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油画创作与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自1949年始,少数民族地区才逐步组建了相关的美术协会与研究团体,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油画作为外来画种,自20世纪50年代始,油画民族化问题一直是我国艺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民族化本身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国民族构成复杂,众多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元多样。当民族化与区域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碰撞与互识的时候,民族化便转化为具体的,表现为个体民族独特的艺术样式。不仅仅是在题材与外在语言形式上的民族化,而是基于内在艺术创造精神驱动力上的本质的民族化。所以,油画的民族化既是在宏观概念上的理解,更是体现在不同民族地区油画创作研究中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化;融合;独特性;前瞻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8-151-04
【本文著录格式】乌日晗.再论少数民族地区油画民族化[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8):151-154.
一、油画民族化基本概况
(一)油画民族化的提出与发展
油画属于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始于20世纪初。1956年,在黨中央积极发展文化艺术的倡导下,美术界才逐步提出了油画的民族化问题,随之展开了长久的讨论。老一辈艺术家倪贻德、吕斯百、董希文等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为油画这一舶来品的中国化、民族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主要宗旨是西方油画的技法、语言及艺术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借鉴。董希文先生提出在中国油画家的血液里要充满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自此,油画民族化作为一个具有时代性的学术问题成为热点。195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行了关于油画民族风格问题的讨论,潘天寿、王伯敏等老艺术家提出了见解,主要议题为“西为中用”的问题。罗工柳等艺术家对油画的民族化问题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具有时代性的真知灼见。这一时期的油画艺术班也都秉承油画民族化的独立性与民族特性问题,并成为美术创作的一种思潮。
从徐悲鸿先生将油画引入到中国艺术教育与创作体系中开始,董希文、吴作人、王式廓、全山石等老一辈艺术家将油画的民族化问题逐步引申到学术研究的高度来进行探讨与践行。之后,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们,如妥木斯、闻立鹏、詹建俊、靳尚谊等则在油画民族化的研究道路上勇于开拓,探索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题材风格、语言体系和艺术审美标准等现实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期,油画民族化问题一时间又成为热议。以内蒙古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始,官布、尹瘦石、文浩、乌恩等老一辈艺术家为内蒙古的美术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油画也开始进入到民族地区的美术创作中,以油画的艺术形式展现内蒙古的民族风情与自然风貌,并且在艺术表现、审美意象,以及融合创新的民族化理论研究中成绩斐然,以妥木斯先生为领军人物的油画创作队伍则在探索内蒙古地区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二)少数民族地区与油画民族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新思潮与艺术现代性观念的倡导,民族化的问题也一度被推到了尴尬的境地。时至今日,油画民族化依然是本土艺术从业者需要积极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多民族的现实情况下。
油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化不同于抽象概念上的民族化。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地区特点,所以,民族化的问题便与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产生了碰撞与互识,民族化则从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创作题材、语言与精神上的区域民族化。在这一进程中涉及诸多问题,区域民俗传统与油画国际语言特征之间的隔阂与排斥;油画艺术如何融入民族地区根深蒂固的审美文化之中的问题;在以传统文化为根本的民族化进程中,油画的发展需要在学科的综合性、语言材料的实验性等方面不断的突破与革新,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审美产生碰撞与互识,如何将民族化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具体的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相契合,将会是一个持续的探索过程。
民族化是一个“活”的概念,具有持续性、时代性。民族化更需要关注对当下的、未来的民族艺术创作境遇的思考,其内容要表现真实的民族情境,是积极乐观的,也可能是悲观焦虑的。所以,“民族化”不是简单的以油画的语言对民族现实状态的一次次重复,还需要关注时代的、前沿化的问题,这样才能在更加广泛的文化体系中融入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艺术创造中,体现出更为多元多样化的民族特点。
二、民族地区油画民族化的本质与研究
(一)民族地区审美本质与油画民族化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审美文化模式构成渊源纷繁复杂。从历史、地域多方面考察,除了民族特有的审美模式及审美表现、审美观念,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无疑还大量吸收了周边其他地区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甚至还有外来的西方文化等。如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文化艺术中早期的西方文化、西域文化,以及藏地文化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都对本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及形态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多元文化艺术的许多审美观念及造型表现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最终熔炼成为独特的本民族地区的审美意象及外显形式。少数民族地区审美形态有着自己的主题、自己的观念,有群体性、共感性特征,这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在艺术立场和表现角度的偏爱,更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认同的深层体现。他们的美术创作表达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彰显着民族的时代精神,这是特定的地域生态环境下生成的特有的民族个性审美意识体现。
民族地区文化审美的构架首先要以民族审美心理意识为出发点,这是民族对美的追求与审美的本质,是在民族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内在驱动力。艺术心理学中认为在人类的审美思维发展中,主体与客体对象在审美的活动中建立了关系,审美活动是人类在征服外界与自然的进程中实现自我愉悦、自我肯定,展现其本质力量的精神层面的体现,这样的内在审美需要即是民族审美实践的原发动力。“区域民族审美的动力机制是对民族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批判和最本质的存在方式和对理想存活状态的追求等共同推动、作用而形成的动态性的召唤结构。”① 民族地区的油画民族化是一种新文化形式的介入,在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审美意象中,油画的民族化则是逐步的、持续的、有机的互渗过程,也是基于这种独特的具有民族本质特性基础上的互渗。
(二)民族地区油画民族化的研究推进
1.油画发展与民族化进程梳理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献研究在1949年后取得了长足进展,对具有综合性学科特征的艺术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相较而言,目前针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多角度研究还比较薄弱,致使一些局部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是空白。因此,在此情形下,我们谈民族地区油画的民族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是说,民族地区艺术的文化源头、发展、演化的基础研究不足,我们的民族化也就流于形式了。所以,首先对民族地区文化与油画的发展进行溯源,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本地区油画本土化的历史线索与脉络的整理。
当下,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的史料相对缺乏,相关的专业性著述及文献整理与研究较少,我国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性突出,对个体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油画发展现状的分析还不够明确,研究角度相对单一。这其中包含多个方面,如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油画发展史的分析,不同民族地区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文化线索寻源梳理,这些都是研究的基础。
另外,对于民族地区近当代油画创作群体的整体艺术风格演化、创作状态、作品的内涵及时代性特征、油画创作的本土化表象与现代性观念的对比、融合、等诸多方面的分析仍、显薄弱,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油画民族化进程中的主要歷史事件、活动与现象梳理还未形成具有专业性的学术研究体系。
油画民族化的进程面临的问题是多样的、复杂的。所以,民族地区的油画民族化分析是一项综合的,具有前瞻性的探讨与研究。
2.多元角度的研究推进
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对民族地区油画民族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在于文化与历史的梳理。油画民族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融入与借鉴,民族化的进程与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也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对外来文化艺术形式的接纳与吸收从来都是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所以,油画民族化的研究也需要从多方角度、多条线索展开。
不同民族地区油画创作群体的整体风格、创作题材以及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发展现状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对不同民族地区油画创作群体的现实状态研究还处于片面性与分散性的状态,或者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我们能见到的一手材料多数都集中到个别画家,或者部分画家的介绍分析,亦或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的佐证材料出现,其学术性、系统性远远不足。而且并没有把民族地区整体油画的发展与民族化作为独立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分析。
当下,随着艺术创作与发展的多元态势,民族地区油画创作体现出艺术语言的多元交叉和综合性的发展趋势。传统审美体系下的油画创作本身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和短板,解构与突破,传承与创新,对本土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借鉴依然是民族地区油画发展的基本话题。随着社会语境和审美文化的变迁,民族地区油画创作群体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如何以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传统的题材与创作在艺术观念、艺术语言、创作材料、展示设计等方面都出现跨文化、跨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势态,如何适应新的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如何发掘自身地域文化及传统图式,并以开放的实验性态度进行符合艺术时代性的创新都是油画民族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三、民族地区油画民族化与传统文化
(一)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体现于民族的文字、绘画、建筑、雕刻、装饰、服饰等多个方面,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展现着对自然、生活的认知与思考,以及个体内在生命对“美”的探求与向往。民族地区的民俗美术特有的“美”的特质,在民族文化层面上凸显了其民族审美意象,是民族审美构建的内在的基础。我们以多角度的方式来探究民族地区审美的特征和民俗美术的丰富内涵,这样才能在可持续发展中把握油画民族化的发展方向和意义。
基于地域环境的基础性作用和生产生活形态,区域少数民族逐步积淀而成民族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文化共性。首先,民族审美心理驱动意识是第一性的,是探究民族审美原发性的根本,在早期时代的人类文化艺术生成之初,我们都知道以“实用”为本的满足人类生存的要求是第一性的,也就是说物质的实用属性需求是主体的第一需要。在从实用心理到审美心理的探究过程中,对美的追求和民族尚美心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自身进化的必然。民族地区的审美文化即体现出这样的原生性与独特性。民族地区的民俗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和社会意义随着时代发展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需求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积淀,并形成程式化、规范性的文化行为模式,在漫长的发展中,保持自身文化的特性与对外来文化的排拒是正常使然。也就是说独特性与民族性是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存在价值的重要体现,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文化。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区域性是其传承发展与创新动力的根本。
(二)民族地区油画民族化与民俗传统
民族地区油画的民族化发展与时代性,其系统的理论体系无疑包括地域性文化的原生特征、民族性的文化特征与多元文化的影响与融合性。
由于地理环境、生态气候的差异,以及历史上社会经济与其他多种因素的原因,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具有不同文化模式的个体民族,并且体现出不同的习惯性行为模式和不同文化模式,民族学中称之为不同的“风俗”。在不同的民族地区风俗体现出不同的原生性特征,并且是自身民族审美活动及文化创造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我们所认为的那种艺术,其实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伴随着他们衣、食、住、行而同步形成,因此,抛开物质文化、生活习俗的研究就切断了这个本来是有机的、系统的整体链条,必然不会得到少数民族艺术的本质规律。”②民族地区的民俗传统是民族艺术的母体,也是油画民族化赖以实现的母体。
民族地区的油画创作群体从整体上来看,其题材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和民族性表现风格,也可以说是区域艺术创作中具有特色的文化形态。油画的民族化、本土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在地域、民族的艺术原生特点与文化渊源中深度挖掘与阐释。这其中包含多个方面,如地理生态环境对本土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影响,生产生活形态与区域民俗民间传统文化的关系,民俗民间文化与审美的创造及审美形式的表现等。油画作为外来艺术形式,其本身具有语言的开放性、思想的开放性、题材的多样性等特点。因此,其本土化之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色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产生一定的限制性与短板,造成题材与形式的类同化,这种局限性蕴含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研究结合点,也是我们关于民族地区油画民族化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民族地区油画民族化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化中的传统性与时代性
民族地区文化艺术的研究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民族地区传统艺术更加注重以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将民族情境真实的展现,民族地区油画的民族化也是对传统本质的继承与时代性的创新。
罗伯特·莱顿在《艺术人类学》中提到:“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在文化传统之外进行,同样,文化传统也需要一种创造行为。”③油画的本土化实质上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油画形式材料在异域文化传统中的介入,能否生根发芽的问题。其二,区域传统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接纳这种外来艺术,能否产生有机的文化融合,这是民族化的根本。对于二者而言,都是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也就是说,不论是民族地区文化,还是主流艺术创造,其创新与变革必须都是以民族的内在精神与情感本质为创新基点的形式上的创造。对油画而言,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材料是外在的,本土化的进程重点在于内容的介入与有机融合。对民族地区的艺术而言,传承与创新是对本质精神的保持和对非本质层的突破,如主题的多样化、形式材料的实验性、艺术语言的多元化等诸多因素的运用,并体现出时代性特征。
民族地区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有艺术原发性特点,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时代性。时至今日,在民族地区油画的本土化发展中,必须从艺术创作相对单一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以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对民族地区的油画本土化做大量的挖掘与分析。将艺术实践与油画民族化理论研究相结合。从区域民俗、地方美术史、民族史等多学科的交叉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民族地区油画创造的文化元素与本土化价值与意义。
(二)油画民族化引申的思考
民族化不是对传统的固守,是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积淀与文化艺术精神,与现代审美观念、语言形式的契合。民族化过程,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创造适应新时代,适应新的审美群体,适应新的多样化的审美取向的演化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基本形态,民族的内在精神情感与民族特质则是其最为原生的基质,失去了这些,民族化的过程其实是民族本质文化被异化,或者也可以说是被同化的过程。例如,内蒙古自治区老一辈油画教育家妥先生在其创作中即展现出对民族地区油画民族化的独特理解,还原民族精神与情感本质,创造遵从内心的艺术形式拓展了我们对民族化的理解,是在题材、艺术语言中还原草原文化永恒性特征的艺术实践。
民族化的过程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与发展的基本方式,对传统一味固守与脱离传统的所谓创新,都是不可取的。民族化的过程需要在不同少数民族地区深入挖掘与研究具有实质价值的本民族文化因子和文化符号。民族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形式是多样的、语言是丰富的、观念是多元的、创造力是饱满的。在民族地区的油画本土化研究中,我们还将面对少数民族油画创造与“现代”碰撞时产生的尴尬境遇问题,我们将面对民族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多元价值观”抉择的问题等。
总结
油画在我国民族地区的本土化、民族化已经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有机融合过程。在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油画创作中,民族化首先要突出“民族性”的特征,我国丰富的区域民俗民间文化将会是油画民族化进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元素库。也就是说,是在对区域民俗民间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的基础上,吸收外来营养,介入民俗民间母体文化元素,融合互通,多元多样。同时,还需要以开放的、前瞻的精神与胸怀,积极融入到时代的、全球的审美文化发展与思考中。这也是油画民族化本质意义的体现。
注释:
①叶春生.区域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民族出版社,2010.310.
②殷会利.民族美术与教育研究文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
③[美]罗伯特·莱顿著.靳大成译.艺术人类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212.
参考文献:
[1]陈兆复,邢琏.原始艺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陈望衡,李丕显.黑格尔美学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3]陳旭光.艺术问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12.
[4]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
[5]邓佑玲.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6]邓福星.艺术的发生[M].北京:三联书店,2010.
[7][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8]高楠.艺术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乌日晗(1979-),男,内蒙古镶黄旗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油画、综合材料绘画。