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林
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之一,说明情感教学在教学中很有必要。运用情感教学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记叙类文章的主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情境导入,激发情趣;精心用语,拨动“情”弦;多种朗读,体悟情感;多维解读,感受情感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语文教师教授记叙类文章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类文章;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1-095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记叙类文章正是作者们各自情感的载体,它们各自以生动的情节、优美的画面和强烈的抒情色彩熏陶感染着读者。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只把课文看作一堆考试的材料而漠视了情感内涵,那么,就无法激发起学生与作者在感情上的共鸣,更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因而也就谈不上什么生动可感的教学效果了。
如何有效地将情感教学渗入到记叙类文章的教学中是当下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趣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合理的创设情境,会使得学生的体验更加的自然、深刻。”文章不同,情感基调不同。备课之初,教师要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正确的把握,正如托尔斯泰说的:“一个人有意识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到这种情感。”教师就是要将文章所表达的某种爱恨悲喜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为了让学生迅速地融入到一个美好的情景之中,课前创设导入情境,营造相应的气氛显得十分重要。一个好的情境导入有利于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感情上激发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
当然,情境导入的方法有很多。
生活在父母关爱下的孩子如今很多对于父母的情感比较淡漠,要想让学生深刻感知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爱之情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因为缺少情感体验,于是有的同学就对“我”看见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时流泪感到好笑,认为这太普通了,不值得大书特书,说此处并不能体现拳拳父爱,因为这是父亲应该做的。为了引导学生正确体会人物情感,我们可以在此处穿插进本文的相关背景:因社会的黑暗,父亲“赋闲”在家,并为找差事“东奔西走”“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赋闲”在家、祖母去世,一系列的“惨淡”人生经历并没有击倒父亲,他也没有在儿子面前表露丝毫的惆怅、沮丧,反而出言安抚儿子,亲自送儿子去车站,为儿子买橘子……联系这种种背景与经历,学生就会渐渐体会到这件普通小事里那深陷困境的父亲,在困境中为了不让儿子担心自己和家庭做出的种种爱的举动原来是那么伟大呀!透过背景,联系文章细节,学生就会更深地体会到文中所展现的“父子相互关爱”的主题。这种方法我们叫它背景切入式情境导入。
二、精心用语,拨动“情”弦
记叙类文章的教学如果能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语文课就会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抓住学生的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利用文中或自我组织的精美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或老师的语言中感受到文章生命的灵动、情感的激蕩,人生的蓬勃和世态的冷暖,比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背影》中的父子情,《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教子情等等。
如学习《春酒》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检查预习;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研读赏析,品味细节;
(四)调动积累,体会情感。
当学习进行到第四个环节时,同学们通过调动积累明确了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乡的主题,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作为课文的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故乡的那份难以忘怀的记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无法忘怀百草园这个“乐园”,《端午节的鸭蛋》中汪曾祺对故乡端午的鸭蛋难以割舍……这些游乐场地、经典美食触动了作者们无尽的思乡之情。当某一天,我们在他乡学习、工作或生活的时候,也会发现原来故乡那清澈的河水曾经荡漾着儿时的梦;遗爱湖畔,那盛开的梅花也曾让我们魂牵梦萦;母亲亲手煎制的蛋饼总在梦中出现……
最后,让我们一起祝愿那些远在他方的游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们听完这段话,都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课堂里仿佛一下子没有了那些稚嫩的脸庞,取而代之的是陷入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之中的一个个成熟的少年形象……
再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在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基本故事情节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几句话:“文章讲述了小英子参加毕业典礼前后的全过程,在典礼中回忆了和爸爸之间发生的几个故事,小英子的童年是这样充满了哀伤与惆怅的岁月,但却让我们分明地看到了在平常生活中爸爸那一份沉甸甸的爱意。”进而导入到语言品析环节——“下面同学们仔细品读文章中表现父爱的语句,看看哪些句子打动了你?”这样的过渡,有效地将学生们带入了一个语言情感体会的新空间,比随意设置一个干巴巴的问题要显得形象而富有创意。
三、多种朗读,体悟情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意会之法,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训练。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从而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大意,积累语言素材,陶冶情操。另外,朗读也是学生很好地体悟作者思想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如个读、群读,集体朗读、分角色读等等。并根据课文的需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充分利用语调、语速、节奏、轻重等语言表现手段,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体味文章情韵。
例如学习《安塞腰鼓》,我设计了群读环节,让学生们在群读中体会作品文字中所体现的那种豪放、激越的情感,以及文字中所展现的安塞腰鼓那磅礴的气势、强烈的节奏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当读到高潮部分的时候,同学们集体朗读“愈捶愈烈……”
读完后,我有意识的问学生:“这时的语速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说:是越来越快。“那语调呢?”
“语调是越来越高的。”
“那么情感呢?”
有同学便回答说:“情感是热烈赞扬的。”
也有同学回答:“情感也是越来越激昂和痛快淋漓的。”
为了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我这时专门安排了一位同学对高潮部分进行了朗读,虽然那位学生也读得不错,有一定的气势,但是当我问班上的同学是集体朗读的效果好些还是单个朗读的效果好些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集体朗读!”
当学生们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声情并茂地演绎文章情景时,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集体朗读的热烈效果很好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学生达到了理解作者情感的目的,朗读的效果也就自然出来了。
因此,合理运用朗读手段,通过多种朗读,可以让学生逐步体会作者的基本思想情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多维解读,感受情感
接受美学中说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人、事、物等进行多维思考,通过多方向的解读,让学生对其有更多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和体验,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对文章情感的体验中。
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这个人物形象时,学生们踊跃发言,充分发挥多方思维的优势,从不同角度指出“他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有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这样通过多维思考,学生对一个具有丰富个性形象的韩麦尔先生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也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运用情感展开记叙类文章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的基础学科,运用情感教学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仍任重道远。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用好“情感”这把钥匙,帮助学生打开理解课文作者情感的大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健全人格,从而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先.文章不是无情物[J].应用写作,2015(03).
[2]白晓峰.教师应适当创设教学情境[J].新课程(小学版),2010(07).
[3]托尔斯泰.艺术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9).
[4](晉)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堵城中学,湖北 黄冈4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