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瑞斌
【摘要】教育事业前行下,高中数学课堂也随之开始改变,教师凭借先进理念审视以往授课模式并找到其中不足,对以往遗留问题做到逐一化突破.借助小组合作手段来燃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之带着好奇心走入合作氛围,在讨论中让学生激增兴趣并萌生创新意识,将新旧知识结合去验证自身想法,使得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小组合作模式为学生营造出自由且不失约束的新颖环境,教师借助多样化点拨,使之产生求知欲望并在小组配合下去寻找答案,逻辑能力被强化,构建出新时期下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实效性
高中数学所涵盖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抽象性,若只依靠教师解读是不能对所学知识点做到极大程度的内化,需要借助不同的训练方式才能对其准确利用,避免混淆情况的发生.在新时期下,教师紧跟未来发展趋势,巧用小组合作模式创设多种讨论机会,使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既能加深彼此友谊,还能切实有效地打开思维,让学生带着极强的逻辑性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释放出自身个性,在愉悦的“赶超”环境下做到全方位成长,凸显小组合作教学的实效性.
一、科学划分小组,激发参与热情
教学实效性即经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解读与点拨后,学生较之前有具体化的进步或不同程度的发展.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通过双向互动和日常作业等方式切实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继而进行小组划分,凸显出科学性.具体而言,一是对小组人数做好确定,将人数控制在4~6人/组,在科学划分下为学生间的讨论进行助力.二是对小组能力有效把控,遵循“组内异构”的先进理念,将能力不同的学生打散,使之合理分配至各小组中,同时在“组间同构”的原则下使各小组呈现出能力均衡性,使各成员在科学搭配下完成各自分工,凸显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教师在完成分组后,还需结合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进步情况等考虑调整小组成员,使合作模式能够满足其在不同阶段下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继而带着极高的参与热情在小组中探究,使学生紧跟授课节奏掌握更多新的知识,寻找到众多概念中关联性,并做到准确记忆.为保证小组合作价值的凸显,教师也应对小组成员的分工做好明确,让组员能够对自身的任务做好把握,让他们带着积极性去探讨,使问题在分工中得到共同解决,提升整体配合效率,构建出高效率的课堂,这样既能兼顾整体需求又能使个人特点被释放,展现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例如,在解读函数奇偶性的内容时,教师对导入环节有效創新.如对我国赵州桥的讲解,首先从其历史价值入手,在多媒体设备的帮助下对其制作技术进行立体化展现,根据其跨径最大的特点引入函数奇偶性,正是因为该数学技巧的使用,才使赵州桥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单孔石拱桥.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对“奇变偶不变”和“符号看象限”详细解读,同时给出sin32π+=?的问题,又提出cos(π-),其中一个小组借助以往知识将sin32π+转换成sin3π2+,这时解读3为奇数应“变”,推导出sin变为cos.组员绘制图形确定象限,得出32π即270°,可知是锐角,那么若在第四象限,则可得sin32π+=-cos.这时,另一小组提出不同角度的解读方式,将cos(π-)转换为cos2π2-,也借助图形绘制而推算出其属于第二象限,轻松算出cos2π2-=-cos.最后,学生在小组中对函数奇偶性做到牢固掌握,这样使他们能够在后续的练习中做到准确判断,避免混淆,使之核心素养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也凸显出小组合作下的实效性.
二、营造合作气氛,提升合作效率
小组合作的实质即学生间的讨论,在交流中完成不同知识的内化,是一种自由而又不失规范的教学手段.高中生在面对冗杂却有着潜在联系的数学内容时会感到吃力,继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倦怠情绪并开始付诸其日后的行动,学生会在课堂时间讨论课外内容,呈现出思想“溜号”的状态.教师对以往授课成效反思,对合作模式价值做到深究,通过多种不同方式营造合作气氛,使合作效率得到切实有效提升.教师应先对自身理念有针对性的更新,在小组模式下将学生推送至课堂主体,使之带着热情参与后续的课堂活动.教师在授课时有意识地将小组理念渗透至各个环节,让学生对该方式有新的认识,使其产生好奇并转换参与热情,再经由教师鼓励使之带着自信投身小组合作中,形成阳光向上的氛围,继而完成讨论,将其专注度提升,合作的高效率得到凸显.例如,教师巧用新型授课手段,通过情境将函数和立体几何等有着抽象性的内容有效转换,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其科学精神强化.为此,教师在解读几何概念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生活趣事将新内容导入,讲述“前天的气温是19 ℃,我决定去游泳,开始一切都很顺利,我也非常开心,但却发生了一件让我很不愉快的小事故”,此时有意进行较为短暂的停顿,学生也开始猜测,教师掌握好时机接着讲述“其实是在潜水的时候,我的耳塞无意间掉入泳池”,课堂中开始发出惊讶声,心中疑惑被解答,同时也萌生新的问题:“掉入之后呢?”教师随之带疑问说:“那么,你们说我找到它的概率有多大?”在真实情境的还原下,教师鼓励学生小组讨论,使之调动生活经验,也将新旧知识结合,“找到耳塞的可能性或许为0,但也有一定可能”,继而明白在概率是0的情况下,也可将其判定为有可能.小组模式下,教师通过游泳向学生传递健康意识,也让他们感受到周身现象与数学间的联系,同时对数学概念做到准确掌握和清晰化区分.
三、巧设讨论机会,强化逻辑能力
问题是小组讨论中的关键,教师不仅应巧设交流机会,还应对问题做好筛选,让学生在不同思路多角度讨论,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将其逻辑能力在无形中得到锻炼.为此,教师应精选和巧设问题,对难度做好掌握,一方面要燃起学生的热情,提升其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凸显小组合作的价值,提升教学的整体实效性.例如,在对集合概念解读时,教师在互动及作业中对学生所暴露出的问题有效整合,制订有针对性的补足方案,设计出较为典型的训练.例如,“已知集合A={x|x>1},B={x|x>a},若其中AB,请问a所在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基于PPT课件的使用,教师以动画方式展现集合A的数轴,巧妙完成“数”与“形”间的转换,再提问:“若B的真子集是A时,会出现哪几种情况?”教师巧用小组方式让学生对其讨论,一个小组回答“若A是B的真子集,那么A=B”,另一小组马上调动脑中的知识结构而得出“a<1”,同时一名组员马上配合,将其在数轴上表示,继而得到A=B时,a=1,也就是a≤1.教师在新时期下不应对高中数学内容做到单一化“灌输”,而是在小组合作与问题导向的结合中呈现新颖化的课堂,给学生带来诸多讨论机会,在点拨下将“数”与“形”做到灵活转换,让学生打开以往禁锢的思维空间,能够“举一反三”,在后续不同的课堂训练中强化其逻辑能力,凸显出小组合作在数学课堂中的实效性.
四、借助监督点拨,释放学生个性
小组模式的使用下,教师应退居点拨位置对自身角色进行多元转换,以旁观者或朋友角色对学生引导,使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做到释放.具体而言,一是在学生实际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走下讲台巡视,敦促小组加快进度,同时对小组中的问题做到及时点拨,打开突破口使学生受阻的思路打开.二是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巧用评价方式以朋友身份站在同等高度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优缺点,并配以总结环节分析各小组情况,继而实现共同前行.例如,在解读立体几何时,二维平面不能对空间做到立体化展现,教师也发现学生易出现理解偏差,故将其转换为三维空间,在多媒体设备中展现.在阐述正余弦定理时,给出习题:“在△ABC中,∠A,∠B,∠C对应的边分别是a,b,c,当3sin B+cos B=2,且b2=ac时,请问这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在小组模式下,组员对正余弦定理做好应用,由3sin B+cos B=2,算出2sinB+π6=2,然后再計算出B=π3,换言之,即60度角.一个小组在余弦定理下算出b2=a2+c2-2accos B,b2=ac,∴a2+c2-ac=ac,得a=c,B=π3,确定该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教师再问:“那么△ABC是什么三角形呢?”,小组很快回答“等边三角形”.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各小组做好针对性总结,使学生能够看到自身的亮点,也敢于在后续课堂活动中表达出心中所想并用数学语言来阐述,将其个性化特点融入教学中.小组合作中组员也对比自身与同学间的差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弥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对自身角色做到灵活转换,由朋友高度迅速调整至引导者,满足学生各阶段的不同需求,也将授课的实效性提升.
结束语
高中数学课堂中,以往的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高中生的真实需求,因此教师要带着长远眼光站在学生角度去设计授课方案,使授课模式呈现出多样化与新颖化.巧用小组合作方式对学生潜在的能力做到极大程度挖掘,让其在配合中交流,进而萌生创新意识,同时在组员协同下验证自身想法,吃透数学内容,突破以往的思维禁锢,寻找到所需答案,满足其求知欲望.实践中,教师对小组合作方式下的授课成效做到科学且细致化的反思,退居点拨位置让学生在小组中将问题做到准确解答,形成主动性,在后续配合中从多角度看待所遇到的问题,在探索中展现个性,通过数学语言阐述自身观点,数学素养得到极大程度提升,彰显新模式下的授课实效.
【参考文献】
[1]陈康.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升高中数学教学实效[J].科技资讯,2020,18(3):173-174.
[2]班舒.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升高中数学教学实效[J].华夏教师,2017(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