,1867)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来说,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手段,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文化信息的积累、科学思维的进步离不开劳动实践,人类必须在生产劳动中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各种价值的真正源泉。正如卢梭所说:“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事实上,与劳动有关的研究不仅在西方学术界讨论已久,热爱劳动、勤俭自强还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中华民族拥有了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新时代的人们拥有了改革开放以来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可以说,热爱劳动、以劳育人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然而,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同时,在学校教育中出现了重视文化教育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的趋势,劳动育人传统正逐渐被淡化、弱化,劳动育人文化传统亟待传承,劳动育人文化建设亟待加强。2020年3月20日,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培养大中小学生的劳动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依据文件精神,本文就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文化建设展开讨论研究。

一、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当前,在各地各类学校尤其是高等教育层次学校中,劳动育人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高校不仅意识到劳动育人的基础性和特殊性作用,将本校优良传统习惯和校训校史精神融入劳动育人工作,而且整合学校多部门资源,联合学校、企业、家庭等多重力量,开展劳动周教育指导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自立精神;结合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宿舍评比活动等,调动学生日常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在校园里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文化氛围。同时,在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中,劳动教育课程已被纳入必修环节,劳动教育课程学分成为学生获得相应学位必须修满且不可替换的一类学分。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所有在校生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均需参与为期一周的劳动周教育活动,劳动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编入课表,课程内容由理论教学和劳动实践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和劳动实践分配不同指导教师,全过程全阶段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指导,对劳动教育课成绩突出的班级和个人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从学校层面将劳动育人提高到新的认识高度,引导学生强化劳动意识,摆正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的价值。

在现行劳动育人文化建设工作的引导和培育下,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环节劳动意识有所强化,劳动实践能力得到显著增强,通过劳动课程教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但同时要注意到,在集中教育环节当中,学生主要锻炼培养的是日常体力劳动技能,主要从事校园打扫、卫生清洁等劳动活动,一定程度上比较机械,缺乏劳动的创造性、职业性和专业性,缺乏不同专业的区分度,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新要求。另外,随着劳动教育课程的结束,在缺乏老师家长有力的监督和引导下,学生容易产生懈怠放松心理,摒弃刚刚培养的良好劳动习惯,难以维持积极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

由此可见,当前劳动育人文化建设面临持续性不强,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家、校、企融合深度不够,整体建设弱于科学统筹和有机协同管理等问题,加强和完善劳动育人文化建设工作,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育人新任务。

二、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文化建设时代内涵与体系构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教育做出了诸多重要论述,其中特别强调新时代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在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中心环节,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将劳动育人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全方面地围绕劳动育人文化建设时代内涵,构建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文化建设新体系。

(一)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

把握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文化建设时代内涵必须首先梳理脉络,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育人文化建设基本内涵的发展和延伸,进一步深刻领会新时代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的内涵。在劳动教育的初始时期(1949—1955),劳动育人文化建设主要在于重塑社会文化,培养劳动意识,引导学生从事劳动生产,大力鼓励人们投入生产实践,掌握综合生产劳动技术。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新制度后,劳动育人文化建设进入政治化、阶级化阶段(1956—1977)。这一时期,劳动育人的文化建设政治色彩浓厚,劳动育人被视为阶级斗争的手段,勤工俭学一时盛行,许多知识分子纷纷放弃学业,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实践,劳动文化氛围过于浓重,劳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比重失衡。但这一时期也是劳动教育课程初现阶段,形成了劳动教育规范化课程体系,建立了劳动教育的教学秩序,一定程度上为后来劳动教育体系化课程化奠定了基础。这是劳动育人文化建设被“异化”同时又“向好萌芽”的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劳动育人文化建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看齐,劳动育人价值观得到重新整合,更加注重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阶段劳动育人文化建设旨在充分发挥劳动的科学性、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创造性的劳动价值观。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习近平同志在许多重要场合提及劳动教育问题,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高职院校在继承和发展劳动育人文化建设基本内涵的同时,必须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目标、运行规律,从牢固树立唯物主义劳动观念、积极引导正确劳动意识、全面培养综合劳动素质、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多个层面,将劳动育人文化建设工作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润物细无声,真正建立长效有效的劳动育人机制。

(二)高职院校加强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劳动育人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要求,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劳动育人作为全面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是五维育人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劳动育人文化建设是巩固劳动育人教育工作成效的有力保障和重要支撑,同样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只有依托劳动育人文化建设,推进劳动育人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为树德、增智、强体、健美四育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特别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提出“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依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观念”。同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新定位了职业教育的高度和作用,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举办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型劳动人才。这些重要论述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劳动育人在新时代对职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首先,高职院校加强劳动育人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重要彰显,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焕发生机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同志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劳动育人做出了许多重要讲话,提出青年学生必须崇尚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通过劳动促进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定位和战略高度,指明劳动育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一,表明新时代牢牢把握劳动育人文化建设时代内涵将对社会主义产生深刻影响和政治意义。

其次,高职院校加强劳动育人文化建设是全面育人理念在职业教育中的实际体现,加速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创新型、技能型高素质劳动人才。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劳动育人文化建设,加快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成为塑造学生完整人格、强化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关键途径。

最后,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注重学生的技能提高和能力发展,高职院校加强劳动育人文化建设正是顺应了这一内涵要求,不仅关注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的树立和牢固,还着重突出提供真实场景,搭建实践平台,充分对接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求,要求学生熟悉岗位操作技能,强化多维劳动能力,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在劳动育人文化熏陶下的学生,成为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文化建设体系构建

基于新时代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的现状探究和时代内涵,笔者尝试从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出发,构建新的劳动育人文化建设体系。如图1所示:

三、新时代劳动育人文化建设未来展望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对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的思考应该始于当下,更应该高于当下。基于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现状探索中总结的经验和发现的突出问题,在深刻领会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文化建设时代内涵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未来的劳动育人文化建设基本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唯物主义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是人类创造价值的源泉;通过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培养学生主动劳动意识,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强化爱劳动、能劳动、会劳动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认同,通过多学科、多维度的课程交叉融合培养,重新塑造劳动价值导向。摆脱单一、固化的劳动育人文化建设途径,依托实习活动平台搭建,融入生活实践的场景育人,构建综合多元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生态,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劳动素质的评价标准,不仅仅停留在完成体力劳动,掌握简单劳动技能的层面,更应该着眼于应用新时代前沿科学技术成果,提高学生的劳动知识水平,结合最新生产劳动经验,锻炼学生使用先进劳动技术的能力。将评价指标细化到对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术和劳动能力的动态考查,精细化、全程化、全面化地对各类指标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站在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定位上,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推进劳动精进校园,积极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模范事迹,树立“干一行爱一行,转一行精一行”的崇高勞动理想。

劳动育人文化建设是感性与理性交织,大脑和身体交互,认知和实践相融合的综合性文化建设工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育人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现代职业教育育人体系。立足当下,牢牢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观作为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实现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素质和劳动精神的共同跨越是新时代赋予劳动育人文化建设工作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84.

[2]杨秋月.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逻辑:应然、异化及回归[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19(01):8-14.

[3]李俊瑜.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研究——以贵阳幼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文教资料,2017(10):189-190.

[4]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78-81.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职业教育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